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孔子做了兩件驚天動地之事,看完才知道聖人之所以聖也!

讀百家之書,成一家之言,今天咱們來說說孔子,孔聖人!古語有雲“天不生仲尼,萬古為長夜”,孔子自漢代以來就是中國文化的標誌性人物,那他到底是做了什麼才成為了千百年來歷朝歷代統治者所尊崇的對象呢?

孔子像

我們先來瞭解一下孔子當時生活背景——春秋,原來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正在演變為自諸侯出,自大夫出,孔老夫子一生致力於周禮的復興,極力維護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秩序,但此時,中原卻一片混亂,

諸侯架空天子,大夫架空諸侯,家臣架空大夫,整個時代禮樂崩倫,天子蒙塵。對於這種混亂局面孔子一針見血的提出了整個周王朝的政治癥結——權力下移!

孔子為了改變權力下移的局面達到權力上移的目的,做了兩件事,成就孔子成為聖人的資本,

也成了歷朝歷代統治者尊崇的對象

第一,創辦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貴族對知識的壟斷從而培養出一批貧民階層的知識份子,能夠劃時代的提出了“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以對抗世卿世祿制度,打破原來貴族對官職的壟斷,打破兩個壟斷給了後世平民進階上流社會的機會,同時也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國家的穩定,既然讀書也能翻身當官,誰還非要冒著滅九族的危險去造反呢?

孔子建學

第二,改變了原有的官僚薪酬支付方式,加強了中央集權。

孔子看到了當時社會上,諸侯大夫以封地為基礎趁機做大做強威脅中央,提出了新的薪酬制度,由原來直接給封地食邑改成給工資,給口糧。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

衛靈公問孔子:“居魯得祿幾何?”,對曰“奉粟六萬”,衛人以致粟六萬。

這裡的“祿”字就是指的是工資。

孔子就是通過提出這兩項主張贏得了平民和君主的尊重,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千古身後名,聖人之所以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