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希特勒的滑鐵盧:不列顛空戰

前一陣子接連放了兩部二戰電影《敦克爾克》與《至暗時刻》,都很值得一看。

《敦克爾克》在國內引起了爭議。無非是不少人質疑這當中過度美化了英軍。不過這也無可厚非,總不能叫英國人自己罵自己吧。

如果接下來看過講述邱吉爾如何成為關鍵時刻的英國首相的電影《至暗時刻》,對歷史有考據癖的人,可能相對就比較會放過《敦克爾克》中英軍的自我美化。我們要知道,當時邱吉爾其實剛上臺不久,此前英國的政策是在張伯倫的指導下的。

從軍事上來看,實際歷史中敦克爾克大撤退的表現是不完美的,但應該說總體上完成了戰略任務,在邱吉爾的無畏與靈活指導下,至少三十多萬人安全回到了英倫本土。如果繼續是張伯倫的指揮,則很可能與德國選擇媾和,然後被德國人所利用與坑害。具體我們在這裡不展開。本文主要想講講隨後而來的不列顛空戰。

敦克爾克撤退樹立起了二戰領袖邱吉爾

不列顛空戰持續的時間是從1940年9月7日開始至1941年5月。

這是一場不能說英國在表面上取得了勝利,但結果是德國的總體軍事戰略徹底被打亂了。

敦克爾克撤退的成功,對邱吉爾的首相來說是濃重的一筆。他不是保守黨所青睞的人選,只是工黨所能接受的保守黨人選,而保守黨不想失去政權,折衷之下推出了他。也就是說,保守黨內部並不太相信他,張伯倫雖然失去了首相的位置,

但對保守黨依然保有影響力,隨時可能捲土重來。而其實對於希特勒來說,死活不肯低頭的邱吉爾才是個真正的麻煩。

敦克爾克的成功撤退徹底鞏固了邱吉爾的首先位置,保守黨內再無人敢出來挑戰他;而工黨支持與配合他直到取得二戰勝利。

其實二戰結束後邱吉爾的敗選,歸根結蒂並不是選民忘恩負義想拋棄邱吉爾,而是選民對綏靖的保守黨總體的厭棄。

我想指出的是敦克爾克撤退的成功其實有兩大意義:第一是為盟軍保住了許多士兵;第二是使邱吉爾成為戰時真正強勢的首相。

第二點與第一點同等重要。因為一個在空軍與海軍尚有實力,依然能與德國一戰的英國,如果其領導人選擇與德國媾和,

這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這意味著哪怕後期美國依然會選擇參戰,想登陸歐洲都不知道何處是合適的落腳點。

二戰前德國巧妙利用歐洲內部的勾心鬥角獲利

而隨後的不列顛空戰是德國在二戰中的第一場重大決戰失敗,可以說二戰的轉捩點其實是從這裡開始的,雖然當時蘇聯與美國都還沒有參戰,幾乎可以說是英國一國在歐洲苦苦獨撐。

如果不是邱吉爾而是由張伯倫與希特勒媾和,據說希特勒的計畫,原是打算先入侵蘇聯再回攻英國的。

最早,希特勒勾引英法簽了個《慕尼克協定》,這個綏靖政策出賣了捷克斯洛伐克。英法想由此協定慫恿德國放心進攻蘇聯,希望兩者兩敗俱傷。算盤打得雖美,但人家也不是傻瓜。

蘇聯自然不笨,他也不想獨自承擔面對德國的壓力。而希特勒也不願意受英法利用,於是德國隨後就又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瓜分了波蘭。

就這麼借著兩個協定,德國領土輕輕巧巧地就都順利擴張了。這還不能助長德國侵略的野心嗎?

而至於再侵略誰,是先往東邊還是先往西邊,主動權依然還照樣掌握在德國的手中。

主要的倒楣蛋其實不用說肯定是法國。為什麼?因為最容易辦到,希特勒又不可能先打英國或蘇聯。

邱吉爾的堅定讓希特勒的算盤落空了

法國戰敗後,接下來如果英國肯媾和,希特勒肯定覺得先打蘇聯肯定會容易一點。為什麼?發揮德國陸軍閃電戰的優勢。

然而新上臺的邱吉爾不是那個總是願意妥協的張伯倫,他很反共,但更反希特勒。敦克爾克撤退成功後,他在英國的威望徹底樹立了起來了。

邱吉爾的道理今天看來其實也不難理解,只是當時那些精於打小算盤的英國人沒有看懂。如果英國自己先投降了,蘇聯也會想辦法與德國媾和的。那麼這時候德國要先搶的就是英國的海外殖民地,等自己準備得更好了以後,再把大英帝國推下馬。若是這樣,“日不落”就註定成了永遠的“日落”了。

但是如果英國不媾和,德國也不敢先打蘇聯。

為什麼?因為怕被背後捅一刀。但是德國敢肯定,如果先攻打英國,此時史達林是不會撕毀協議來救英國的。

想要跨海登陸英國本土,必須先取得制空權。於是就有了“不列顛空戰”。

一場希特勒硬著頭皮上的進攻

我們先來看看這場二戰中規模最大的空戰的基本介紹:

為了奪得制空權,1940年9月7日,德空軍300餘架轟炸機和648架戰鬥機空襲倫敦。隨後連續轟炸八天,多數為千機規模。倫敦多處起火,王宮中彈,居民傷亡慘重。但英戰鬥機部隊獲得休整,戰鬥力迅速恢復。英軍以戰鬥機、高射炮、雷達、探照燈和攔阻氣球組成防空系統,防突能力逐步提高。9月15日,德機損失很大,未達預期目的。

不列顛空戰的基本失敗,導致希特勒被迫取消了9月21日的登陸計畫。征服英國的計畫落空了。由此,德國開始盤算先征服蘇聯再倒過來解決英國。

關於這場戰役的電影,早期有《倫敦上空的鷹》,後來有《不列顛之戰》,都拍得相當不錯。

不列顛之戰(Battle of Britain)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空戰,除了英、德兩國之外,包括同屬英聯邦的紐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愛爾蘭、牙買加、斯里蘭卡、南羅德西亞等國的空勤人員也投入英軍;許多被納粹德國佔領的國家的流亡政府,包括波蘭、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法國等撤至英國的空軍,也加入了保衛英國的行列;當時屬於中立的美國也有志願者組成了“飛鷹中隊”(Eagle Squadrons)與英國並肩作戰。

同屬軸心國的義大利,則派出“空軍軍團”(Corpo Aereo Italiano)與德國空軍一起戰鬥。戰爭在1941年10月12日以德國的失敗告終,由於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借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畫,開始制定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畫。

邱吉爾早在1940年5月就獲得情報知道德國人準備攻打英國。從那時起,邱吉爾就在整個大英帝國包括英聯邦其他國家進行總動員,拼命製造飛機,培訓飛行員及空勤人員,與希特勒賽跑。大致上,英德當時戰鬥機與轟炸機的數量為1:2。

說實在的,又是進攻還要取得制空權,德國空軍的優勢比例太小了。希特勒哪怕能確保一架德機具有擊落兩架英機的優勢,到最後還是不會取得制空權的。我們很難猜測到希特勒當時的盲目信心是從哪裡來的。或者他是不管數學的。最大的可能是他是硬著頭皮往上沖的,賭博!

當然,最後也不能說德軍輸了,只能說德國沒有取得制空權,沒有達成軍事目標。但這就足夠了,因為德國人征服英國的希望破滅了,而且德國空軍損失很大。雖然英國的損失也一點都不少。

從1940年9月7日開始持續到1941年5月,德國始終在空戰中沒有找到制服英國的機會。也就是說這頭獅子的門牙根本沒有拔掉,隨時可能再追上來狠狠咬上一口。

二戰中一場大決戰未贏的希特勒

他只有去進攻蘇聯了,也只能進攻蘇聯。原因很簡單,英德之間一直在拼消耗,而蘇聯的工業機器一直在拼命開動,再耗下去自己就危險了。

其實,希特勒這時候必須進攻蘇聯已經是不行也得行了。1941年6月22日,他發動了進攻。他妄想三個月內速勝。確實,對蘇聯的進攻一開始的確比不列顛空戰順利多了。但這速勝夢想也很快就破滅了。

然後在這中間,還聽到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宣佈參戰的消息。我們很難猜測當時希特勒的心情,但估計他對未來已經開始感到絕望了。他畢竟不是一點都看不懂實際的戰略大格局,至少總比日本人強多了。

整個二戰,他既戰勝不了英國也戰勝不了德國。事實上,我們可以合理預測,當他在空戰中無法征服英國之後,史達林哪怕遭遇再大的困難,始終也不至於灰暗至沒有信心。更何況不久還有美國參戰的好消息傳來。

所以,不列顛之戰其實是希特勒的滑鐵盧!他在啃這塊骨頭的時候其實就把自己的門牙給崩壞了。

這其實是一場決戰,它的地位至少是與蘇聯的衛國戰爭平行的。僅僅是無法取勝,就註定了希特勒遲早要覆滅。

其實整個二戰中,希特勒從頭到尾沒有贏過一場戰略大決戰,僅僅只贏過戰術性的戰爭。而這是無法決定未來的!

據說希特勒的計畫,原是打算先入侵蘇聯再回攻英國的。

最早,希特勒勾引英法簽了個《慕尼克協定》,這個綏靖政策出賣了捷克斯洛伐克。英法想由此協定慫恿德國放心進攻蘇聯,希望兩者兩敗俱傷。算盤打得雖美,但人家也不是傻瓜。

蘇聯自然不笨,他也不想獨自承擔面對德國的壓力。而希特勒也不願意受英法利用,於是德國隨後就又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瓜分了波蘭。

就這麼借著兩個協定,德國領土輕輕巧巧地就都順利擴張了。這還不能助長德國侵略的野心嗎?

而至於再侵略誰,是先往東邊還是先往西邊,主動權依然還照樣掌握在德國的手中。

主要的倒楣蛋其實不用說肯定是法國。為什麼?因為最容易辦到,希特勒又不可能先打英國或蘇聯。

邱吉爾的堅定讓希特勒的算盤落空了

法國戰敗後,接下來如果英國肯媾和,希特勒肯定覺得先打蘇聯肯定會容易一點。為什麼?發揮德國陸軍閃電戰的優勢。

然而新上臺的邱吉爾不是那個總是願意妥協的張伯倫,他很反共,但更反希特勒。敦克爾克撤退成功後,他在英國的威望徹底樹立了起來了。

邱吉爾的道理今天看來其實也不難理解,只是當時那些精於打小算盤的英國人沒有看懂。如果英國自己先投降了,蘇聯也會想辦法與德國媾和的。那麼這時候德國要先搶的就是英國的海外殖民地,等自己準備得更好了以後,再把大英帝國推下馬。若是這樣,“日不落”就註定成了永遠的“日落”了。

但是如果英國不媾和,德國也不敢先打蘇聯。

為什麼?因為怕被背後捅一刀。但是德國敢肯定,如果先攻打英國,此時史達林是不會撕毀協議來救英國的。

想要跨海登陸英國本土,必須先取得制空權。於是就有了“不列顛空戰”。

一場希特勒硬著頭皮上的進攻

我們先來看看這場二戰中規模最大的空戰的基本介紹:

為了奪得制空權,1940年9月7日,德空軍300餘架轟炸機和648架戰鬥機空襲倫敦。隨後連續轟炸八天,多數為千機規模。倫敦多處起火,王宮中彈,居民傷亡慘重。但英戰鬥機部隊獲得休整,戰鬥力迅速恢復。英軍以戰鬥機、高射炮、雷達、探照燈和攔阻氣球組成防空系統,防突能力逐步提高。9月15日,德機損失很大,未達預期目的。

不列顛空戰的基本失敗,導致希特勒被迫取消了9月21日的登陸計畫。征服英國的計畫落空了。由此,德國開始盤算先征服蘇聯再倒過來解決英國。

關於這場戰役的電影,早期有《倫敦上空的鷹》,後來有《不列顛之戰》,都拍得相當不錯。

不列顛之戰(Battle of Britain)可以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空戰,除了英、德兩國之外,包括同屬英聯邦的紐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南非、愛爾蘭、牙買加、斯里蘭卡、南羅德西亞等國的空勤人員也投入英軍;許多被納粹德國佔領的國家的流亡政府,包括波蘭、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法國等撤至英國的空軍,也加入了保衛英國的行列;當時屬於中立的美國也有志願者組成了“飛鷹中隊”(Eagle Squadrons)與英國並肩作戰。

同屬軸心國的義大利,則派出“空軍軍團”(Corpo Aereo Italiano)與德國空軍一起戰鬥。戰爭在1941年10月12日以德國的失敗告終,由於損失過多的戰機和飛行員,又無法取得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優勢,更無法借由空襲瓦解英國的地面和海軍戰力,德國不得不放棄入侵英國的海獅計畫,開始制定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畫。

邱吉爾早在1940年5月就獲得情報知道德國人準備攻打英國。從那時起,邱吉爾就在整個大英帝國包括英聯邦其他國家進行總動員,拼命製造飛機,培訓飛行員及空勤人員,與希特勒賽跑。大致上,英德當時戰鬥機與轟炸機的數量為1:2。

說實在的,又是進攻還要取得制空權,德國空軍的優勢比例太小了。希特勒哪怕能確保一架德機具有擊落兩架英機的優勢,到最後還是不會取得制空權的。我們很難猜測到希特勒當時的盲目信心是從哪裡來的。或者他是不管數學的。最大的可能是他是硬著頭皮往上沖的,賭博!

當然,最後也不能說德軍輸了,只能說德國沒有取得制空權,沒有達成軍事目標。但這就足夠了,因為德國人征服英國的希望破滅了,而且德國空軍損失很大。雖然英國的損失也一點都不少。

從1940年9月7日開始持續到1941年5月,德國始終在空戰中沒有找到制服英國的機會。也就是說這頭獅子的門牙根本沒有拔掉,隨時可能再追上來狠狠咬上一口。

二戰中一場大決戰未贏的希特勒

他只有去進攻蘇聯了,也只能進攻蘇聯。原因很簡單,英德之間一直在拼消耗,而蘇聯的工業機器一直在拼命開動,再耗下去自己就危險了。

其實,希特勒這時候必須進攻蘇聯已經是不行也得行了。1941年6月22日,他發動了進攻。他妄想三個月內速勝。確實,對蘇聯的進攻一開始的確比不列顛空戰順利多了。但這速勝夢想也很快就破滅了。

然後在這中間,還聽到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宣佈參戰的消息。我們很難猜測當時希特勒的心情,但估計他對未來已經開始感到絕望了。他畢竟不是一點都看不懂實際的戰略大格局,至少總比日本人強多了。

整個二戰,他既戰勝不了英國也戰勝不了德國。事實上,我們可以合理預測,當他在空戰中無法征服英國之後,史達林哪怕遭遇再大的困難,始終也不至於灰暗至沒有信心。更何況不久還有美國參戰的好消息傳來。

所以,不列顛之戰其實是希特勒的滑鐵盧!他在啃這塊骨頭的時候其實就把自己的門牙給崩壞了。

這其實是一場決戰,它的地位至少是與蘇聯的衛國戰爭平行的。僅僅是無法取勝,就註定了希特勒遲早要覆滅。

其實整個二戰中,希特勒從頭到尾沒有贏過一場戰略大決戰,僅僅只贏過戰術性的戰爭。而這是無法決定未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