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北大教授唐曉峰寫《給孩子的歷史地理》帶孩子重新認識腳下的大地

華夏文明有六大源地,它們都在哪裡?九州、五服,代表了什麼概念?為什麼歐洲的城市是圓的,中國的城市都是方的?北京城的中軸線上都有什麼?這些問題在由北大教授、歷史地理學家唐曉峰新著的《給孩子的歷史地理》中都能找到答案。

《給給孩子的歷史地理》唐曉峰著。

這是2014年起出版的“給孩子”系列叢書的第10本。以“名家大家給孩子一部好作品”為理念,“給孩子”系列的編選著者集中了一批大作家、大學者,有葉嘉瑩的《給孩子的古詩詞》、黃永玉的《給孩子的動物寓言言》、李澤厚的《給孩子的美的歷程》、王安憶的《給孩子的故事》等。

名家為孩子寫書是個傳統,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不少名家曾給青少年編課本、寫通俗讀物,至今仍為經典。如今,由於學術分工、學院體制,名家大家相對局限在各自圈子之中,做普及工作的機會相對較少,“給孩子”系列編輯陳軒說,正因如此,“為孩子編寫好作品”的想法一經提出很快得到名家大家們的回應。
《給孩子的歷史地理》的推出是這一系列的又一突破,將孩子的視野進一步帶入人文社科之旅的更縱深之處。

給孩子講一般地理的書不少,而專門講歷史地理的書,這或是第一部。究竟什麼是歷史地理學?唐曉峰說,自從事這個專業開始,就不斷被問到:“什麼是歷史地理?”“是歷史加地理嗎?”答案並不全是。簡單來說,歷史地理,就是研究不同歷史時期的地理問題,

包括自然地理,也包括人文地理。看漢代大將軍衛青如何北征匈奴,沿陰山山脈橫掃千軍,後督建朔方郡,是歷史地理;搞清楚唐代詩人王之渙吟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黃鶴樓在哪兒,也是歷史地理;看北宋王安石變法,怎樣依據不同地區的地理地勢,施行不同的新政,還是歷史地理。

“給孩子”系列已推出10種。

在唐曉峰看來,看待許多歷史事件都應該把地理加上,問題才完整,才更明白。孩子們應該養成對歷史事件、歷史知識都認真地加問一個地理問題的好習慣。地理不光是知識,“地理”這之“理”包含著道理。給孩子們講歷史地理,不單純是教他們一些知識,而是讓他們懂得什麼時候、在哪兒、為什麼發生一些事情,

“天時、地利、人和”都蘊含在內。比如諸葛亮與馬謖雖然都有關於街亭的地理知識,但對地利的判斷不一樣,結果大為不同。地理的問題也不都在地上,還有一部分在人的腦子裡。還是“街亭軍事地理”這個問題,一部分是街亭的地貌地形,而更關鍵的部分,在諸葛亮與馬謖的腦子裡。

《給孩子的歷史地理》是歷史地理知識與道理的結合,從文明、地域、社會、環境、藝術、風俗、王朝、地圖等八個角度入手,配合近百幅插圖和地圖,帶領小讀者從歷史的角度重新認識腳下的這片大地,以及我們的祖先與山川河流的關係,在歷史中重新認識中國大地,在地理上更深入地瞭解中華文明如何走到今天。配合近百幅插圖和地圖,帶領小讀者從歷史的角度重新認識腳下的這片大地,以及我們的祖先與山川河流的關係,在歷史中重新認識中國大地,在地理上更深入地瞭解中華文明如何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