華文網

武漢新增4位“招才顧問”“招商大使”

頒發聘書 記者李佳 攝

長江日報融媒體1月21日訊 21日,2018年首批武漢百萬校友資智回漢• 江漢大學專場上,歐陽志雲等4位江大人獲聘“招才顧問”或“招商大使”。

截至目前,武漢共有“招才顧問”31人、“招才大使”10人、“招商大使”56人。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志雲,法國國家科研中心一級主任研究員、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教授陳勇獲聘“招才顧問”。東風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陳彬、美國華人專家教授學社會長張新亞獲聘“招商大使”。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專場活動,無論是聘任的“招才顧問”或“招商大使”,還是投資專案、合作投資方,都注重突出國際化。加上江大校友、去年受聘的武漢首批招商、招才雙大使肖牧,江大5位受聘者中,有3人來自海外。一批國際化項目也將在武漢落地生根,將為武漢的國際化發展集聚更大動能。

特地從芝加哥趕來的張新亞,他擔任會長的“美國華人專家教授學社”,是全美華人教授學者的一個組織,曾接待組織武漢高校赴芝加哥的招聘工作等。

去年,經他等人牽線,武漢市僑聯海外工作美國聯絡站在海外成立,對武漢吸引美國高層次人才項目、招商引資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曾在漢求學的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一級主任研究員陳勇受聘于江大,並創立了交叉學科研究院,在包括納米生物醫學工程等領域,代表武漢逐全球科技前沿,目前,研究院已經吸引了30余名海內外優秀博士。

江大1990年外語系畢業校友、澳大利亞貿易投資委員會武漢代表處首席代表肖牧,每年牽線40個澳洲項目到漢,去年,他積極促成擔任澳大利亞國家跳水隊總教練十餘年的湖北老鄉童輝回漢,去年第二批武漢百萬校友資智回漢·武漢大學專場中得以誕生擬首期投資10億元的“中奧國際健體中心”項目。(記者李佳 通訊員武招才 江宣)

歐陽志雲 記者周超 攝

“招才顧問“歐陽志雲:抓住長江新城建設契機

與江大早有合作的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其主任歐陽志雲作為嘉賓發言時介紹,要借資智回漢東風,以長江新城建設為契機,建立長江流域生態規劃與環境保護研究中心等。

歐陽志雲介紹,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以“國家生態環境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為戰略主題,研究和解決地區性、全國性以及全球性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該中心與江大共同承擔環境與健康研究領域的多項國家科研專案,為武漢市環境保護、污染治理和人們健康水準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歐陽志雲說,江大借資智回漢的東風,結合長江新城建設的生態保護需求,提出了進一步與生態環境中心合作的構想,三方共同簽署武漢長江新城管理委員會-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漢大學戰略合作框架協定,“我們將以長江新城建設為契機,生態環境中心充分發揮科研和人才優勢,江漢大學充分發揮區位與多學科優勢,武漢長江新城管委會充分發揮體制機制優勢,優勢融合、共建共用,共同助力武漢長江新城建設”。

他介紹,未來該中心將彙聚海內外資源,立足于為長江新城生態環境建設,服務于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推進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合作。(記者李佳 通訊員江宣)

陳勇 記者周超 攝

“招才顧問”陳勇:將為武漢引進更多高端人才

曾在漢求學、6年前受邀受聘江大的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一級主任研究員陳勇,曾在產生諾獎級成果的全球領先科研機構工作。6年間,他迫切感受著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地位和需求,他表示將為武漢引進更多全球高端科技人才。

“要實現高品質的發展,關鍵是人才、更是戰略性創新人才”,陳勇介紹,他所在的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是一個規模很小的教育研究機構,卻為法國培養了10多位諾貝爾獎和10多位菲爾茲獎的獲得者以及半數以上的法蘭西院士。

6年前,陳勇和其他幾位法國學者受聘于江漢大學創立了交叉學科研究院,並組建了包括納米生物醫學工程等9個研究中心,努力為江漢大學打造一流的學科平臺。

陳勇本人的研發重點是腫瘤細胞檢查晶片。用這種晶片對很少的血樣進行分析,就可以確診癌症或癌症轉移的發生,一旦應用於臨床,將產生巨大社會效益。

目前,陳勇領銜的江大交叉學科研究院已經吸引了30余名海內外優秀博士,承接了國家級科研專案21項。“未來將會彙聚更多的海內外優秀人才,培養更多的拔尖創新人才,成為武漢市的一個亮點,為武漢市成為世界輝煌的亮點城市增光”。(記者李佳 通訊員江宣)

張新亞 記者周超 攝

“招商大使” 張新亞:武漢要整合全部產業鏈做中國的樞紐

得知江漢大學將舉辦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專場活動,張新亞就欣然受邀,從芝加哥飛到武漢,並受聘為武漢“招商大使”,深入參與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

當前國際經濟形式面臨巨大挑戰,如何在新的形勢下變挑戰為機遇,吸引、培養各領域的創新型人才,加快國內的產業升級和轉型,整合國際國內的上下游產業鏈,是中國也是武漢面臨的戰略問題。張新亞提出,中國的優勢體現在了龐大的優秀人力資源和龐大的市場。而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優秀資源,這也正是武漢的優勢。

張新亞非常認同青年學者施展的觀點——中國要做世界的樞紐,利用中國龐大的生產規模和市場規模來整合全部產業鏈,溝通創新設計和生產製造兩個迴圈。而曾經被譽為“東方芝加哥”的武漢,地處華中,產學研、設計製造、物流等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中國的地位,類似於中國在世界的地位,張新亞表示,武漢要做中國的樞紐,溝通全國的研發設計、物流與生產製造。

要發揮好武漢的樞紐作用,就要招才引智,用優惠的政策歡迎校友和世界的一流人才落戶武漢,也要利用樞紐地位吸引世界各國的優秀企業和企業家落地武漢,立足產業鏈發展,實現價值。(見習記者郭淞冰 通訊員江宣)

柯聖琦 記者周超 攝

校友柯聖琦:希望在武漢讓“真實觸控“成真

“我要把我的夢想在武漢實現”21日上午,江漢大學03屆機建學院材控的柯聖琦,也是深圳奇跡光觸技術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慷慨陳詞。

深圳奇跡光觸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自主研發銷售生產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幕、觸控式螢幕的民營企業。這次資智回漢過程中,柯聖琦深入調研,反復對接,圍繞奇跡光觸在業界中的優勢,整合上下游的資源,正在洽談多個合作專案,計畫三年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項目投產後預計可提供4000個就業崗位,年產值10億—15億人民幣。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柯聖琦不斷和行業專家,諾貝爾物理學家交流探討,幾年過去了,目前還處在萌芽階段,“我把資智回漢作為實現夢想的階梯,我堅信,下一個五年,我一定可以把夢想變成奇跡。”(記者汪文漢)

【編輯:朱豔琳】

他介紹,未來該中心將彙聚海內外資源,立足于為長江新城生態環境建設,服務于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推進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合作。(記者李佳 通訊員江宣)

陳勇 記者周超 攝

“招才顧問”陳勇:將為武漢引進更多高端人才

曾在漢求學、6年前受邀受聘江大的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一級主任研究員陳勇,曾在產生諾獎級成果的全球領先科研機構工作。6年間,他迫切感受著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地位和需求,他表示將為武漢引進更多全球高端科技人才。

“要實現高品質的發展,關鍵是人才、更是戰略性創新人才”,陳勇介紹,他所在的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是一個規模很小的教育研究機構,卻為法國培養了10多位諾貝爾獎和10多位菲爾茲獎的獲得者以及半數以上的法蘭西院士。

6年前,陳勇和其他幾位法國學者受聘于江漢大學創立了交叉學科研究院,並組建了包括納米生物醫學工程等9個研究中心,努力為江漢大學打造一流的學科平臺。

陳勇本人的研發重點是腫瘤細胞檢查晶片。用這種晶片對很少的血樣進行分析,就可以確診癌症或癌症轉移的發生,一旦應用於臨床,將產生巨大社會效益。

目前,陳勇領銜的江大交叉學科研究院已經吸引了30余名海內外優秀博士,承接了國家級科研專案21項。“未來將會彙聚更多的海內外優秀人才,培養更多的拔尖創新人才,成為武漢市的一個亮點,為武漢市成為世界輝煌的亮點城市增光”。(記者李佳 通訊員江宣)

張新亞 記者周超 攝

“招商大使” 張新亞:武漢要整合全部產業鏈做中國的樞紐

得知江漢大學將舉辦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專場活動,張新亞就欣然受邀,從芝加哥飛到武漢,並受聘為武漢“招商大使”,深入參與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

當前國際經濟形式面臨巨大挑戰,如何在新的形勢下變挑戰為機遇,吸引、培養各領域的創新型人才,加快國內的產業升級和轉型,整合國際國內的上下游產業鏈,是中國也是武漢面臨的戰略問題。張新亞提出,中國的優勢體現在了龐大的優秀人力資源和龐大的市場。而高等教育和科研的優秀資源,這也正是武漢的優勢。

張新亞非常認同青年學者施展的觀點——中國要做世界的樞紐,利用中國龐大的生產規模和市場規模來整合全部產業鏈,溝通創新設計和生產製造兩個迴圈。而曾經被譽為“東方芝加哥”的武漢,地處華中,產學研、設計製造、物流等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中國的地位,類似於中國在世界的地位,張新亞表示,武漢要做中國的樞紐,溝通全國的研發設計、物流與生產製造。

要發揮好武漢的樞紐作用,就要招才引智,用優惠的政策歡迎校友和世界的一流人才落戶武漢,也要利用樞紐地位吸引世界各國的優秀企業和企業家落地武漢,立足產業鏈發展,實現價值。(見習記者郭淞冰 通訊員江宣)

柯聖琦 記者周超 攝

校友柯聖琦:希望在武漢讓“真實觸控“成真

“我要把我的夢想在武漢實現”21日上午,江漢大學03屆機建學院材控的柯聖琦,也是深圳奇跡光觸技術有限公司的創始人慷慨陳詞。

深圳奇跡光觸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自主研發銷售生產中小尺寸液晶顯示幕、觸控式螢幕的民營企業。這次資智回漢過程中,柯聖琦深入調研,反復對接,圍繞奇跡光觸在業界中的優勢,整合上下游的資源,正在洽談多個合作專案,計畫三年總投資10億元人民幣,項目投產後預計可提供4000個就業崗位,年產值10億—15億人民幣。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柯聖琦不斷和行業專家,諾貝爾物理學家交流探討,幾年過去了,目前還處在萌芽階段,“我把資智回漢作為實現夢想的階梯,我堅信,下一個五年,我一定可以把夢想變成奇跡。”(記者汪文漢)

【編輯:朱豔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