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知道歷史上的“新泰八景”嗎

圖文無關

一個地方的“八景”,多是風景絕佳之處,新泰舊時的“八景”也不例外。

“八景”一詞,最早是一個道教概念,指人的眼、耳、鼻、舌、口等器官,也稱“八門”,是人身上的門戶,為神氣所出入的地方。將“八景”與一地風光相結合,並成為一個專用名詞,肇始于北宋畫家宋迪的“瀟湘八景”。沈括《夢溪筆談》中記載:“度支員外郎宋迪工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遠浦帆歸……謂之‘八景’。好事者多傳之。”從此,各地開始以“八景”命名當地的湖光山色。
明萬曆年間,朝廷為點綴升平,下詔令各地定出當地的“八景”,“八景”從此打上了官方的烙印。

新泰的“八景”,據現有資料,最早見於明天啟《新泰縣誌》。明嘉靖年間新泰貢生孫述、李廷臣等曾纂成第一部私人修編的《新泰縣誌》,並於嘉靖三十九年刊,由當時的著名文學家、戲曲作家李開先作序。萬曆四十一年,新泰知縣王應修主持重修縣誌。這是新泰歷史上第一部官修志書,

但這兩部志書都已淪佚,已無從知道其中是否記有“新泰八景”。天啟年間由知縣趙希抃主持續修的《新泰縣誌》,則明確有“新泰八景”。在卷九【藝文·詩】中,刊有趙希抃《題新泰八景》“新甫擁翠”“汶水拖藍”“敖山峭壁”“龍池秋月”詩四首。但該志中登載有萬曆三十七年(1609)任新泰知縣的高如山所作“汶水拖藍”“敖山峭壁”“龍池秋月”“發(法)雲潤翠”“暴書古跡”“仙台夕照”“靈槐複榮”七首詩。趙希抃是萬曆四十七年任新泰知縣的,
這說明在高如山以前,新泰的“八景”就已經定型了。清康熙二十二年《新泰縣誌》卷一【封域志】中,單列有“八景”,除第一是“新甫擁翠””外,其餘內容與高如山詩一致。

作為一地風光代表的“八景”,常常是名勝地、或者擴大到某一著名景物的集合,但更多地是反映了當地的歷史和人文象徵,歷代文人墨客也多集中予以題詠描繪。八景的選擇和命名也成為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

新泰的“八景”也是這樣。

新甫擁翠:地點在新城西北蓮花山(也稱宮山、新甫山)。《詩經》曾有“新甫之柏”吟詠之,秦皇、漢武都曾駐蹕。相傳仙人安期生在此修道,漢武帝求仙若渴,在山上建離宮以待仙人。山色嵐光逼人,蒼翠若畫屏;崢嶸古木,松風送遠,遍山翠柏,鮮潤青峰。秦漢以降,文人雅士莫不以踏青遠足於此為快事。

汶水拖藍:地點在新城東平陽河。平陽河,明朝時稱作“東河”,

嘉靖《山東通志》載:“東河,在新泰縣東郭外,源出孤山下,西南流三十裡入小汶河。”因新泰古稱平陽,該河因此名為“平陽河”。它自北向南流,到城北折而向東,然後向南過城東而去。為拱衛城郭,沿河堤遍植柳樹,兩岸青崖綠樹,倒映水中。雨霽風恬,郎朗青天,登高遠望,澹蕩藍煙。舊志稱作“水波瀠回,環拱城郭。遠望則河流雲外,鷺起平沙,如藍帶然”。

敖山峭壁:地點在新城東青雲山。山峰嵯峨,懸崖壁立,主峰為一巨大單體岩石,高聳百米。遠而望之,似一錐刺天,迫而察之,若宏碩天膽。天清氣朗,百里之外猶可遠觀,故舊時蒙陰縣有“八景”之一名曰“敖山卓筆”。其意就是從三十餘千米處的蒙陰縣城西望,山形似巨筆卓立。因此有“新泰的山,蒙陰的景”一說。

龍池秋月:地點在今龍廷鎮龍池廟水庫。龍池原在龍堂山下,大小二個池子,深不可測,傳言龍潛其中。中秋月明之夜,潭拖暮煙,龍光不定;月影婆娑,流含新月;大池澄澈,可見雙月。池映乙蟾,細浪盈盈。池北崖高數仞,水流自上而下,月光耀人眼目。

法雲翠潤:地點在劉杜鎮法雲山。“法雲”是法雲山的簡稱,其得名源於一個佛教傳說:有一異僧,在此說法而山生雲。主峰海拔410米,系新泰中部重要山峰,也是新泰地區黃河水系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山上遍植松柏,翠綠如織;山勢奇險,林壑茂美;雲煙氤氳,不雨常潤。

暴書古跡:地點在新城北2.5千米處金鬥山,又名鳳凰山、曝書山。此山危岩怪石,形勢蒼古,危峰峭壁,岩隱青茅。《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載:“曝書山,在縣北五裡。相傳昔日有異人曝書於此,今土人呼曰金鬥山,新泰之鎮山也。”

仙台夕照:地點在新城西北蓮花山。舊志記載:漢武帝東巡駐蹕蓮花山尋仙,命人在山上修築望仙台,以觀望仙人。臺上原有一異石,每當夕陽西下陽光照在石上時,其明如鏡,人在石前,鬚眉映照清晰,堪稱奇珍。“仙台夕照”即指此。但這顯然是好事者的附會。

靈槐複榮:地點在新城縣衙(今武裝部)內。新泰老縣衙儀門內,有一棵據傳唐代所植的國槐。枝柯蟠曲,形若虯龍。元至元二年(l336)新泰縣併入萊蕪,此槐枯萎。三十一年後,複置新泰,古槐抽芽發穗,枝葉蔥郁。因而稱作“靈槐”。明以後,多有文人雅士題詠靈槐。

“新泰八景”與其他地方的“八景”相比較,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一是它突出了色彩、形態、意境、光影等方面的美學意識。如:新甫擁翠、法雲翠潤、汶水拖藍,突出的是色彩美;敖山峭壁,強調的是形態美;龍池秋月,彰顯的是意境美;仙台夕照,渲染的是光影美;暴書古跡、靈槐複榮,闡示的是人文美。

二是多與寺廟、古建築有著微妙的關聯。如:新甫擁翠、仙台夕照與蓮花山雲穀寺;敖山峭壁與青雲山三官廟;暴書古跡與金鬥山真武廟;法雲翠潤與法雲山正覺寺;靈槐複榮與老縣衙等。

“八景”中目前有些已經湮失,但是它們作為歷史文化的一部分,仍然給今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轉載《齊風魯韻起華章——新泰故事》

見識決定寬度 品味決定高度

歡迎關注【新泰故事】

【新泰故事】主旨就是梳理、採擷歷史研究精髓 ,傳播弘揚地方傳統文化。

畸人 歡迎大家踴躍批評並留言,提供線索資料!

倘有轉載敬請注明。

山峰嵯峨,懸崖壁立,主峰為一巨大單體岩石,高聳百米。遠而望之,似一錐刺天,迫而察之,若宏碩天膽。天清氣朗,百里之外猶可遠觀,故舊時蒙陰縣有“八景”之一名曰“敖山卓筆”。其意就是從三十餘千米處的蒙陰縣城西望,山形似巨筆卓立。因此有“新泰的山,蒙陰的景”一說。

龍池秋月:地點在今龍廷鎮龍池廟水庫。龍池原在龍堂山下,大小二個池子,深不可測,傳言龍潛其中。中秋月明之夜,潭拖暮煙,龍光不定;月影婆娑,流含新月;大池澄澈,可見雙月。池映乙蟾,細浪盈盈。池北崖高數仞,水流自上而下,月光耀人眼目。

法雲翠潤:地點在劉杜鎮法雲山。“法雲”是法雲山的簡稱,其得名源於一個佛教傳說:有一異僧,在此說法而山生雲。主峰海拔410米,系新泰中部重要山峰,也是新泰地區黃河水系與淮河水系的分水嶺。山上遍植松柏,翠綠如織;山勢奇險,林壑茂美;雲煙氤氳,不雨常潤。

暴書古跡:地點在新城北2.5千米處金鬥山,又名鳳凰山、曝書山。此山危岩怪石,形勢蒼古,危峰峭壁,岩隱青茅。《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載:“曝書山,在縣北五裡。相傳昔日有異人曝書於此,今土人呼曰金鬥山,新泰之鎮山也。”

仙台夕照:地點在新城西北蓮花山。舊志記載:漢武帝東巡駐蹕蓮花山尋仙,命人在山上修築望仙台,以觀望仙人。臺上原有一異石,每當夕陽西下陽光照在石上時,其明如鏡,人在石前,鬚眉映照清晰,堪稱奇珍。“仙台夕照”即指此。但這顯然是好事者的附會。

靈槐複榮:地點在新城縣衙(今武裝部)內。新泰老縣衙儀門內,有一棵據傳唐代所植的國槐。枝柯蟠曲,形若虯龍。元至元二年(l336)新泰縣併入萊蕪,此槐枯萎。三十一年後,複置新泰,古槐抽芽發穗,枝葉蔥郁。因而稱作“靈槐”。明以後,多有文人雅士題詠靈槐。

“新泰八景”與其他地方的“八景”相比較,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一是它突出了色彩、形態、意境、光影等方面的美學意識。如:新甫擁翠、法雲翠潤、汶水拖藍,突出的是色彩美;敖山峭壁,強調的是形態美;龍池秋月,彰顯的是意境美;仙台夕照,渲染的是光影美;暴書古跡、靈槐複榮,闡示的是人文美。

二是多與寺廟、古建築有著微妙的關聯。如:新甫擁翠、仙台夕照與蓮花山雲穀寺;敖山峭壁與青雲山三官廟;暴書古跡與金鬥山真武廟;法雲翠潤與法雲山正覺寺;靈槐複榮與老縣衙等。

“八景”中目前有些已經湮失,但是它們作為歷史文化的一部分,仍然給今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轉載《齊風魯韻起華章——新泰故事》

見識決定寬度 品味決定高度

歡迎關注【新泰故事】

【新泰故事】主旨就是梳理、採擷歷史研究精髓 ,傳播弘揚地方傳統文化。

畸人 歡迎大家踴躍批評並留言,提供線索資料!

倘有轉載敬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