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韓國課本上的中國歷史地圖,看看和我們的有什麼不同

我們經常在網上看到韓國人繪製的中國歷史地圖,枉顧史實、誇張奇葩是這些地圖的共同特點。相對於民間的“天馬行空”,韓國官方繪製的中國歷史地圖相對“靠譜”,不過問題依然不少。

遼河流域的紅山文明是中華文化發源地之一,對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有著重要哺育作用。韓國人把自己的源頭追溯到這裡,刻意強調紅山文明與黃河文明的差異。

商朝滅亡後,部分遺民在箕子率領下遷往東北,最終在大同江流域建國,史稱“箕子朝鮮”。韓國人不接受這段歷史,編出一個檀君來取代箕子。

西元前300年,燕將秦開擊破東胡、攻佔燕北草原和遼東。為鞏固戰果,

燕昭王把長城一直修到朝鮮西北部。在韓國人繪製的戰國地圖上,遼東地區完全沒有表示。

戰國末年,燕王喜與太子丹退往遼東、妄圖繼續抵抗。漢初,燕人衛滿從遼東前往箕子朝鮮,最終取而代之。韓國人罔顧事實,把遼東從秦朝的版圖上抹去。

漢武帝在朝鮮半島設立郡縣後,三韓土著被壓縮至半島最南端。這是韓國人歷史上最屈辱的時刻,鑒於無法繞開,便通過在地圖上刻意誇大高句麗來回避。

東漢末年,公孫氏割據遼東、樂浪和帶方。公孫氏北討高句麗、南征三韓土著,是魏蜀吳三國之外的重要割據政權。韓國人咬牙切齒,在三國地圖上故意無視。

八王之亂後,高句麗攻佔樂浪和帶方。前燕滅亡後,高句麗滲透進入遼東半島。

等到北魏統一中原,高句麗還佔據了遼西一部。韓國人以此為榮、強認祖宗。

乙支文德在高句麗與隋朝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交戰時,乙支文德通過水攻扭轉了戰局。韓國人對此大加吹捧,奉為自己的“民族英雄”。

663年,唐高宗以新羅為雞林州都督府,將整個半島變成勢力範圍。新羅人是韓國人的直系祖先,為了民族自尊心,韓國人否認新羅向唐朝臣服的歷史。

遼朝攻滅渤海後將半島北部人口遷走,金朝興起後徵調那裡人口南下,這兩個舉措使得對當地的統治薄弱。於是,高麗向北“開疆拓土”。韓國人對此大書特書。

1273年,高麗淪為蒙古帝國的征東行省,完全喪失獨立自主。元朝建立後,幾次計畫將高麗變成和內地一樣的行省,在高麗籍的妃子和太監反對下才沒有成功。

元末,高麗在北元與明朝之間首鼠兩端,妄圖漁利。李成桂取王氏高麗而代之後,通過稱臣納貢來換取明朝放棄在半島北部設置鐵嶺衛。

努爾哈赤的先祖猛哥帖木兒曾向李氏朝鮮臣服。因此,當皇太極征服整個朝鮮、強迫朝鮮君臣朝貢後,朝鮮民族認為是奇恥大辱,仇恨更甚於蒙古和日本。

663年,唐高宗以新羅為雞林州都督府,將整個半島變成勢力範圍。新羅人是韓國人的直系祖先,為了民族自尊心,韓國人否認新羅向唐朝臣服的歷史。

遼朝攻滅渤海後將半島北部人口遷走,金朝興起後徵調那裡人口南下,這兩個舉措使得對當地的統治薄弱。於是,高麗向北“開疆拓土”。韓國人對此大書特書。

1273年,高麗淪為蒙古帝國的征東行省,完全喪失獨立自主。元朝建立後,幾次計畫將高麗變成和內地一樣的行省,在高麗籍的妃子和太監反對下才沒有成功。

元末,高麗在北元與明朝之間首鼠兩端,妄圖漁利。李成桂取王氏高麗而代之後,通過稱臣納貢來換取明朝放棄在半島北部設置鐵嶺衛。

努爾哈赤的先祖猛哥帖木兒曾向李氏朝鮮臣服。因此,當皇太極征服整個朝鮮、強迫朝鮮君臣朝貢後,朝鮮民族認為是奇恥大辱,仇恨更甚於蒙古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