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生活越來越好!”看看新貴陽人的幸福生活

貴州進入了“兩會”時間。近年來,貴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越來越好。”這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的普遍感受。

在貴陽這座城市裡,很多人在這裡求學、求職,收穫愛情、實現夢想,

打理著自己的小日子。

無論是外鄉人,還是本地人,他們在這裡勞作、生息,為自己也為城市創造著財富。因為他們的共同努力,這座城市越來越美好,也讓他們感受到了更多的幸福感。

25日,貴州都市報記者採訪了三位元新貴陽人,讓我們一起來品味一下他們的幸福生活。曾經,他們奔波在夢想的路上,現在,他們都是這座城市的主人。

歸屬

和張珍英一樣,袁錫培唯讀了初中,就放棄了老家的田地,跟著村裡人出去打工了。

那一年,他16歲,在重慶一家玻璃廠燒制玻璃瓶。打工第一個月,袁錫培領到了400元的工錢。“剛剛拿到工資時,雖然錢不多,但快樂得像過年一樣。”然而,慢慢地,他覺得,在外面打工不是長久之計。

2001年夏天,

他拎著單薄的行李,懷揣95元路費,從遵義習水縣三岔河鄉柿果園村踏上了前往貴陽的路,沒有什麼可憑仗,只有一副好身體。袁錫培告訴記者,他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天,山路上只聽得到他“吧唧吧唧”的腳步聲。

這是一個陌生的城市。“在貴陽,沒有一個親戚,也沒有一個朋友。”買了車票後,他身上就只剩下20塊錢,只得躺在人民廣場的石板凳上過夜。白天四處找工作,晚上再回到廣場。

在村子裡,他會插秧,也會放牛。可是在這座省會城市,他所能用來賺錢的,大多是力氣。

十天后,袁錫培終於在一家棉紡廠找到了落腳點。在換了幾份工作之後,2003年,他來到公園路一棟大樓裡做了一名保安,總算是安頓了下來。

在貴陽幾個社區做保安的日子裡,袁錫培非常敬業,除了做好社區治安及安全防範之外,誰家的馬桶壞了,水管破裂了,他也趕過去幫忙修復。正是因為他的勤勞,

這個外鄉人很快被社區的居民接受,大家都親切的稱他為“袁師傅”。

由於他幹活賣力,現在在貴陽紫金莊園社區,他已經是一名擁有金牌服務榮譽的物管。工資也上調到了每月3000元。對於袁錫培來說,這待遇挺不錯。

2017年8月,袁錫培一家搬進了位於花溪的公租房,這是一套兩室一廳的樓房。“我和愛人的收入都不高,租了十多年的房子,房租對我們來說是不小的負擔。

現在能有一個相對固定的‘家’,我也滿足了。”袁錫培說。

“貴陽很適合我這樣的人。”袁錫培指的是自己學歷不高,又沒有人脈,但相容開放的城市品質,讓肯吃苦、不放棄的他生存了下來。“我長在農村,不在乎吃苦,人啊,苦不死,就怕懶死。”袁錫培笑了起來。

看著自己的生活一天天穩定下來,他把老家的父母也接到了貴陽,幫忙照看自己的一對雙胞胎兒子。“以後我也想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最終紮根在這裡,為兒子創造一個幸福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袁錫培說。

眼下,他離嚮往的生活越來越近。有了希望,袁錫培臉上總是有不自覺的微笑。

成就

(石昌鴻。)

2016年國慶期間,一位侗族小夥將全國34個省市的地域文化畫進漢字裡,34個美輪美奐的地名字體標識引爆了網路,被網友譽為“在這裡瞭解整個中國”。

這位85後小夥來自貴州黔東南黎平縣,也是一個新貴陽人。

石昌鴻從小就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學到高中,他在班上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高中時,石昌鴻開始接觸板書設計,慢慢成為了一名畫黑板報的好手,每次在全校的評比中,都是第一名。這讓他開始對設計產生興趣,高考順理成章的填報了藝術設計類專業。

2008年從貴州師範大學平面設計專業畢業後,石昌鴻成為了一名設計師。期間,他主持了眾多品牌形象整體設計,作品在國際國內專業比賽中多次獲獎。

他收到過多家外省設計公司拋來的橄欖枝,也曾有人勸他“貴陽不是傳統的設計先鋒土壤,為什麼不走出去大展拳腳?”

“也許正因為貴州特有的民族文化,才給我的設計帶來了無窮靈感。”石昌鴻多次強調,侗寨的建築和獨特的民間藝術培養了他對藝術獨特的感知力。不管是風雨橋或鼓樓上的民間裝飾畫,還是老人們在苗繡或蠟染畫的圖案,都是耳濡目染。“很多圖案讓世人驚歎,幾乎根本不用再設計了。”他感歎說。

石昌鴻坦言自己是有本土情節的設計師,如果可以,他希望能獻出自己一點微薄的設計力量,去傳播貴州民族文化。為了這樣的目標,設計幾乎佔據了石昌泓整個生活。

作為新貴陽人,石昌鴻一直對貴陽這座美麗城市心存感激,他認為是貴陽成就了他。在他看來,貴陽就是一個大的創業平臺,機會給有能力的人。“如果你是金子總會發光。”

而最讓他留戀的,就是貴陽的生態環境。走在街上,到處都是花草樹木,非常舒服。所以在他設計的34個地名字體中,只有“貴陽”這個地名顏色全部採用了綠色。

“已經在貴陽買了一套房,挺滿意的,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接下來一定要更加努力工作。”石昌鴻掩飾不住自己的喜悅。

最終紮根在這裡,為兒子創造一個幸福的生活和學習環境。”袁錫培說。

眼下,他離嚮往的生活越來越近。有了希望,袁錫培臉上總是有不自覺的微笑。

成就

(石昌鴻。)

2016年國慶期間,一位侗族小夥將全國34個省市的地域文化畫進漢字裡,34個美輪美奐的地名字體標識引爆了網路,被網友譽為“在這裡瞭解整個中國”。

這位85後小夥來自貴州黔東南黎平縣,也是一個新貴陽人。

石昌鴻從小就是那種“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學到高中,他在班上的學習成績一直很好。高中時,石昌鴻開始接觸板書設計,慢慢成為了一名畫黑板報的好手,每次在全校的評比中,都是第一名。這讓他開始對設計產生興趣,高考順理成章的填報了藝術設計類專業。

2008年從貴州師範大學平面設計專業畢業後,石昌鴻成為了一名設計師。期間,他主持了眾多品牌形象整體設計,作品在國際國內專業比賽中多次獲獎。

他收到過多家外省設計公司拋來的橄欖枝,也曾有人勸他“貴陽不是傳統的設計先鋒土壤,為什麼不走出去大展拳腳?”

“也許正因為貴州特有的民族文化,才給我的設計帶來了無窮靈感。”石昌鴻多次強調,侗寨的建築和獨特的民間藝術培養了他對藝術獨特的感知力。不管是風雨橋或鼓樓上的民間裝飾畫,還是老人們在苗繡或蠟染畫的圖案,都是耳濡目染。“很多圖案讓世人驚歎,幾乎根本不用再設計了。”他感歎說。

石昌鴻坦言自己是有本土情節的設計師,如果可以,他希望能獻出自己一點微薄的設計力量,去傳播貴州民族文化。為了這樣的目標,設計幾乎佔據了石昌泓整個生活。

作為新貴陽人,石昌鴻一直對貴陽這座美麗城市心存感激,他認為是貴陽成就了他。在他看來,貴陽就是一個大的創業平臺,機會給有能力的人。“如果你是金子總會發光。”

而最讓他留戀的,就是貴陽的生態環境。走在街上,到處都是花草樹木,非常舒服。所以在他設計的34個地名字體中,只有“貴陽”這個地名顏色全部採用了綠色。

“已經在貴陽買了一套房,挺滿意的,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接下來一定要更加努力工作。”石昌鴻掩飾不住自己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