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打算自主擇業?你真的適合嗎?聽聽他們怎麼說……

這個冬末,春天將來未來,我們迎來2018年轉業季,又有許多戰友即將從奮戰多年的營盤轉身。計畫安置還是自主擇業?或許不少人的心頭都畫過這個問號。

自主,的確是個美好的字眼,

有自由的氣息,有主體的尊嚴。但過來人的經驗也告訴我們,從自主擇業到自主人生,路還長。任何選擇都有代價。或許,得意處也是失落處,失落處也是收穫處。願意承擔何種代價?能夠承擔何種代價?

自主,或許更需要自知、自信、自治、自強,用時間和奮鬥釀成人生的詩,才能自在、自由、自足、自得。

第一批自主擇業軍轉幹部 石曉良

心態歸零,姿態進取

我是2001年第一批自主擇業的軍轉幹部,也是當年所在集團軍唯一選擇自主擇業的政工幹部。走上自主創業之路後,雖然經歷過失敗與成功、辛酸與歡樂,但我始終保持了在部隊長期養成的永不言敗的頑強鬥志和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

我的家鄉江蘇宜興文化藝術特別是紫砂文化的土壤深厚,

加上在部隊服役期間我就有收藏名人書畫的愛好,所以我選擇走上創辦文化藝術沙龍這條創業之路。十幾年來,我做了一些事情,有了一些名氣。我先後到過20多座城市,在近30所大專院校演講,與近萬名老兵一起分享創業心得。今天,我跟大家談談自主創業的幾點體會。

一是方向對了,路子正了,前進一釐米都是進步。

說實話,自主擇業有優勢有劣勢,但總體劣大於優。

軍轉幹部經過部隊多年歷練,具備吃苦精神和頑強的意志力,也有一定的社會經驗,但能力素質不太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而且存在人脈關係不夠廣、創業資金不充足等短板。我在與自主擇業戰友交流的過程中,感到有的戰友目標很高,但我感到,還是要堅持“量力而行,努力前行”的創業原則,堅持“務實、扎實、誠實”的“三實”作風,有多少能力做多大事。無論是打工或開小店,
只要能體現自身能力,都很有意義。

二是榮譽不要背在肩上,奉獻不要掛在嘴邊,心態歸零,擼起袖子加油幹。

進取是一種信念,歸零是一種態度。從軍隊到地方,從幹部到個體,兩重天地、兩種境遇,你不把自己的榮譽、地位歸零,就會處處碰壁。心態歸零以後,一定要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發展自己。十幾年來,我把全部心血都花在工作上,連續5年除夕夜不看春晚,

就是下決心要一年幹到頭。

三是當兵幾年、幾十年,軍人本色要保持一輩子。

我們當兵的人最重要的本色就是組織紀律性、吃苦耐勞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選擇了自主擇業就沒有退路,逆水行舟,你不前進,就是倒退。另外,誠信是社會穩定的基石,真誠是幸福快樂的源泉。保持軍人本色,堅守誠信尤為重要。人,乾乾淨淨來,乾乾淨淨去,不斷求真,才會離自己的內心越來越近。

四是創業路上眾人幫,回報社會獻愛心。

我在創業路上取得了一點成績,都是黨的政策好,也靠眾人幫。企業積累了一點財富,我就要回報社會。我認為人生需要關愛,生活需要感動,社會需要溫暖。2012年2月,我發起成立宜興“老兵紫砂部落”,為從事紫砂行業的退役老兵搭建綜合展示與交流平臺。近幾年來,我先後組織和參加過慈善文化藝術拍賣30餘場,共拍得善款超過500萬元,全部捐贈給慈善機構和困難家庭、學生和複轉軍人。

人的一生都在畫圓,圓有大有小,但沒有貴賤。別人往往看的是結果,而過程是自己享受的。

(朱迅根據作者2017年11月與浙江省團以上軍轉幹部交流錄音整理)

自主擇業的創業就業前景到底如何?

自主擇業前景瞭望

“我老公專業技術九級2年,碩士,在廣東省一個地級市,是選擇計畫分配還是自主擇業?”前不久,某論壇網友的一篇帖子引起“老轉”們的熱議。

“技術幹部,建議自主擇業!”熱心網友“靈犀一指”的回答,引來眾多贊同。

2017年,全國下達軍轉安置計畫8萬餘名,其中自主擇業軍轉幹部3.5萬餘名,占總數的44.2%,繼2016年2.88萬名之後,再創新高。

那麼,自主擇業的創業就業前景到底如何?

不僅因為待遇保障更好了

2004年至2006年軍隊編制體制調整改革期間,中央第一次放寬自主擇業軍齡年限,當年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占安置總數的25.3% ,第二年這一比例下滑到19.4%,第三年只有13%,此後6年這一比例在12.2%至16.5%之間徘徊。然而,2016年軍改第一年,這一比例即突破49.6%。

分析這一變化的原因,有人認為“自主擇業的保障待遇提高了”,有人認為“軍轉幹部的知識結構優化,競爭力強了”,還有人認為“軍轉安置‘大年’,地方安置壓力大,選擇計畫分配不如自主擇業”……

待遇保障、安置壓力等雖是影響選擇自主擇業的因素,但並非全部,其中個人想法也很重要。例如,有的人認為:選擇自主擇業的幹部,年齡一般在三四十歲以上,知識結構相對老化,與社會脫軌的時間比較長,沒什麼競爭力。持相反觀點的人則認為:自主擇業軍轉幹部一般處於人生的黃金階段,思想成熟、精力充沛、經驗豐富,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拼出來、幹成事。

良好的創業環境更重要

“待遇只是小問題,環境才是大因素。”一名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坦言,“我們慶倖趕上了好時代,國家經濟形勢保持穩中向好,為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就業創業提供了良好的大環境。”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3-2016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連續4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2017年1-8月份,城鎮新增就業974萬人。

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專門制定下發《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同年7月28日,全國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就業創業工作交流會在遼寧省大連市召開,會議指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廣大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就業創業帶來新的歷史機遇。

2012年以來,國家先後指導舉辦5期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就業創業培訓示範班。2016年起,在京津冀地區、吉林長春、重慶等地,“創業孵化基地”“創業發展分盟”“人才交流大會”等工程和活動紛紛啟動。2016年初,山東省青島市出臺《關於明確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創業扶持政策的通知》,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創業按條件可申請最高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伴隨著各地政府對自主創業群體的日益關注,類似優惠性、扶持性政策陸續出臺。

新常態帶來新機遇

自主擇業的就業創業前景為什麼越來越廣闊?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國家實行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第三產業(服務業)比重不斷加大。據統計,2014-2016年,我國新登記市場主體超過4400萬戶,其中新登記企業1362萬戶。這不僅意味著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且意味著市場對業務技術型、管理服務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

“能不能幫我們推薦幾名自主擇業軍轉幹部?”2016年底,某企業高層領導找到部隊轉業部門求賢。近年來,一些民營企業對部隊專業技術幹部、管理型人才等表現出濃厚興趣。據有關行業公司預計:未來幾年,我國經營、行銷、技術、投資、醫療、設計等方面高端人才需求旺盛,薪酬持續上漲。

對比十多年前,新時代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就業創業的起點更高、平臺更好。在北京、河北、遼寧、山東、重慶、陝西等地,管理服務部門每年都會組織自主擇業軍轉幹部推介會,很多企業前來預訂人才。同時,軍轉聯合創業在新形勢下也表現出強勁活力,從過去的“抱團取暖”,到如今的“合作做強”,這支走進人們視野的創業創新群體在不斷壯大。

(作者:江 豪 原載於《中國退役軍人》)

測測你是否適合自主擇業

切莫貿然 選擇自主擇業

網上有很多對比計畫安置和自主擇業的文章,也有許多戰友向我諮詢過這個問題。現在的輿論特別是一些自媒體,幾乎是一邊倒地傳播“自主擇業有多好”的聲音。然而,不依據自身條件和周邊環境,僅憑道聼塗説進行重大選擇,其實是冒險。

所以,我基本不願意就計畫安置和自主擇業之間如何選擇提建議。在軍轉部門工作的我,對這一問題的感觸程度、思考角度和一般戰友不同。前些天,我曾在微信群發起一個話題徵集:如果用一句話建議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你會怎麼說?

許多戰友留言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我結合自己的所見所思,從工資收入、就業創業、生活理念等3個方面建議如下。

工資收入:如果你生活在二線以上城市,又是家庭收入的唯一或者主要來源,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如果你所在省市的軍轉幹部仍然以計畫安置為主,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如果你純粹通過比較計畫安置和自主擇業收入高低來作決定,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如果你的退役金和安置地同職級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收入相比沒有明顯優勢,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

就業創業:如果你在部隊就有追求職務進步的特點,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如果你在部隊一直擔任行政領導甚至是主官,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如果你沒有相對明顯的通用技能和較強的學習能力,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如果你在這個城市沒有太多人脈關係,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

生活理念:如果你不計畫再就業或創業,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如果你沒有明顯的個人愛好,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如果你和你的家庭還看重體制內的光環和地位,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如果你沒有一套成熟的“三觀”,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

當然,如果以上這十幾條,你沒怎麼“中槍”,那麼恭喜你,自主擇業或許是你最好的選擇。

選擇什麼樣的轉業方式和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狀態一樣,只有參考答案,沒有標準答案。符合自主擇業條件的軍轉幹部,年齡下限基本都接近40歲,上有老下有小,正是人生最吃力的階段。雖然許多人用“不上班就有錢”作為對自主擇業的主要評價,但如果因此選擇不上班,人就會像一根長期緊繃的橡皮筋突然鬆懈下來。人最可怕的狀態,不是工作辛苦,而是無所事事。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情況,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實際,一個個體有一個個體的差異。人生的許多選擇,終究要靠自己來決定。沒有一成不變的環境,沒有一勞永逸的選擇。選擇前必須充分瞭解情況,分析利弊,慎重決定;但一旦作出選擇,作為成年人,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總之一句話:心態好,選擇什麼都好;能力強,選擇什麼都強。

(羅洪濤)

本文刊於今日解放軍報7版

本期編審:孫 利

投稿郵箱:guofangshikong@qq.com

四是創業路上眾人幫,回報社會獻愛心。

我在創業路上取得了一點成績,都是黨的政策好,也靠眾人幫。企業積累了一點財富,我就要回報社會。我認為人生需要關愛,生活需要感動,社會需要溫暖。2012年2月,我發起成立宜興“老兵紫砂部落”,為從事紫砂行業的退役老兵搭建綜合展示與交流平臺。近幾年來,我先後組織和參加過慈善文化藝術拍賣30餘場,共拍得善款超過500萬元,全部捐贈給慈善機構和困難家庭、學生和複轉軍人。

人的一生都在畫圓,圓有大有小,但沒有貴賤。別人往往看的是結果,而過程是自己享受的。

(朱迅根據作者2017年11月與浙江省團以上軍轉幹部交流錄音整理)

自主擇業的創業就業前景到底如何?

自主擇業前景瞭望

“我老公專業技術九級2年,碩士,在廣東省一個地級市,是選擇計畫分配還是自主擇業?”前不久,某論壇網友的一篇帖子引起“老轉”們的熱議。

“技術幹部,建議自主擇業!”熱心網友“靈犀一指”的回答,引來眾多贊同。

2017年,全國下達軍轉安置計畫8萬餘名,其中自主擇業軍轉幹部3.5萬餘名,占總數的44.2%,繼2016年2.88萬名之後,再創新高。

那麼,自主擇業的創業就業前景到底如何?

不僅因為待遇保障更好了

2004年至2006年軍隊編制體制調整改革期間,中央第一次放寬自主擇業軍齡年限,當年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占安置總數的25.3% ,第二年這一比例下滑到19.4%,第三年只有13%,此後6年這一比例在12.2%至16.5%之間徘徊。然而,2016年軍改第一年,這一比例即突破49.6%。

分析這一變化的原因,有人認為“自主擇業的保障待遇提高了”,有人認為“軍轉幹部的知識結構優化,競爭力強了”,還有人認為“軍轉安置‘大年’,地方安置壓力大,選擇計畫分配不如自主擇業”……

待遇保障、安置壓力等雖是影響選擇自主擇業的因素,但並非全部,其中個人想法也很重要。例如,有的人認為:選擇自主擇業的幹部,年齡一般在三四十歲以上,知識結構相對老化,與社會脫軌的時間比較長,沒什麼競爭力。持相反觀點的人則認為:自主擇業軍轉幹部一般處於人生的黃金階段,思想成熟、精力充沛、經驗豐富,只要肯下功夫,就一定能拼出來、幹成事。

良好的創業環境更重要

“待遇只是小問題,環境才是大因素。”一名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坦言,“我們慶倖趕上了好時代,國家經濟形勢保持穩中向好,為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就業創業提供了良好的大環境。”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3-2016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連續4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2017年1-8月份,城鎮新增就業974萬人。

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專門制定下發《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同年7月28日,全國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就業創業工作交流會在遼寧省大連市召開,會議指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廣大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就業創業帶來新的歷史機遇。

2012年以來,國家先後指導舉辦5期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就業創業培訓示範班。2016年起,在京津冀地區、吉林長春、重慶等地,“創業孵化基地”“創業發展分盟”“人才交流大會”等工程和活動紛紛啟動。2016年初,山東省青島市出臺《關於明確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創業扶持政策的通知》,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創業按條件可申請最高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伴隨著各地政府對自主創業群體的日益關注,類似優惠性、扶持性政策陸續出臺。

新常態帶來新機遇

自主擇業的就業創業前景為什麼越來越廣闊?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國家實行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結構不斷優化調整,第三產業(服務業)比重不斷加大。據統計,2014-2016年,我國新登記市場主體超過4400萬戶,其中新登記企業1362萬戶。這不僅意味著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且意味著市場對業務技術型、管理服務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

“能不能幫我們推薦幾名自主擇業軍轉幹部?”2016年底,某企業高層領導找到部隊轉業部門求賢。近年來,一些民營企業對部隊專業技術幹部、管理型人才等表現出濃厚興趣。據有關行業公司預計:未來幾年,我國經營、行銷、技術、投資、醫療、設計等方面高端人才需求旺盛,薪酬持續上漲。

對比十多年前,新時代自主擇業軍轉幹部就業創業的起點更高、平臺更好。在北京、河北、遼寧、山東、重慶、陝西等地,管理服務部門每年都會組織自主擇業軍轉幹部推介會,很多企業前來預訂人才。同時,軍轉聯合創業在新形勢下也表現出強勁活力,從過去的“抱團取暖”,到如今的“合作做強”,這支走進人們視野的創業創新群體在不斷壯大。

(作者:江 豪 原載於《中國退役軍人》)

測測你是否適合自主擇業

切莫貿然 選擇自主擇業

網上有很多對比計畫安置和自主擇業的文章,也有許多戰友向我諮詢過這個問題。現在的輿論特別是一些自媒體,幾乎是一邊倒地傳播“自主擇業有多好”的聲音。然而,不依據自身條件和周邊環境,僅憑道聼塗説進行重大選擇,其實是冒險。

所以,我基本不願意就計畫安置和自主擇業之間如何選擇提建議。在軍轉部門工作的我,對這一問題的感觸程度、思考角度和一般戰友不同。前些天,我曾在微信群發起一個話題徵集:如果用一句話建議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你會怎麼說?

許多戰友留言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我結合自己的所見所思,從工資收入、就業創業、生活理念等3個方面建議如下。

工資收入:如果你生活在二線以上城市,又是家庭收入的唯一或者主要來源,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如果你所在省市的軍轉幹部仍然以計畫安置為主,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如果你純粹通過比較計畫安置和自主擇業收入高低來作決定,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如果你的退役金和安置地同職級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收入相比沒有明顯優勢,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

就業創業:如果你在部隊就有追求職務進步的特點,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如果你在部隊一直擔任行政領導甚至是主官,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如果你沒有相對明顯的通用技能和較強的學習能力,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如果你在這個城市沒有太多人脈關係,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

生活理念:如果你不計畫再就業或創業,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如果你沒有明顯的個人愛好,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如果你和你的家庭還看重體制內的光環和地位,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如果你沒有一套成熟的“三觀”,不要貿然選擇自主擇業。

當然,如果以上這十幾條,你沒怎麼“中槍”,那麼恭喜你,自主擇業或許是你最好的選擇。

選擇什麼樣的轉業方式和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狀態一樣,只有參考答案,沒有標準答案。符合自主擇業條件的軍轉幹部,年齡下限基本都接近40歲,上有老下有小,正是人生最吃力的階段。雖然許多人用“不上班就有錢”作為對自主擇業的主要評價,但如果因此選擇不上班,人就會像一根長期緊繃的橡皮筋突然鬆懈下來。人最可怕的狀態,不是工作辛苦,而是無所事事。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點,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情況,一個家庭有一個家庭的實際,一個個體有一個個體的差異。人生的許多選擇,終究要靠自己來決定。沒有一成不變的環境,沒有一勞永逸的選擇。選擇前必須充分瞭解情況,分析利弊,慎重決定;但一旦作出選擇,作為成年人,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總之一句話:心態好,選擇什麼都好;能力強,選擇什麼都強。

(羅洪濤)

本文刊於今日解放軍報7版

本期編審:孫 利

投稿郵箱:guofangshikong@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