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8中國企業界最大事,“資本狂人”顧雛軍與郎咸平之爭終將定案

重審顧雛軍案,還改革一個清白。

——經濟學家吳敬璉

以對法律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態度,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對上述兩案(張文中案、顧雛軍案)依法公開、公平、公正審理。

——《人民法院報》評論員文章

“重審顧雛軍案”乃2018中國家族企業年度大事

2017年12月29日的《人民法院報》頭條稱,最高人民法院28日公佈,

人民法院依法再審三起重大涉產權案件。其中,備受社會關注的“顧雛軍案”, 將由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巡迴法庭提審。

發生于2004年“郎顧之爭”,以及之後持續多年的國企產權改革大討論,令郎鹹平聲名鵲起,而其背後則是以國企改革為代表的產權改革追問與反思。

這麼多年以來,始於2005年7月,終於2008年1月的“顧雛軍案”,學界一直有人呼籲“重審”,而2012年被提前釋放後的顧雛軍本人,也一直為當年“蒙冤”鳴不平。

此次最高法決定重審顧雛軍案,也是基於“對法律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

顧雛軍案,本質上是一起涉產權案件,其不僅改變了一位風雲企業家的命運,也是中國家族企業史上的標誌性事件之一。

重審顧雛軍案、張文中案、以及李美蘭案,事件本身已釋放出一個新的強烈信號,為企業家創新創業營造良好法治環境,依法保護企業家的財產權、創新權益、自主經營權等權益;如此來看,

“重審顧雛軍案”,乃2018中國家族企業年度大事!

因“北京一中院”此前判決中國證監會向原科龍電器董事長顧雛軍公開科龍案立案檔,引發社會關注。(向顧公開的檔包括《證券期貨案件調查規則》、2005年證監會對科龍電器啟動立案調查程式的主席辦公會議參會人員名單、會議表決內容、會議紀要、立案調查理由及立案調查結論等檔。

證監會不服!決定上訴,“請求依法撤銷一審判決,駁回顧方全部訴訟請求。”

對此“再起波瀾”, 顧方律師曾稱上訴是拖延時間。

號稱民企“大炮”、 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中華民營企業聯合會會長保育鈞說,顧雛軍這個案件很有典型意義,“對待民營企業,法律上最不公平的就是把企業家和企業混在一塊。

企業家犯事,企業受累。而國有企業負責人出事之後,出於維護安定團結的需要,企業並不受影響。中國曾有一大堆行長出了事,都被判了刑,但銀行並沒有垮,另派人去負責就行了。現在的私營企業,也不光是私營企業主個人的事情,它涉及企業幾千幾萬名員工就業的問題,涉及社會穩定問題。”

(保育鈞)

自2017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出臺以來,用產權司法保護增強人民群眾財產安全感,已成一項治國理政大事。

最高人民法院1月2日,公佈了一個與眾多中國家族企業息息相關的重要通知,其中提到如下幾大重要原則:

1.處理企業犯罪,不得牽連企業家個人合法財產;

2.政府因換屆等違約,依法支援企業合理訴求;

3.切實糾正涉企業家產權冤錯案件;

4.關於企業家財產權、經營權有了最新司法定調。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發改委總結年度宏觀經濟運行狀況時,新聞發言人嚴鵬程也點名顧雛軍、張文中案件。如此看來,產權保護是2018年度相關政策取向的一大風向標,以往對家族企業私有財產權保護不力的情況有望得以糾偏板正!

“資本狂人” 顧雛軍及其案件始末輪廓

(未入獄前的顧雛軍)

顧雛軍,今年59歲,祖籍江蘇泰縣,也就是現在的泰州市姜堰區俞垛鎮倉場村。父親顧善鴻早年畢業於江蘇農學院,後來當上泰縣職稱評審委員會主任,而母親鄭文娟,是附近一家水產養殖場的出納。顧雛軍是家中長子,有兄妹5個,一個弟弟,還有3個姐姐。

因“大躍進”,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顧雛軍一家,直到1984年落實政策後才返城。1977年,18歲的顧雛軍來到鎮江,進入江蘇工學院學習。據說,酷愛農機等機械的顧雛軍,考大學投檔志願都是物理系。對於顧雛軍大半生而言,大學是人生第一個轉捩點,若沒有它,可能至今仍困在農村,或許就無法成為一個始終與爭議相伴的民營企業家。

畢業時,成績好的顧雛軍性格上相當狂妄暴躁,自認非凡人一個,也不把周邊同學看在眼裡。一次爭執,連扇了班長二記耳光,把留校名額也打飛了。1982年,留校無望的顧雛軍,憑著他的自信考入天津大學工程熱物理的研究生,聰明且愛出新的他,選擇了當時很冷門的製冷專業。當然了,彼時的顧雛軍,志向還是能成為領域中出名的科學家,而非企業家。

從某種程度而言,顧雛軍自此之後,人生就與“製冷”結緣。1988年9月,他在“顧氏迴圈理論”(製冷理論)基礎上,發明了“格林柯爾製冷劑”。次年,他下海經商,到國外辦公司賣製冷劑。也許是“國內為枳、海外為橘”吧,當顧雛軍登陸中國時,是帶著一筆“來歷不明”的第一桶金回來的。此前,他的顧氏科研成果遭到國內製冷專家的一致抵制。

顧雛軍的海外創業史,可謂“莫衷一是”,到底是如何賺得第一桶金,有各種版本及說法;不過,這倒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經有一筆當時不算太少的回國創業資本。

1995年,顧雛軍創辦了格林柯爾中國有限公司,公司開辦得極為順利,2000年,他在開曼群島註冊了離岸公司“格林柯爾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並于當年7月成功登陸香港創業板。自此,顧雛軍開始從一名製冷工程師變成了一個資本高手。

科龍電器,如今已改名為“海信科龍電器”,最初創辦於1984年,起初隸屬於廣東順德容桂鎮。據說,顧雛軍與科龍結緣,有一段“厭緣”。

當初,格林柯爾在天津有一個生產製冷基地,1999年,顧雛軍拿著自己發明的“寶貝” 前往容桂鎮推銷時,吃了閉門羹。科龍電器是那時國內冰箱巨頭,人家根本看不上他的顧氏製冷劑,也就是嘲笑他,我們用的都是國際標準的,你這東西能用嗎?

從某種角度來說,當年顧雛軍算是一位深謀遠慮、眼光獨到的企業家,收購科龍是有一定戰略意圖的,也就是拿下上、中、下游產品的完整製冷產業鏈。因為就製冷劑而言,這本是一個很狹窄的產業,控制不了下游,只能“聽天由命”,而科龍兼具冰箱和空調兩類優勢產品。

此後,顧雛軍多次接觸科龍,可當年科龍的主人看不到格林柯爾的優勢,均以“踢鐵板”失敗告終。

2001年,科龍形勢“急轉直下”,剛剛上市的A股股價跌得一塌糊塗,而香港那邊,也是短短幾個月內跌破2港元。而此時,科龍又面臨著體制變革的卡口,整個順德除了科龍這根“硬骨頭”,其餘均已完成了國企改制,更重要的是,當時科龍的“婆婆”,也就是最大股東容桂鎮政府,已經決意退出。

(科龍總裁劉從夢)

劉從夢,1998年出任格林柯爾副總裁之前,是駐美等國大使館外交官,還曾出任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司長等公職。2001年4月,作為顧雛軍副手的劉從夢帶著4人談判小組,從北京趕赴順德,與容桂鎮政府開始了為期半年的收購談判。

事實上,當年與顧雛軍爭食的競爭對手都非常強大,也有國內同行巨頭,還有GE、松下等海外巨無霸,格林柯爾在他們面前也僅是“菜鳥”,財力、知名度都不行;另外,當時科龍公司上下也抵制顧氏收購。為了收購,顧雛軍還以個人名義在順德當地註冊了一家公司,也就是後來的廣東格林柯爾公司。

顧雛軍是如何HOLD住GE、美的等強手,又是如何說動當地政府的“心”,別人都不行,唯獨看上顧雛軍和他的格林柯爾?收購科龍的過程異常艱難曲折、一路磕磕絆絆、風波四起,可不管怎麼說,顧雛軍完成了“蛇吞象”的壯舉!

2001年10月29日夜,科龍電器原第一大股東——廣東科龍(容聲)集團與格林柯爾簽訂了股份轉讓合同;依據協定條款,交易過戶後,格林柯爾持有科龍電器20.6%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而容聲集團股權在交易後降至13.46%。

並購科龍,顧雛軍耗費了6.6億元鉅資,整合過程更是步步坎坷,其中還爆出所謂的“騙子”一說,尤其此中還涉及複雜的債務清理,至收購塵埃落定整整耗時3年之久,直到2002年1月7日,顧雛軍才正式以中國第二大冰箱公司新董事長身份,坐上那寬敞豪華的董座辦公室裡。

當然,除了各式利益方的爭執外,當年顧雛軍面臨的是來自國內財經界“口水”的壓力。自2001年起,國內主要經濟類媒體均發表了許多質疑文章,火力多集中于顧氏理論、收購資金來源、企業業績等。

可不管咋說,科龍在顧雛軍手上,迅速擺脫困境,當年就扭虧為盈,顧雛軍也由此名揚在外。

欲望是會膨脹,有時也會令人魯莽從事,在質疑陰影中,顧雛軍已不滿足于“冰箱大王”這一舞臺,當年搶購小天鵝時,他狂妄地說:“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錢。”

2003年,”ST科龍” 摘帽後,顧雛軍馬不停蹄地開啟了“並購大王”之旅。同一年間,先是以2.07億元,啃下美菱電器20.03%的股份,當上了美菱大股東;7月,他又收購西冷集團,12月,亞星客車60.67%的股權,又被他4億拿下。2004年,“襄陽軸承”到手。到2005年1月,顧雛軍登上了第二屆“胡潤資本控制50強”榜首,作為格林柯爾系的創始人,旗下已控制著海信、科龍等五家上市公司。

不過,江湖上也在流傳著顧雛軍善於玩弄各種左手倒右手、橫跨家電、汽車兩大市場的資本遊戲手段版本。

令“資本狂人”顧雛軍財富人生命運改變的,不能不說一下發端於2004年的“郎顧公案”。

2004年8月,出生於臺灣的香港中文大學金融教授郎咸平,接連發表了《海爾變形記一次曲折而槍瞄的MBO》和《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為題的演講,就“國退民進”中的產權改革、以及對海爾、TCL和科龍電器改制進行了質疑,火力焦點主要集中於“席捲國家財富”之上。

處於輿論焦點當中,海爾張瑞敏選擇了低調,人家“一聲不吭”;而性格倔強出名的顧雛軍卻選擇了高調回擊,而當科龍電器於2005年出現36.93億元巨額虧損時,顧雛軍無疑是“越抹越黑”。

另外,當時主流經濟學家裡,也裂變為兩大陣營,有力挺顧雛軍的,比如張維迎等,也有挺郎咸平的,一度鬧得沸沸揚揚,這就是著名的“郎顧之爭”。

對於顧雛軍個人而言,“郎顧之爭”不在於民營化為導向的產權改革孰對孰錯問題,而是令顧雛軍及其資本運作的目標被無限放大,從商業邏輯上是大忌,因為中間任何一個小小的犯錯,都可能被放大,令自身處於社會“顯微鏡”照射之下;而這,可能是顧雛軍最容易被擊中的軟肋。

低調,是國內外許多家族企業的顯著特徵,而謙遜、低調、自信與堅韌,更是很多成功企業家的“自畫像”。

所謂“低調做事、高調賺錢”, 低調之風,也是不少家族世代傳承、最珍貴的東西,勿要以為“自帶網紅”有多少好處,風險往往與之俱來,更遑論傲慢了。

2005年,顧雛軍“因涉嫌違反證券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二個月後,時任科龍電器董事長的顧雛軍與其他多位企業高管被廣東警方拘留。自此,科龍的“顧雛軍時代”告一段落。

隨後數年,青島海信受讓廣東格林柯爾持有的境內法人股,長虹接手美菱、亞星和襄軸重歸當地政府,而顧雛軍在港上市的“格林柯爾”,也於2007年5月正式退市;鼎盛一時、一路爭議不斷的顧氏格林柯爾系“香消玉損”, 顧雛軍的資產幻夢也一起灰飛湮滅。

2009年4月9日,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對顧雛軍案作出終審裁定,對顧雛軍執行有期徒刑10年,並處罰金。顧雛軍頭頂上共有三罪,即虛報註冊資本罪,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資訊罪,挪用資金罪。

而縱觀顧雛軍的一系列收購,染指的均是國有企業,令人稱奇的是,經他“金手指”一點,原本債臺高築、風雨飄搖的企業,都從困境中走出來,並被帶進有活力的生路,收購狂人成了解決國企危機的救星!

獲頒“2003 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時候,央視曾經給顧雛軍的頒獎詞中有一句話:“在國企改制中作出了巨大貢獻!”而顧雛軍在更早之前卻說過:“國有企業好進入,如果我不要的話,浪費也是浪費了。”

關於國企改革的方向和道路,一直是百家爭鳴,核心問題在於具體怎麼做;特別是產權改革中,如何保證國有企業資產不流失,當中沒有貓膩。

“郎顧之爭”,當時確實有點“責備求全”,可如何在市場化改革中推動市場定價,也是改革推進中必須破解的。

一波說 • 2017“趴下”的中國家族企業(4)

(保育鈞)

自2017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的意見》出臺以來,用產權司法保護增強人民群眾財產安全感,已成一項治國理政大事。

最高人民法院1月2日,公佈了一個與眾多中國家族企業息息相關的重要通知,其中提到如下幾大重要原則:

1.處理企業犯罪,不得牽連企業家個人合法財產;

2.政府因換屆等違約,依法支援企業合理訴求;

3.切實糾正涉企業家產權冤錯案件;

4.關於企業家財產權、經營權有了最新司法定調。

值得注意的是,日前發改委總結年度宏觀經濟運行狀況時,新聞發言人嚴鵬程也點名顧雛軍、張文中案件。如此看來,產權保護是2018年度相關政策取向的一大風向標,以往對家族企業私有財產權保護不力的情況有望得以糾偏板正!

“資本狂人” 顧雛軍及其案件始末輪廓

(未入獄前的顧雛軍)

顧雛軍,今年59歲,祖籍江蘇泰縣,也就是現在的泰州市姜堰區俞垛鎮倉場村。父親顧善鴻早年畢業於江蘇農學院,後來當上泰縣職稱評審委員會主任,而母親鄭文娟,是附近一家水產養殖場的出納。顧雛軍是家中長子,有兄妹5個,一個弟弟,還有3個姐姐。

因“大躍進”,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顧雛軍一家,直到1984年落實政策後才返城。1977年,18歲的顧雛軍來到鎮江,進入江蘇工學院學習。據說,酷愛農機等機械的顧雛軍,考大學投檔志願都是物理系。對於顧雛軍大半生而言,大學是人生第一個轉捩點,若沒有它,可能至今仍困在農村,或許就無法成為一個始終與爭議相伴的民營企業家。

畢業時,成績好的顧雛軍性格上相當狂妄暴躁,自認非凡人一個,也不把周邊同學看在眼裡。一次爭執,連扇了班長二記耳光,把留校名額也打飛了。1982年,留校無望的顧雛軍,憑著他的自信考入天津大學工程熱物理的研究生,聰明且愛出新的他,選擇了當時很冷門的製冷專業。當然了,彼時的顧雛軍,志向還是能成為領域中出名的科學家,而非企業家。

從某種程度而言,顧雛軍自此之後,人生就與“製冷”結緣。1988年9月,他在“顧氏迴圈理論”(製冷理論)基礎上,發明了“格林柯爾製冷劑”。次年,他下海經商,到國外辦公司賣製冷劑。也許是“國內為枳、海外為橘”吧,當顧雛軍登陸中國時,是帶著一筆“來歷不明”的第一桶金回來的。此前,他的顧氏科研成果遭到國內製冷專家的一致抵制。

顧雛軍的海外創業史,可謂“莫衷一是”,到底是如何賺得第一桶金,有各種版本及說法;不過,這倒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已經有一筆當時不算太少的回國創業資本。

1995年,顧雛軍創辦了格林柯爾中國有限公司,公司開辦得極為順利,2000年,他在開曼群島註冊了離岸公司“格林柯爾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並于當年7月成功登陸香港創業板。自此,顧雛軍開始從一名製冷工程師變成了一個資本高手。

科龍電器,如今已改名為“海信科龍電器”,最初創辦於1984年,起初隸屬於廣東順德容桂鎮。據說,顧雛軍與科龍結緣,有一段“厭緣”。

當初,格林柯爾在天津有一個生產製冷基地,1999年,顧雛軍拿著自己發明的“寶貝” 前往容桂鎮推銷時,吃了閉門羹。科龍電器是那時國內冰箱巨頭,人家根本看不上他的顧氏製冷劑,也就是嘲笑他,我們用的都是國際標準的,你這東西能用嗎?

從某種角度來說,當年顧雛軍算是一位深謀遠慮、眼光獨到的企業家,收購科龍是有一定戰略意圖的,也就是拿下上、中、下游產品的完整製冷產業鏈。因為就製冷劑而言,這本是一個很狹窄的產業,控制不了下游,只能“聽天由命”,而科龍兼具冰箱和空調兩類優勢產品。

此後,顧雛軍多次接觸科龍,可當年科龍的主人看不到格林柯爾的優勢,均以“踢鐵板”失敗告終。

2001年,科龍形勢“急轉直下”,剛剛上市的A股股價跌得一塌糊塗,而香港那邊,也是短短幾個月內跌破2港元。而此時,科龍又面臨著體制變革的卡口,整個順德除了科龍這根“硬骨頭”,其餘均已完成了國企改制,更重要的是,當時科龍的“婆婆”,也就是最大股東容桂鎮政府,已經決意退出。

(科龍總裁劉從夢)

劉從夢,1998年出任格林柯爾副總裁之前,是駐美等國大使館外交官,還曾出任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司長等公職。2001年4月,作為顧雛軍副手的劉從夢帶著4人談判小組,從北京趕赴順德,與容桂鎮政府開始了為期半年的收購談判。

事實上,當年與顧雛軍爭食的競爭對手都非常強大,也有國內同行巨頭,還有GE、松下等海外巨無霸,格林柯爾在他們面前也僅是“菜鳥”,財力、知名度都不行;另外,當時科龍公司上下也抵制顧氏收購。為了收購,顧雛軍還以個人名義在順德當地註冊了一家公司,也就是後來的廣東格林柯爾公司。

顧雛軍是如何HOLD住GE、美的等強手,又是如何說動當地政府的“心”,別人都不行,唯獨看上顧雛軍和他的格林柯爾?收購科龍的過程異常艱難曲折、一路磕磕絆絆、風波四起,可不管怎麼說,顧雛軍完成了“蛇吞象”的壯舉!

2001年10月29日夜,科龍電器原第一大股東——廣東科龍(容聲)集團與格林柯爾簽訂了股份轉讓合同;依據協定條款,交易過戶後,格林柯爾持有科龍電器20.6%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而容聲集團股權在交易後降至13.46%。

並購科龍,顧雛軍耗費了6.6億元鉅資,整合過程更是步步坎坷,其中還爆出所謂的“騙子”一說,尤其此中還涉及複雜的債務清理,至收購塵埃落定整整耗時3年之久,直到2002年1月7日,顧雛軍才正式以中國第二大冰箱公司新董事長身份,坐上那寬敞豪華的董座辦公室裡。

當然,除了各式利益方的爭執外,當年顧雛軍面臨的是來自國內財經界“口水”的壓力。自2001年起,國內主要經濟類媒體均發表了許多質疑文章,火力多集中于顧氏理論、收購資金來源、企業業績等。

可不管咋說,科龍在顧雛軍手上,迅速擺脫困境,當年就扭虧為盈,顧雛軍也由此名揚在外。

欲望是會膨脹,有時也會令人魯莽從事,在質疑陰影中,顧雛軍已不滿足于“冰箱大王”這一舞臺,當年搶購小天鵝時,他狂妄地說:“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錢。”

2003年,”ST科龍” 摘帽後,顧雛軍馬不停蹄地開啟了“並購大王”之旅。同一年間,先是以2.07億元,啃下美菱電器20.03%的股份,當上了美菱大股東;7月,他又收購西冷集團,12月,亞星客車60.67%的股權,又被他4億拿下。2004年,“襄陽軸承”到手。到2005年1月,顧雛軍登上了第二屆“胡潤資本控制50強”榜首,作為格林柯爾系的創始人,旗下已控制著海信、科龍等五家上市公司。

不過,江湖上也在流傳著顧雛軍善於玩弄各種左手倒右手、橫跨家電、汽車兩大市場的資本遊戲手段版本。

令“資本狂人”顧雛軍財富人生命運改變的,不能不說一下發端於2004年的“郎顧公案”。

2004年8月,出生於臺灣的香港中文大學金融教授郎咸平,接連發表了《海爾變形記一次曲折而槍瞄的MBO》和《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為題的演講,就“國退民進”中的產權改革、以及對海爾、TCL和科龍電器改制進行了質疑,火力焦點主要集中於“席捲國家財富”之上。

處於輿論焦點當中,海爾張瑞敏選擇了低調,人家“一聲不吭”;而性格倔強出名的顧雛軍卻選擇了高調回擊,而當科龍電器於2005年出現36.93億元巨額虧損時,顧雛軍無疑是“越抹越黑”。

另外,當時主流經濟學家裡,也裂變為兩大陣營,有力挺顧雛軍的,比如張維迎等,也有挺郎咸平的,一度鬧得沸沸揚揚,這就是著名的“郎顧之爭”。

對於顧雛軍個人而言,“郎顧之爭”不在於民營化為導向的產權改革孰對孰錯問題,而是令顧雛軍及其資本運作的目標被無限放大,從商業邏輯上是大忌,因為中間任何一個小小的犯錯,都可能被放大,令自身處於社會“顯微鏡”照射之下;而這,可能是顧雛軍最容易被擊中的軟肋。

低調,是國內外許多家族企業的顯著特徵,而謙遜、低調、自信與堅韌,更是很多成功企業家的“自畫像”。

所謂“低調做事、高調賺錢”, 低調之風,也是不少家族世代傳承、最珍貴的東西,勿要以為“自帶網紅”有多少好處,風險往往與之俱來,更遑論傲慢了。

2005年,顧雛軍“因涉嫌違反證券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二個月後,時任科龍電器董事長的顧雛軍與其他多位企業高管被廣東警方拘留。自此,科龍的“顧雛軍時代”告一段落。

隨後數年,青島海信受讓廣東格林柯爾持有的境內法人股,長虹接手美菱、亞星和襄軸重歸當地政府,而顧雛軍在港上市的“格林柯爾”,也於2007年5月正式退市;鼎盛一時、一路爭議不斷的顧氏格林柯爾系“香消玉損”, 顧雛軍的資產幻夢也一起灰飛湮滅。

2009年4月9日,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對顧雛軍案作出終審裁定,對顧雛軍執行有期徒刑10年,並處罰金。顧雛軍頭頂上共有三罪,即虛報註冊資本罪,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資訊罪,挪用資金罪。

而縱觀顧雛軍的一系列收購,染指的均是國有企業,令人稱奇的是,經他“金手指”一點,原本債臺高築、風雨飄搖的企業,都從困境中走出來,並被帶進有活力的生路,收購狂人成了解決國企危機的救星!

獲頒“2003 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的時候,央視曾經給顧雛軍的頒獎詞中有一句話:“在國企改制中作出了巨大貢獻!”而顧雛軍在更早之前卻說過:“國有企業好進入,如果我不要的話,浪費也是浪費了。”

關於國企改革的方向和道路,一直是百家爭鳴,核心問題在於具體怎麼做;特別是產權改革中,如何保證國有企業資產不流失,當中沒有貓膩。

“郎顧之爭”,當時確實有點“責備求全”,可如何在市場化改革中推動市場定價,也是改革推進中必須破解的。

一波說 • 2017“趴下”的中國家族企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