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科學家發現幾顆類似地球的行星,觀測後可瞭解地球系統如何形成?

人類對於外太空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腳步,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創新,才會有更好的發現 新的外空探測任務來臨了,開普勒任務在繞行太陽的軌道上對恒星進行觀測,檢查是不是有行星淩星的現象發生。

開普勒相對于哈勃太空望遠鏡來說,它們發行類地行星的概率會更大一些,它擁有寬闊的視野,大約有十平方度,另外它也能夠觀測到淩星現象,而對於哈勃望遠鏡來說,它們的能力也是特別強,但是它不能很好的長時間觀察一個星野範圍,

而開普勒的任務設計是要同時觀察十萬顆恒星的情況,對它們的亮度進行三十分鐘一次的關注,這樣更有利於觀察淩日的現象,觀察到太陽恒星的機率大約是215分之一,這就意味著十萬顆當中百分之百可以檢測到,而和地球一樣的行星,它可以觀察到465顆,這個任務最大概率可以發現地球 一樣的行星。

科學家使用開普勒提供的資料找到了三個新“超級地球”,它們存在於寒冷的矮星周圍。新的系外行星的發現幫助科學家找到超級地球的系統形成和演化的理解。

早在2009年的時候,這台望遠鏡就在銀河系內進行搜尋工作,尋找銀河系內、太陽系內適宜人類居住的星體,以及外太空生命體的存在。

如果已經發現了兩千多顆系外行星,而到2014年的時候,它將進入第二階段的工作,這次的工作被命為開普勒任務2。

去年,開普勒望遠鏡對一顆命名為LP415-17進行了觀測,它距離地球大約二百六十七光年,星體的品質和半徑都比地球小,星體的表面溫度已經達到了四千度。

它屬於冷矮星,根據這些資料科學家們發現了三顆新的系外行星。它們的品質比地球重,而相對於氣態巨行星來說,品質則是很輕的,因此這次發現的三顆系外行星被稱為超級地球。新發現的行星對我們進行岩石---氣態系統的形成和動態演化的理解有一定的幫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