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張欣:從紡織女工到華爾街精英,再到成就潘石屹的潘太太

莊重與威嚴、高貴與優雅融於生命個體,散發著自然的魅力,

SOHO中國首席執行官張欣,這位見證中國改革變遷的女性,從紡織女工到華爾街精英,從一個女性管理者到優秀的建築藝術推動者,再到兩個孩子的母親,她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讓生活中的各種可能性落地生根。

1紡織女工的華麗轉身

張欣1965年8月24日出生於北京,父母是旅居緬甸的中國移民,50年代回到北京,在外文局做翻譯,她母親曾給周恩來和鄧小平做緬語和漢語的雙向翻譯。

1980年,14歲的張欣跟著母親來到香港,棲身在一間極小的房子裡,她分別在服裝廠、電子製造廠等地方做最低級的工作。

“什麼時候我一個月能賺到1400塊錢多好啊。”張欣對媽媽說。為了實現目標,她每天下了班都風雨無阻地去讀夜校。張欣在信差、辦公室秘書兼財務等工作中緩慢前進,但是沒有明顯改善。一次,一個兒時的夥伴來到香港,對她說,“你現在的生活太糟糕了,

你應該去英國。”

一心尋找出路獲得重生的張欣,用5年積蓄買了一張到英國的單程機票,開始一句英語都不會說,卻半工半讀完成了她在英國高中的學業。張欣說,要過上更好的日子,就是要上學,受到好的教育,找到好的工作。隻身到達英國的張欣,如同大部分中國人,有著驚人的耐力和勇氣。最後甚至在劍橋大學完成了碩士學位。

1992-1995年,張欣先後在高盛集團(Goldmaon Sachs)和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旅行家集團(Travelers Group)任職,

負責中國直接投資專案。不同於華爾街的大部分人,比賺錢更能刺激神經的是參與社會的變遷,彼時的中國無疑是張欣的最佳選擇。恰逢其時的遇到潘石屹,四天就認定這個人並決定結婚。

張欣放棄了在香港面對著維多利亞海灣的房子和年薪百萬的工作。在張欣的朋友看來,嫁給這個出生於甘肅天水農村的離過兩次婚的小個子男人,無疑是跳進了火坑。

可張欣卻不這麼認為,她被潘石屹的魅力吸引,欣賞他的品質,那種骨子裡的厚道和樸實,而且張欣覺得他能教會她很多東西。

張欣在1994年和潘石屹結婚,1995年回到北京和丈夫攜手在建築界打天下,創建房地產公司SOHO中國。2007年公司募集了19億美元資金成功上市,創造了迄今為止亞洲最大的商業地產企業IPO。作為公司聯席主席的張欣似乎享受了比丈夫更多的尊榮。

在當年的《福布斯》富豪榜上,張欣排名在潘石屹之前,有媒體戲謔說,潘石屹是替老婆打工的。張欣現任SOHO中國CEO兼執行董事。

2擁有城市靈魂的女性

與很多“商業女英雄”不同,張欣並不是一個長期居於幕後,充當潤滑劑或者執行者的傳統角色,多年來,張欣確保了SOHO中國一貫對商業街區模式的勇敢探索,並以建築時尚引領國內地產界。

這個擁有城市靈魂的女性,生活在自己編織的、有些理想主義的舞臺上,用執著和堅守搭建著幸福。她一直堅信,房子除了是商品,它應該是有自己的品味和風格,它還能帶來文化,一如其人。她希望以自己的努力改變北京的天際線。

張欣與建築藝術的契機是在1997年。現代城公寓動工後,她和潘石屹想在郊區為自己建一個家,“山語間”的整個修建過程,把張欣帶進了建築學這個圈子。2000年,潘石屹買下了一塊長城附近的地,原本這塊地是要修高爾夫球場。張欣突發奇想,“我們能不能做一百個山語間?”長城腳下的公社就這樣誕生了。它由12名亞洲傑出建築師設計建造的私人收藏的當代建築藝術作品,是中國第一個被威尼斯雙年展邀請參展並榮獲“建築藝術推動大獎”的建築作品,2005年被美國《商業週刊》評為“中國10大新建築奇跡”之一。

做現代城的專案時,張欣告訴丈夫,她要建一個樣板間,那個時候,北京的房地產行業還沒有人蓋樣板間。沒有人支持張欣的提議。大概花了兩天時間,張欣精裝修的樣板間就落成了。潘石屹說:“必須把這個樣板間給拆掉!”“我說再忍兩天行不行,等我把傢俱放好,花擺好。如果那時候你覺得不行,當天就拆,也可以。”她堅持蓋的樣板間引起了轟動,有很多人來排隊買房。

通過一個個開放的、混合的建築,帶動社區的活力,更遠來看,則是城市的復興——這不僅是SOHO中國作為一個組織的終極使命,也是張欣的夢想。這位非建築設計專業背景出身的房地產開發商在2002年以個人名義斬獲威尼斯雙年展第八屆國際建築展“建築藝術推動大獎”,十多年來已晉升為全球先鋒建築設計師最喜聞樂見的中國伯樂。因為她,隈研吾,Zaha Hadid等得以將模型化為建築參與市民的日常生活,而張欣對建築設計的不俗品位也直接優化了北京的建築風貌。在藝術和商業之間達到了完美的平衡。

但張欣和潘石屹並不是一直這麼順風順水,兩人在創業的前兩年面臨了巨大的分歧,面臨無盡的爭吵和婚姻危機,理性的張欣選擇退出公司,生子挽救婚姻,事業與家庭雙兼顧,不是每個女人都能做到。兩人自此也開始了新的工作狀態,公司的建築設計、產品設計由張欣主導,潘石屹主管銷售和政府關係。

潘石屹的散售運作模式決定SOHO中國的“阿喀琉斯之踵”,不是在資金上而是在缺少優質項目上。經過這兩年多的實踐和思考,2012年公司將業務核心轉為3Q或者說共用辦公,從“建設-銷售”向“建設-持有”轉型。儘管公司業績面臨一定的震盪,但未來前景依然還是很值得期待的。它是基於房地產之上的互聯網生意,以商業地產為載體,以互聯網的技術手段和思維理念管理運營,來滿足新興辦公需求的生意。

3家庭與事業間的別樣智慧

2011年,張欣以逾10億美金的身價上榜《福布斯》全球富媽排行榜,證明孩子並不是女性成功的障礙;她活躍於地產、藝術和時尚圈,多次在國外媒體的評選中獲獎,成了西方瞭解中國新富階層追逐的對象。我們都渴望更美好的生活,這無可厚非,而智慧和勤奮才是幸福通行證,對於女人,這尤顯重要!

潘石屹說自己是個“賣瓜能手”,但沒有張欣SOHO不會做的這麼大、這麼國際化。儘管,他曾調侃著說找老婆不要找太“厲害”的,他甚至這樣教育自己的兩個兒子,因為這樣自己會很累,要不斷的進步。然而,他卻誠懇的告訴大學生,不要找同學結婚,要找彼此互補的配偶,一如他和張欣。

女人的偉大在於她強大的韌性和包容性,這些方面女人或許確實優於男人。生理的層層“煉獄”讓女性受盡痛苦的時候,也為其積攢了可貴的品質。在創業第二年,兩人意見分歧很大的時候,張欣願意退下來,把空間留給男人。從台前退回幕後,做“潘石屹背後的女人”。

公司上市後潘石屹依然活躍在媒體的視野裡,而張欣似乎卻消失了,她把注意力放在了教育和慈善上,只接受過極少數幾家媒體的採訪,話題也只是與慈善、教育、宗教和建築相關。因為正在推廣的美德教育,2009年,張欣被《福布斯》評為全球最受尊敬十位女富豪第五名。她將自己的目標轉向慈善,說“錢賺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一定要懂得回饋”,從給予中收穫快樂,這讓我們看到的是善良大氣的張欣。

事業的成功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為人父母後的張欣和潘石屹都基本上都放棄了自己的社交,將時間奉獻給了家人。張欣每天晚上七點準時回家,和孩子一起吃飯聽他們講學校的事情。在媒體採訪中,張欣透露,潘石屹也堅持每晚與孩子的讀書時間,還有手工作坊的時間。

“我一直跟潘石屹商量,如何對待孩子和我們自己的事業。你看很多地方,例如臺灣就非常多,老子創了一番事業,兒子一定要繼承事業,不管做得好不好。我們一定要記住兩件東西:一個就是千萬別讓我們的孩子到我們的公司裡工作;另一個就是該退休的時候,一定要趕快退休,千萬不要擋年輕人的道,這才不辜負我們創造的事業。”張欣如是說。

張欣三年前(只能)跑五公里,現在可以跑一個全程馬拉松。潘石屹三年前做不了一個俯臥撐,現在一個小時內可以做1300個完美的俯臥撐。“他們都是堅持不懈的人。”張欣的私人健身教練說。第一次馬拉松,夫妻二人牽著手“走”完馬拉松最後最艱難的十公里,夫妻也許沒有在這一刻回望多年前兩人四天就訂下來的婚約,然而時間和相互攙扶讓這份抉擇在那一刻顯得愈加美好。

幸福的家庭,可以自由起舞的事業,張欣的人生值得羡慕。這樣的人生,取決於她面對選擇時理性的思考和果斷的實施。張欣說她一直知道自己要什麼,從開始選擇和“土帽”潘石屹結婚,到事業與家庭間的完美權衡,她以自己的理性和智慧為我們打破了成功女人不幸福的家庭魔咒,這份平衡和永遠從零開始的決心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用執著和堅守搭建著幸福。她一直堅信,房子除了是商品,它應該是有自己的品味和風格,它還能帶來文化,一如其人。她希望以自己的努力改變北京的天際線。

張欣與建築藝術的契機是在1997年。現代城公寓動工後,她和潘石屹想在郊區為自己建一個家,“山語間”的整個修建過程,把張欣帶進了建築學這個圈子。2000年,潘石屹買下了一塊長城附近的地,原本這塊地是要修高爾夫球場。張欣突發奇想,“我們能不能做一百個山語間?”長城腳下的公社就這樣誕生了。它由12名亞洲傑出建築師設計建造的私人收藏的當代建築藝術作品,是中國第一個被威尼斯雙年展邀請參展並榮獲“建築藝術推動大獎”的建築作品,2005年被美國《商業週刊》評為“中國10大新建築奇跡”之一。

做現代城的專案時,張欣告訴丈夫,她要建一個樣板間,那個時候,北京的房地產行業還沒有人蓋樣板間。沒有人支持張欣的提議。大概花了兩天時間,張欣精裝修的樣板間就落成了。潘石屹說:“必須把這個樣板間給拆掉!”“我說再忍兩天行不行,等我把傢俱放好,花擺好。如果那時候你覺得不行,當天就拆,也可以。”她堅持蓋的樣板間引起了轟動,有很多人來排隊買房。

通過一個個開放的、混合的建築,帶動社區的活力,更遠來看,則是城市的復興——這不僅是SOHO中國作為一個組織的終極使命,也是張欣的夢想。這位非建築設計專業背景出身的房地產開發商在2002年以個人名義斬獲威尼斯雙年展第八屆國際建築展“建築藝術推動大獎”,十多年來已晉升為全球先鋒建築設計師最喜聞樂見的中國伯樂。因為她,隈研吾,Zaha Hadid等得以將模型化為建築參與市民的日常生活,而張欣對建築設計的不俗品位也直接優化了北京的建築風貌。在藝術和商業之間達到了完美的平衡。

但張欣和潘石屹並不是一直這麼順風順水,兩人在創業的前兩年面臨了巨大的分歧,面臨無盡的爭吵和婚姻危機,理性的張欣選擇退出公司,生子挽救婚姻,事業與家庭雙兼顧,不是每個女人都能做到。兩人自此也開始了新的工作狀態,公司的建築設計、產品設計由張欣主導,潘石屹主管銷售和政府關係。

潘石屹的散售運作模式決定SOHO中國的“阿喀琉斯之踵”,不是在資金上而是在缺少優質項目上。經過這兩年多的實踐和思考,2012年公司將業務核心轉為3Q或者說共用辦公,從“建設-銷售”向“建設-持有”轉型。儘管公司業績面臨一定的震盪,但未來前景依然還是很值得期待的。它是基於房地產之上的互聯網生意,以商業地產為載體,以互聯網的技術手段和思維理念管理運營,來滿足新興辦公需求的生意。

3家庭與事業間的別樣智慧

2011年,張欣以逾10億美金的身價上榜《福布斯》全球富媽排行榜,證明孩子並不是女性成功的障礙;她活躍於地產、藝術和時尚圈,多次在國外媒體的評選中獲獎,成了西方瞭解中國新富階層追逐的對象。我們都渴望更美好的生活,這無可厚非,而智慧和勤奮才是幸福通行證,對於女人,這尤顯重要!

潘石屹說自己是個“賣瓜能手”,但沒有張欣SOHO不會做的這麼大、這麼國際化。儘管,他曾調侃著說找老婆不要找太“厲害”的,他甚至這樣教育自己的兩個兒子,因為這樣自己會很累,要不斷的進步。然而,他卻誠懇的告訴大學生,不要找同學結婚,要找彼此互補的配偶,一如他和張欣。

女人的偉大在於她強大的韌性和包容性,這些方面女人或許確實優於男人。生理的層層“煉獄”讓女性受盡痛苦的時候,也為其積攢了可貴的品質。在創業第二年,兩人意見分歧很大的時候,張欣願意退下來,把空間留給男人。從台前退回幕後,做“潘石屹背後的女人”。

公司上市後潘石屹依然活躍在媒體的視野裡,而張欣似乎卻消失了,她把注意力放在了教育和慈善上,只接受過極少數幾家媒體的採訪,話題也只是與慈善、教育、宗教和建築相關。因為正在推廣的美德教育,2009年,張欣被《福布斯》評為全球最受尊敬十位女富豪第五名。她將自己的目標轉向慈善,說“錢賺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一定要懂得回饋”,從給予中收穫快樂,這讓我們看到的是善良大氣的張欣。

事業的成功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為人父母後的張欣和潘石屹都基本上都放棄了自己的社交,將時間奉獻給了家人。張欣每天晚上七點準時回家,和孩子一起吃飯聽他們講學校的事情。在媒體採訪中,張欣透露,潘石屹也堅持每晚與孩子的讀書時間,還有手工作坊的時間。

“我一直跟潘石屹商量,如何對待孩子和我們自己的事業。你看很多地方,例如臺灣就非常多,老子創了一番事業,兒子一定要繼承事業,不管做得好不好。我們一定要記住兩件東西:一個就是千萬別讓我們的孩子到我們的公司裡工作;另一個就是該退休的時候,一定要趕快退休,千萬不要擋年輕人的道,這才不辜負我們創造的事業。”張欣如是說。

張欣三年前(只能)跑五公里,現在可以跑一個全程馬拉松。潘石屹三年前做不了一個俯臥撐,現在一個小時內可以做1300個完美的俯臥撐。“他們都是堅持不懈的人。”張欣的私人健身教練說。第一次馬拉松,夫妻二人牽著手“走”完馬拉松最後最艱難的十公里,夫妻也許沒有在這一刻回望多年前兩人四天就訂下來的婚約,然而時間和相互攙扶讓這份抉擇在那一刻顯得愈加美好。

幸福的家庭,可以自由起舞的事業,張欣的人生值得羡慕。這樣的人生,取決於她面對選擇時理性的思考和果斷的實施。張欣說她一直知道自己要什麼,從開始選擇和“土帽”潘石屹結婚,到事業與家庭間的完美權衡,她以自己的理性和智慧為我們打破了成功女人不幸福的家庭魔咒,這份平衡和永遠從零開始的決心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