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鄉村振興戰略鎮村行系列報導之五:洋河鎮河西郭村!

鄉村振興戰略鎮村行系列報導之五

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摘自十九大報告

洋河鎮河西郭村

千年古街 續寫繁華

古香古色的街道,靜靜的訴說著千年的積澱;文明潔淨的亭牆院落,顯現著今日的富饒。鄉村振興戰略鎮村行系列報導,今天帶您走進洋河鎮河西郭村。

河西郭村,位於洋河鎮南部,

共有村民460戶、1200人,耕地面積1750畝,2016年村集體收入3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1.2萬元。該村先後被評為全國計劃生育管理示範村、省級文明村莊、青島市文明村莊、青島市生態文明示範村。堅實的數字,耀眼的榮譽,可見這個村有一個強有力的村兩委班子。

河西郭的歷史十分久遠,早在五千年前即有零散民戶居住,二千七百年之前的春秋時期,此地區建有相當規模的軍事設施:村東的烽火臺建在河西郭大街北側,與烽火臺南北呼應的是相距二十裡之外的“齊長城”;位於河西郭大街北側的是村中首富王氏家族,

其兄弟兩家號稱“東大門”、“西大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東西兩大門的院落房屋分給村中貧困人居住,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村中規劃房屋,將其拆除。目前只有大街南側,當時為學堂的房子尚在,當時西房為文塾館,東房為武塾館,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民國時期塾館改為“國學校”。由此使河西郭成為膠州西南鄉的文化教育中心,為當地培養出眾多的文、武人才。
由於深厚的文化底蘊,河西郭當代的文化氛圍更加彰顯,湧現出作家、畫家、文化藝術人才、優秀大學生、研究生、博士多人。

近年來,該村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推進村民自治。先後制定“幹部問事、群眾說事、集體議事、及時辦事、定期評事、票決定事”等“六事”制度;創建“2+1”村莊工作模式,即黨支部、村委領導,村莊治安衛生和諧調節委員會跟進,不斷促進鄰里和諧、維護村莊穩定。村莊自2009年以來,開展“十佳黨員”、“十佳孝子”、“十佳優秀母親”、“好媳婦”等評選活動,先後評選好婆媳20對,和諧潔淨家庭60個,讓“德孝”春風吹遍整個村莊,文明新風吹進每家每戶。

借助“美麗鄉村”建設的有力時機,投資1000多萬元,綠化樹木4萬多棵,牆體粉刷5萬多平方米;深挖村莊的古民俗風情及歷史沿革,新建1200多平方米的“黨群之家”;打造了2000多平方米德孝廣場、500多米艾山古街;私塾學堂舊址、老縣委辦公室舊址等一系列鄉愁記憶文化精品,逐步明確了“黨建引領、德孝支撐、美麗發展”的村莊發展思路,留住了美麗,記住了鄉愁。

近年來,該村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推進村民自治。先後制定“幹部問事、群眾說事、集體議事、及時辦事、定期評事、票決定事”等“六事”制度;創建“2+1”村莊工作模式,即黨支部、村委領導,村莊治安衛生和諧調節委員會跟進,不斷促進鄰里和諧、維護村莊穩定。村莊自2009年以來,開展“十佳黨員”、“十佳孝子”、“十佳優秀母親”、“好媳婦”等評選活動,先後評選好婆媳20對,和諧潔淨家庭60個,讓“德孝”春風吹遍整個村莊,文明新風吹進每家每戶。

借助“美麗鄉村”建設的有力時機,投資1000多萬元,綠化樹木4萬多棵,牆體粉刷5萬多平方米;深挖村莊的古民俗風情及歷史沿革,新建1200多平方米的“黨群之家”;打造了2000多平方米德孝廣場、500多米艾山古街;私塾學堂舊址、老縣委辦公室舊址等一系列鄉愁記憶文化精品,逐步明確了“黨建引領、德孝支撐、美麗發展”的村莊發展思路,留住了美麗,記住了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