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徐穎:北斗和GPS相容不等於兼併

1月20日,未來論壇舉行了2018年首場理解未來講座。

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研究員徐穎在論壇上表示,

引發熱議的北斗和GPS相容問題實際上主要是指北斗和GPS在頻率和信號格式等方面做出協調,並非把北斗合在GPS當中變成一個系統,相容的目的是方便使用者以更簡單的方式同時利用北斗和GPS的信號服務。

2018是一個“北斗大年”,預計今年年底前,中國將發射18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北斗星導航是中國自行研製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是繼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俄羅斯格洛納斯衛星導航系統(GLONASS)之後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

徐穎表示,和GPS相容之前,北斗和GLONASS也是相容的,但是沒有引起這麼大的反響。

她介紹,北斗堅持四個基本的原則:獨立、相容與交互操作、漸進、開放。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北斗希望能夠更好的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相容交互操作。

她強調,不能把相容和兼併的概念搞混淆,

“相容並不是北斗合到了GPS當中,兩者從此變成了一個系統。相容更多的是指北斗和GPS在頻率和信號格式等等方面做協調。”

她表示,北斗在明碼信號格式和頻段上一直都是公開的,這個不保密。在北斗的網站上會有相應的SAD檔,因為北斗要更好地走向民用,它希望有更多的全球廠商來生產北斗相關的晶片和接收機。

為什麼要相容呢?徐穎介紹,導航的頻段等資源是有限的,

這本身就需要跟GPS和GLONASS去協調相應的頻段。此外,北斗也希望各個系統把信號格式做的相對通用。以後手機更多的都是多模手機,如果在頻點信號格式方面大家能做到相容處理,可以使用戶能夠用更簡單的方式同時利用北斗和GPS信號為自己服務。

“這類似於一個標準,如果他們之間完全不(相容)標準的話,想同時用這兩個系統是很難的事。但是有了相容和交互操作,就更為方便。

有人會有疑問,為什麼中國還沒有用上北斗,就先給美國用上了?徐穎表示,事實上北斗現在在國內的捕魚、航運等多個行業已經應用得非常多了。至於大眾應用,很多人將手機上有沒有北斗信號作為判斷的唯一標準。

“其實現在已經有很多手機有北斗了,但為什麼大家總覺得我沒有用。第一個原因是你有時候不知道自己手機導航的結果是從哪來的,我們只關注給了位置資訊,

但並不關注這個位置資訊是GPS給的,還是北斗給的,還是他們兩個一起給的。”

徐穎表示,現在很多手機都是多模手機,不僅有GPS,還有北斗,還有GLONASS。但可能在語音上只是簡單的告訴你“GPS信號弱”,而不是告訴你GNSS信號弱,這有一個習慣的延續性問題,所以給大家一種錯覺。

中國的衛星導航系統已形成“三步走”發展戰略:2000年年底建成北斗一號系統,向中國提供服務;2012年年底建成北斗二號系統,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前後建成北斗全球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

目前,前兩步已實現,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而2018是一個“北斗大年”,今年是北斗系統密集組網發射年。預計2018年底前,中國將發射18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而到2020年左右,將發射30多顆衛星,向全球提供服務。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向亞太地區提供服務;2020年前後建成北斗全球系統,向全球提供服務。

目前,前兩步已實現,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

而2018是一個“北斗大年”,今年是北斗系統密集組網發射年。預計2018年底前,中國將發射18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而到2020年左右,將發射30多顆衛星,向全球提供服務。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