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全南、龍南、尋烏三地的香火龍有什麼不同?

舞香火龍是客家人為傳承客家歷史、弘揚民族文化、共慶新春到來而進行的獨特的民俗文化活動。在新年之際舞香火龍,祈求新的一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日子紅紅火火,是贛南人民難以忘懷的記憶!

全南中寨香火龍用稻草、竹片紮成,把約1米的香插在稻草紮成的龍身上,一般長達數十米。夜幕初臨時,村民們將龍香點燃,整個龍體在夜幕中火光四射,熠熠生輝,在手提火繡球的小夥子的指引下,由數十到數百個年輕人一起將它舞起。全身紅光閃閃的香火龍在村鎮的大街小巷來回穿梭,經過村民家時,每家每戶都會點燃蠟燭、燃放鞭炮煙花,以示迎接龍的到來,

象徵著好運和一年的日子紅紅火火。

龍南香火龍最早起源于祀龍止雨、祀龍止水,其形象主要來源於當地寺廟中有關龍的壁畫和雕塑。

製作材料以當地所產的稻草、棕葉、楠竹、向日葵杆、特製的龍香為主,所用工藝也是當地傳統的紮制工藝。舞香火龍的招龍儀式在每年正月的元宵節前後夜間進行,有圓龍、扁龍還有特製的磺龍,長度分為7、9、11拱等,最高4米多,最矮也有2.5米。其製作材料簡單、製作工藝精巧、工藝流程複雜、造型威武、氣勢恢巨集,展演程式清晰、香火明麗、氣氛熱烈、場景壯觀、群眾參與性強,
具有典型的地域標誌性文化。

尋烏縣項山鄉一直流傳有“香火龍”的習俗,顧名思義,香火龍就是用到草包紮於T字木架上,分段組成龍體,疏密有致地插上民間祭祀用的香條遂成,由龍頭、龍身和龍尾組成,通常有七節,由七位壯漢手舉,逐家逐戶表演。火龍入戶是很有講究的,必須龍頭先行,環繞廳堂一圈,驅逐鬼怪邪氣,賜予人畜平安興旺,離開時以龍尾在前退出屋外。

全南、龍南兩地的香火龍比較相似,而尋烏香火龍略有不同,但其舉行時間、吉祥寓意都是一樣的!

全南、龍南兩地的香火龍比較相似,而尋烏香火龍略有不同,但其舉行時間、吉祥寓意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