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無現金社會即將到來,如何詮釋現金的魅力?

自20世紀50年代信用卡誕生以來,人們就一直預測無現金社會何時出現。

目前,以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為主導的移動支付已滲透到公眾生活中的各個方面。2017年4月,某公司主導的“非現金聯盟”在某省會城市成立,宣佈計畫用5年時間推動中國進入無現金社會”;在國外,丹麥央行宣佈從2017年1月1日起關閉印鈔部門並不再印鈔,同時廢除商店接受物理現金的法律規定。此類事件時有發生,很容易給人一種誤導:無現金社會即將到來。

銀行卡、票據、協力廠商支付等非現金支付工具的廣泛應用,

的確打破了長期以來現金在日常消費支付領域的主導地位。但非現金支付是否會全面替代現金,如何認清現金支付與非現金支付的關係,如何認識現金獨特的價值?迫切需要作出理性的回答。

現金的挑戰

非現金支付工具因其特殊的便捷性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強勁態勢。同時,由於協力廠商移動支付機構彙集了大量的資訊流、資金流,

吸引了很多創新型公司不斷加入,從而進一步助推了協力廠商支付機構的發展壯大,這對現金需求的挑戰是不言而喻的,主要表現在:

一是現金在貨幣供應總量中增速放緩。非現金支付工具的創新發展,不僅滿足了公眾支付多元化需求,同時也改變了部分公眾支付習慣,對現金需求總量帶來明顯的替代效應,導致流通中現金(M0)占M2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

以1980年至2016年現金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例變化來看:2003年以前平均占比約43.91%,隨著銀行卡應用的普及以後便加速下降至2013年的22.11%(十年減少近50%)、2016年的10.73%(三年減少50%以上)。移動支付不僅對日常現金支付帶來顯著替代效應,同時也給傳統現金機具如POS機、自助存取款機、點驗鈔機等市場需求帶來強大衝擊。

二是現金在支付總量中所占比例下降明顯。隨著支付工具多元化發展,

各種支付工具在支付總量結構中的比例不斷變化。其中,銀行卡和協力廠商支付工具正逐步取代現金、票據、電話支付等傳統支付工具,成為個人使用最為頻繁的非現金支付工具。非現金支付交易金額從2009年的715.78萬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3687.24萬億元,增長了5.15倍。其中銀行卡交易金額從2009年的126.69萬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741.81萬億元,年均增長率為31.59%;移動支付金額從2009年的0.28萬億增加到2016年157.55萬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69.33%;協力廠商支付累計發生網路支付業務1639.02億筆,
金額99.2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9.53%和100.65%。

引起現金增速放緩與支付總量結構性變化的主要事件:一是2002年中國銀聯成立,銀聯卡實現了跨行轉帳,滿足了公眾異地支付、跨行支付與大額取現的需求。二是自2012年以來,以支付寶、財富通等為代表的協力廠商移動支付的快速發展和滲透,改變了公眾線下日常小額現金支付的習慣。另外,除支付工具多元化外,支付結算設施、消費群體結構、支付服務效率與安全等因素,也共同影響著現金與非現金支付工具的總量與結構變化。總體來看,我國非現金支付工具應用領域不斷擴張,逐漸打破了長期以來現金支付的主導地位,現金、銀行卡、移動支付 “三足鼎力”的支付格局基本形成。

現金的特徵

非現金支付工具是社會需求、技術進步和支付創新的產物。因其便捷的服務和可以轉換現金的能力,對提升我國貨幣流速和支付效率具有重要價值。非現金支付在我國的快速發展不是偶然的,有其客觀必然性。它是金融支付服務不平衡、不充分、信用卡滲透率相對較低、手機線民數量大以及政府對支付創新採取較為寬鬆的政策等多種因素疊加作用的結果。

儘管如此,現金的下述基本特徵並未改變。主要表現在:

一是唯有現金,才具有國家法律保障的法定地位。現金是國家為社會公眾提供的公共物品,國家法律與國家信用保障其法定地位,確保了現金能夠被社會公眾普遍接受與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以人民幣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非現金支付工具既不是法定貨幣,也不是存款貨幣,其應用還受到支付環境、個人偏好等多種因素的制約。

二是唯有現金,才具有最廣泛的適用性。現金是商品交換中最普遍使用的交易媒介,它適用於社會所有群體,與用戶身份沒有任何關聯。不論社會階層、年齡性別、知識技能等,所有公眾都可以便捷地使用現金。非現金支付需要有銀行帳戶、支付服務組織、支付工具、支付系統等結算條件。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資料顯示:世界上一些相對落後的國家與地區,很多女性和兒童無法以自己的名字開設銀行帳戶,難以享受非現金支付服務。在我國經濟落後與邊遠地區,商家缺乏因非現金支付所需要的結算條件,也就無法接受非現金支付工具,居民仍然習慣于現金支付。美國AGIS諮詢公司調研資料顯示,在很多國家,最低價值的50%交易依舊主要是由現金完成,全球社會零售商品交易的83.17%依舊習慣使用現金。

三是唯有現金,既是安全性最高的支付手段,同時也是非現金支付最有效、最可靠的災備工具。權衡便捷與安全是選擇支付工具的重要條件。現金交易可以即刻實現權利與義務、責任與風險的轉移,很少發生支付故障與信用風險,而且適用於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雖然每種支付工具都存在潛在的安全風險,但比較現金丟失、盜竊和偽造而給使用者帶來的財產損失,非現金支付工具潛存的身份認證與銀行卡資料資訊被欺詐、盜刷等系統性風險,將給使用者帶來更大的財產安全隱患。我國公安機關近期破獲的多起偽卡犯罪、網上銀行資金盜刷等案件,意味著金融網路安全絕不可掉以輕心。由於非現金支付過分依賴於網路系統,一旦發生網路技術故障,現金仍將是公眾最應急的安全支付;在自然災害、系統性風險或金融危機時,現金仍是保障國家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最有效、最可靠的災備工具和應急手段。

除了以上三大特徵外,對於使用者來說,唯有現金,才是成本最低的一種支付方式。現金作為公共產品,其生產流通成本全部由國家承擔,居民使用現金幾乎不負擔任何費用。儘管表面看來,消費者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也不承擔相關費用,甚至還享受一定的優惠條件,但其背後龐大的網路建設運行維護管理費用以及銀行帳戶管理費用最終還是以各種方式分攤在消費者頭上。

現金不僅具有支付功能,現金的文化屬性與社會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現金被世界各國譽為“國家名片”,它不僅是國家經濟主權、價值與財富的象徵,具有交易媒介與價值儲存等基本功能,同時還是傳承一個國家悠久歷史、展現一個國家時代特徵的有效載體。世界各國紙幣硬幣都凝聚著該國歷史文化傳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例如金屬鑄幣記載了自遠古時代以來的文明和藝術,生動展示了人類發展歷程與創造力,成為後人瞭解各國文化歷史的有效載體;紙幣的藝術濃縮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段時期的歷史記憶,是物質價值與藝術價值的有機統一,被許多收藏者視為獨特高貴的藝術品。目前,越來越多的錢幣愛好者正在挖掘與發展現金的社會屬性和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此外,從消費心理學角度,現金支付會促使消費者更加理性和謹慎,有助於消費者控制成本預算與消費衝動。

以上是從現金的一般特徵而言的。這些特徵賦予現金獨特的魅力,在市場經濟舞臺上,始終煥發出勃勃生機。正因如此,無論在國內還是全球,儘管現金需求增速放緩,但現金需求總量依然在不斷增長。從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資料看,流通中現金(M0)增長趨勢從未改變,2017年仍高達7.06萬億元,較2016年增長3.4%,過去八年間累計增長幅度達到64.5%。

現金的未來

在我國,應鼓勵多種支付方式協同發展。盲目推動建設所謂“無現金社會”,不僅事倍功半,而且弊大於利。現金與非現金支付並存的格局將長期存在。

一是由於支付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很突出,很多人難以享受非現金支付的便捷性。截止到2016年末,雖然農村地區銀行網點覆蓋率已達93.46%,但由於我國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目前全國還有約1000多個鄉鎮、70多萬個行政村、上百萬個自然村沒有金融服務網點。從我國城鄉互聯網普及率來看,雖然農村地區線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不斷增長,全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53.2%,但其中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僅為33.1%,城鄉普及率差異仍超過約20%以上。從帳戶的普及率來看,截至2014年底,我國縣域銀行個人結算帳戶普及率為58%、城市地區為74.1%,推動所有人帳戶普及和使用仍需要很長的時間。

二是儘管我國網路設施發展較快,但資訊化領域許多關鍵技術仍主要掌握在他國手中,總體國家金融安全風險隱患不容忽視。公安部、工信部2016年監測資料顯示:針對金融企業的網路攻擊事件已超過萬起,較2014年增長了近10倍。金融網路系統已成為駭客和不法分子攻擊的重點對象。若金融系統網路遭到攻擊,數以億計的帳戶資料資訊和個人隱私有可能受到很大威脅。

三是我國特殊人群數量多,其支付習慣與偏好應得到切實尊重。老年人群是現金支付主力。據民政部最近資料顯示,截止到2016年底,全國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3086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6.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5003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0.8%。雖然非現金支付已成為80、90後等年輕群體的主要支付工具,但現金對老年人的便捷性和安全感,是任何電子化形態的非現金支付工具所無法替代的。從特殊人群數量看,2016年全國農村低收入人口為4335萬人,未受教育人數為16777萬人、視力殘疾1263萬人等。非現金支付工具需要基於帳戶、終端識別設備和網路平臺等條件,並通過中央銀行後臺系統完成清算,由於農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缺乏互聯網知識與應用技能,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村居民,平時很少接觸電子設備,大多不會操作手機支付,不會利用ATM、POS 機等進行刷卡支付。這些龐大的特殊人群還是習慣于選擇現金支付。

綜上所述,可以得到以下兩點基本結論:

一是現金不可能被完全替代。從貨幣形態演變規律看,某種貨幣形態從誕生到成為法定貨幣,再到退出法定貨幣行列,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必將經歷漫長的歷史時期。雖然非現金支付工具給現金帶來明顯的替代效應,但現金依然是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法定貨幣形態,是當前社會最普遍的支付方式之一。目前,尚沒有出現非現金支付工具完全替代現金的國家,即便是丹麥政府提出“無現金社會、計畫取消印鈔等”,也沒有完全取消銀行提供現金服務。現階段,任何非現金支付工具都難以具備現金的所有功能特徵。在我國,現金仍然是居民日常消費的主要支付方式之一。即便將來出現了由於資訊技術高度發展,全體國民都可以非常便捷地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出於對使用者個人選擇權的尊重以及災備與防範風險的考慮,保留現金甚至鼓勵國民使用現金都是必要的。特別是對我國這樣一個地域廣、人口多、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來說,重視現金的生產與使用,應成為一項基本金融政策。

二是現金與非現金支付工具將長期並存。現金與非現金支付工具分別有特定的使用物件、交易環境,具有不同的交易風險、交易成本。支付工具的多樣化組合,有助於提升我國支付體系運行品質和效率,有助於防範支付風險,有助於滿足公眾的差異化支付需求。在支付政策選擇中,應切實尊重社會發展、市場規律和消費者習慣與心理,統籌協調、循序漸進。

從世界各國支付體系發展演變看,現金與非現金支付相互支撐、相互補充、共存共生的局面將長期存在。特別是在我國,由於核心技術水準的限制、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特殊人群數量眾多等多方面原因,過度依賴非現金支付會大大增加支付體系的脆弱性。必須長期確立現金作為國家法定貨幣的至高地位,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選擇現金、使用現金的合法權益。

另外,除支付工具多元化外,支付結算設施、消費群體結構、支付服務效率與安全等因素,也共同影響著現金與非現金支付工具的總量與結構變化。總體來看,我國非現金支付工具應用領域不斷擴張,逐漸打破了長期以來現金支付的主導地位,現金、銀行卡、移動支付 “三足鼎力”的支付格局基本形成。

現金的特徵

非現金支付工具是社會需求、技術進步和支付創新的產物。因其便捷的服務和可以轉換現金的能力,對提升我國貨幣流速和支付效率具有重要價值。非現金支付在我國的快速發展不是偶然的,有其客觀必然性。它是金融支付服務不平衡、不充分、信用卡滲透率相對較低、手機線民數量大以及政府對支付創新採取較為寬鬆的政策等多種因素疊加作用的結果。

儘管如此,現金的下述基本特徵並未改變。主要表現在:

一是唯有現金,才具有國家法律保障的法定地位。現金是國家為社會公眾提供的公共物品,國家法律與國家信用保障其法定地位,確保了現金能夠被社會公眾普遍接受與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幣管理條例》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以人民幣支付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債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拒收。非現金支付工具既不是法定貨幣,也不是存款貨幣,其應用還受到支付環境、個人偏好等多種因素的制約。

二是唯有現金,才具有最廣泛的適用性。現金是商品交換中最普遍使用的交易媒介,它適用於社會所有群體,與用戶身份沒有任何關聯。不論社會階層、年齡性別、知識技能等,所有公眾都可以便捷地使用現金。非現金支付需要有銀行帳戶、支付服務組織、支付工具、支付系統等結算條件。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資料顯示:世界上一些相對落後的國家與地區,很多女性和兒童無法以自己的名字開設銀行帳戶,難以享受非現金支付服務。在我國經濟落後與邊遠地區,商家缺乏因非現金支付所需要的結算條件,也就無法接受非現金支付工具,居民仍然習慣于現金支付。美國AGIS諮詢公司調研資料顯示,在很多國家,最低價值的50%交易依舊主要是由現金完成,全球社會零售商品交易的83.17%依舊習慣使用現金。

三是唯有現金,既是安全性最高的支付手段,同時也是非現金支付最有效、最可靠的災備工具。權衡便捷與安全是選擇支付工具的重要條件。現金交易可以即刻實現權利與義務、責任與風險的轉移,很少發生支付故障與信用風險,而且適用於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雖然每種支付工具都存在潛在的安全風險,但比較現金丟失、盜竊和偽造而給使用者帶來的財產損失,非現金支付工具潛存的身份認證與銀行卡資料資訊被欺詐、盜刷等系統性風險,將給使用者帶來更大的財產安全隱患。我國公安機關近期破獲的多起偽卡犯罪、網上銀行資金盜刷等案件,意味著金融網路安全絕不可掉以輕心。由於非現金支付過分依賴於網路系統,一旦發生網路技術故障,現金仍將是公眾最應急的安全支付;在自然災害、系統性風險或金融危機時,現金仍是保障國家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最有效、最可靠的災備工具和應急手段。

除了以上三大特徵外,對於使用者來說,唯有現金,才是成本最低的一種支付方式。現金作為公共產品,其生產流通成本全部由國家承擔,居民使用現金幾乎不負擔任何費用。儘管表面看來,消費者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也不承擔相關費用,甚至還享受一定的優惠條件,但其背後龐大的網路建設運行維護管理費用以及銀行帳戶管理費用最終還是以各種方式分攤在消費者頭上。

現金不僅具有支付功能,現金的文化屬性與社會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現金被世界各國譽為“國家名片”,它不僅是國家經濟主權、價值與財富的象徵,具有交易媒介與價值儲存等基本功能,同時還是傳承一個國家悠久歷史、展現一個國家時代特徵的有效載體。世界各國紙幣硬幣都凝聚著該國歷史文化傳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例如金屬鑄幣記載了自遠古時代以來的文明和藝術,生動展示了人類發展歷程與創造力,成為後人瞭解各國文化歷史的有效載體;紙幣的藝術濃縮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段時期的歷史記憶,是物質價值與藝術價值的有機統一,被許多收藏者視為獨特高貴的藝術品。目前,越來越多的錢幣愛好者正在挖掘與發展現金的社會屬性和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此外,從消費心理學角度,現金支付會促使消費者更加理性和謹慎,有助於消費者控制成本預算與消費衝動。

以上是從現金的一般特徵而言的。這些特徵賦予現金獨特的魅力,在市場經濟舞臺上,始終煥發出勃勃生機。正因如此,無論在國內還是全球,儘管現金需求增速放緩,但現金需求總量依然在不斷增長。從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資料看,流通中現金(M0)增長趨勢從未改變,2017年仍高達7.06萬億元,較2016年增長3.4%,過去八年間累計增長幅度達到64.5%。

現金的未來

在我國,應鼓勵多種支付方式協同發展。盲目推動建設所謂“無現金社會”,不僅事倍功半,而且弊大於利。現金與非現金支付並存的格局將長期存在。

一是由於支付基礎設施建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很突出,很多人難以享受非現金支付的便捷性。截止到2016年末,雖然農村地區銀行網點覆蓋率已達93.46%,但由於我國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目前全國還有約1000多個鄉鎮、70多萬個行政村、上百萬個自然村沒有金融服務網點。從我國城鄉互聯網普及率來看,雖然農村地區線民規模和互聯網普及率不斷增長,全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53.2%,但其中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僅為33.1%,城鄉普及率差異仍超過約20%以上。從帳戶的普及率來看,截至2014年底,我國縣域銀行個人結算帳戶普及率為58%、城市地區為74.1%,推動所有人帳戶普及和使用仍需要很長的時間。

二是儘管我國網路設施發展較快,但資訊化領域許多關鍵技術仍主要掌握在他國手中,總體國家金融安全風險隱患不容忽視。公安部、工信部2016年監測資料顯示:針對金融企業的網路攻擊事件已超過萬起,較2014年增長了近10倍。金融網路系統已成為駭客和不法分子攻擊的重點對象。若金融系統網路遭到攻擊,數以億計的帳戶資料資訊和個人隱私有可能受到很大威脅。

三是我國特殊人群數量多,其支付習慣與偏好應得到切實尊重。老年人群是現金支付主力。據民政部最近資料顯示,截止到2016年底,全國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3086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6.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5003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10.8%。雖然非現金支付已成為80、90後等年輕群體的主要支付工具,但現金對老年人的便捷性和安全感,是任何電子化形態的非現金支付工具所無法替代的。從特殊人群數量看,2016年全國農村低收入人口為4335萬人,未受教育人數為16777萬人、視力殘疾1263萬人等。非現金支付工具需要基於帳戶、終端識別設備和網路平臺等條件,並通過中央銀行後臺系統完成清算,由於農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缺乏互聯網知識與應用技能,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村居民,平時很少接觸電子設備,大多不會操作手機支付,不會利用ATM、POS 機等進行刷卡支付。這些龐大的特殊人群還是習慣于選擇現金支付。

綜上所述,可以得到以下兩點基本結論:

一是現金不可能被完全替代。從貨幣形態演變規律看,某種貨幣形態從誕生到成為法定貨幣,再到退出法定貨幣行列,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必將經歷漫長的歷史時期。雖然非現金支付工具給現金帶來明顯的替代效應,但現金依然是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法定貨幣形態,是當前社會最普遍的支付方式之一。目前,尚沒有出現非現金支付工具完全替代現金的國家,即便是丹麥政府提出“無現金社會、計畫取消印鈔等”,也沒有完全取消銀行提供現金服務。現階段,任何非現金支付工具都難以具備現金的所有功能特徵。在我國,現金仍然是居民日常消費的主要支付方式之一。即便將來出現了由於資訊技術高度發展,全體國民都可以非常便捷地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出於對使用者個人選擇權的尊重以及災備與防範風險的考慮,保留現金甚至鼓勵國民使用現金都是必要的。特別是對我國這樣一個地域廣、人口多、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來說,重視現金的生產與使用,應成為一項基本金融政策。

二是現金與非現金支付工具將長期並存。現金與非現金支付工具分別有特定的使用物件、交易環境,具有不同的交易風險、交易成本。支付工具的多樣化組合,有助於提升我國支付體系運行品質和效率,有助於防範支付風險,有助於滿足公眾的差異化支付需求。在支付政策選擇中,應切實尊重社會發展、市場規律和消費者習慣與心理,統籌協調、循序漸進。

從世界各國支付體系發展演變看,現金與非現金支付相互支撐、相互補充、共存共生的局面將長期存在。特別是在我國,由於核心技術水準的限制、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特殊人群數量眾多等多方面原因,過度依賴非現金支付會大大增加支付體系的脆弱性。必須長期確立現金作為國家法定貨幣的至高地位,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選擇現金、使用現金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