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已成閃付第一的京東支付,走了另一條道路

京東在2013年收購網銀線上之後,開始真正將京東支付作為一家協力廠商支付公司去打造。

經過2014到2016這三年的磨練,2017年開始京東支付正式走出京東體系之外尋求更大的生存空間。一年來京東支付業績高速增長,僅上線半年的京東閃付目前已在國內NFC市場占比穩居第一。

前有支付寶,後有半路崛起的微信支付,整個線上支付行業基本被這兩家壟斷。在如此市場環境下,再做起一家協力廠商支付的難度可想而知。從京東的體量來看,

要做出一個與之相匹配的支付也不容易,這意味著行業前三,不從領先者那裡去爭去搶很難達到目的,但與實力強大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去爭搶,又談何容易。因此,京東支付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

京東支付從閃付打開局面

走出去的京東支付,沒有隨著支付寶和微信去遍地鋪設二維碼,這已是個趨於飽和的市場,新晉的京東支付沒有勝算。京東支付把目光放在了近場通訊NFC之上,

這雖然不是個新發現的支付方式,但開發程度較淺,還沒有形成寡頭壟斷,且在技術發展上有較大的發展空間。2017年7月京東支付與銀聯合作推出了京東閃付,方便用戶線上下商業場景中進行支付,取得了相當好的成效。

京東支付沒有跟隨二維碼起舞,而是找准了NFC這個方向提前佈局,可以說是一炮而紅。京東支付切入的時間點相當合適,一方面巨頭們正在拼命爭搶C端市場,

去線下到處鋪設二維碼,另一方面NFC支付各項技術條件正處於快速發展中,越來越向著簡單易用,便利化和易操作化方向發展,讓用戶體驗到了支付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市場規模在逐漸擴大。京東支付避開鏖戰激烈的碼支付戰場,轉而開闢了一個屬於自己的NFC支付戰場,成效明顯。

去年以來京東支付在京東體系之外的線下場景支付,同比增長了160倍,

閃付推出短短半年時間,活躍商戶已超過150萬,用戶已突破了500萬,成為NFC這個細分領域的第一名,超過蘋果,也超過所有銀行開展的閃付業務。另一邊是線下鋪天蓋地的二維碼,這一邊是NFC近場通訊支付,發展方向不同但服務內容相同。當前NFC支付的便捷性其實是不亞於二維碼的,再過幾年技術再成熟一點,例如將支付終端集成到一個小卡片那麼大而便於移動,二維碼是不會還會統治線下支付市場就很難說,
那麼京東支付無疑會搶佔先機。

挖掘支付更多的功能與價值

移動支付市場目前的主要需求已被壟斷,京東支付在閃付上的發力,可以說是順應著技術發展的腳步填補空白,隨著2017年京東支付的快速增長,這一策略已被證實是對的。但這還並不完全夠,京東支付在做好服務和體驗的同時,也思考了更深層次的問題,能不能通過支付來為用戶提供更多價值,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支付產品而存在。

其實支付從來都是一個雙向的業務,有用戶支付,就有商戶收付,C端用戶的體驗很重要,B端商戶的體驗也同樣重要。可如果一個支付工具的C端屬性太強,B端商戶的體驗往往會成為一個被忽略的事情。京東支付的想法是,既然支付帶有大量使用者消費資料,能不能把使用者、流量和資料與商戶打通,幫助商戶們精准觸達消費人群,為商戶帶來更大價值。京東支付為商戶做了一些解決方案,例如一些聯合行銷等等,不斷從中摸索出新的需求點來,預計2018年在這一塊的發展力度會加大。

除了在C端和B端大力挺進之外,京東支付也注重F端的業務拓展,也就是對金融機構提供服務。京東金融與金融機構有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對政策與監管的把握也十分到位,在這些條件下合作起來就非常順利。在與金融機構的深度合作中,京東支付並沒有將自己視作一個簡單的支付通道,而是會不斷凸顯自身對金融機構的價值幾何,把整合起來的支付用戶與銀行的需求結合起來,向金融機構進行輸送,利用創新幫助金融機構促活用戶,為使用者提供更多服務。

耐心耕耘迎接第三代支付到來

從京東支付去年的做法來看,不把別人已經做得很成熟的事情當成主攻方向而是另闢蹊徑去填補需求空白,這確實是延續了不走尋常路的京東風格。而京東支付除了發力這兩個方向外,對於新技術應用的關注也是全天候的,如將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到支付中去,以及NFC終端的小型化和便捷化。京東支付認為,技術的進步中存在最多機會,這也是能夠幫助京東支付崛起的一個關鍵因素。

相比app掃描二維碼完成支付來說,現有的NFC受理模組確實有發展空間,不過未來在技術演進成熟之後,或許就真的能把終端改造成一塊卡片大小,類似於一個可便捷移動的二維碼。如果真發展到這個程度,其實這已與掃碼支付沒什麼區別,不同的是閃付這種物聯網支付方式體驗上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未來若再加入發展成熟的生物識別技術,手機一貼免密支付,那麼NFC超過二維碼成為主流支付方式,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當然,京東支付發力的方向還有很多,包括一些市場其他家的服務,京東支付也全都涵蓋。京東支付認為,支付的斷代很可能是這樣的:第一代是基於原來的卡機支付的,銀行卡、借記卡、信用卡等;二維碼是第二代也就是目前的主流方式;第三代是物聯網也就是以NFC為代表的支付,第四代是生物特徵支付如刷臉、指紋識別等。

目前的支付很可能停留在第二代,第三代支付很快就要爆發了,也就這一兩年的事情,生物識別支付則還遠一點不過也要從現在開始佈局了。京東支付的發展思維是,重點佈局第三代的物聯網支付,與此同時不放棄在第二代支付方面的爭奪,用創新的方式去做,此外更要積極佈局第四代生物識別支付。在京東這個品牌之下,包括支付在內的任何業務都沒有任何理由排在前三之外,而達到這一目標的唯一途徑,就是不走尋常路,創新前行。

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支付產品而存在。

其實支付從來都是一個雙向的業務,有用戶支付,就有商戶收付,C端用戶的體驗很重要,B端商戶的體驗也同樣重要。可如果一個支付工具的C端屬性太強,B端商戶的體驗往往會成為一個被忽略的事情。京東支付的想法是,既然支付帶有大量使用者消費資料,能不能把使用者、流量和資料與商戶打通,幫助商戶們精准觸達消費人群,為商戶帶來更大價值。京東支付為商戶做了一些解決方案,例如一些聯合行銷等等,不斷從中摸索出新的需求點來,預計2018年在這一塊的發展力度會加大。

除了在C端和B端大力挺進之外,京東支付也注重F端的業務拓展,也就是對金融機構提供服務。京東金融與金融機構有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對政策與監管的把握也十分到位,在這些條件下合作起來就非常順利。在與金融機構的深度合作中,京東支付並沒有將自己視作一個簡單的支付通道,而是會不斷凸顯自身對金融機構的價值幾何,把整合起來的支付用戶與銀行的需求結合起來,向金融機構進行輸送,利用創新幫助金融機構促活用戶,為使用者提供更多服務。

耐心耕耘迎接第三代支付到來

從京東支付去年的做法來看,不把別人已經做得很成熟的事情當成主攻方向而是另闢蹊徑去填補需求空白,這確實是延續了不走尋常路的京東風格。而京東支付除了發力這兩個方向外,對於新技術應用的關注也是全天候的,如將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到支付中去,以及NFC終端的小型化和便捷化。京東支付認為,技術的進步中存在最多機會,這也是能夠幫助京東支付崛起的一個關鍵因素。

相比app掃描二維碼完成支付來說,現有的NFC受理模組確實有發展空間,不過未來在技術演進成熟之後,或許就真的能把終端改造成一塊卡片大小,類似於一個可便捷移動的二維碼。如果真發展到這個程度,其實這已與掃碼支付沒什麼區別,不同的是閃付這種物聯網支付方式體驗上還有更大的提升空間。未來若再加入發展成熟的生物識別技術,手機一貼免密支付,那麼NFC超過二維碼成為主流支付方式,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當然,京東支付發力的方向還有很多,包括一些市場其他家的服務,京東支付也全都涵蓋。京東支付認為,支付的斷代很可能是這樣的:第一代是基於原來的卡機支付的,銀行卡、借記卡、信用卡等;二維碼是第二代也就是目前的主流方式;第三代是物聯網也就是以NFC為代表的支付,第四代是生物特徵支付如刷臉、指紋識別等。

目前的支付很可能停留在第二代,第三代支付很快就要爆發了,也就這一兩年的事情,生物識別支付則還遠一點不過也要從現在開始佈局了。京東支付的發展思維是,重點佈局第三代的物聯網支付,與此同時不放棄在第二代支付方面的爭奪,用創新的方式去做,此外更要積極佈局第四代生物識別支付。在京東這個品牌之下,包括支付在內的任何業務都沒有任何理由排在前三之外,而達到這一目標的唯一途徑,就是不走尋常路,創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