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方國硯的問世之道

參加2014年首屆中國康養產業發展論壇的嘉賓參觀我市苴卻硯文化展。

(李永忠 攝)

□本報記者 李剛

冬日的仁和,暖陽高照。坐落于路歇橋旁的中國苴卻硯博物館,在暖陽中恬淡沉穩,似乎向世人呢喃一方國硯的問世之道。

積澱千年

“中國彩硯”橫空出世

攀枝花苴卻石形成於晚二疊紀,主要集中于仁和區,資源儲量1160萬立方米,因此,仁和也被稱為“中國苴卻硯之鄉”。這裡的苴卻石質地精良,具有獨特的“膘、眼、線、紋”,石質細膩,“眼”多且大,

“膘”色瑰麗豐富,又被譽為“中國彩硯”。

1953年,新品苴卻硯之父、石雕藝術家羅敬如在民間發現苴卻古硯,被它的石材、石質所吸引,經過30餘年的尋找,終於在1985年于仁和區境內大龍潭彝族鄉發現苴卻石礦源。這一重大發現,讓苴卻硯重見天日。從那時起,苴卻硯就成為攀枝花這座城市的印記。

1989年,苴卻硯在中國美術館亮相,引起廣泛關注,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方毅親自為展覽剪綵,我國著名書畫家啟功、黃胄、董壽平、千家駒等為苴卻硯題詞,

稱苴卻硯為“硯中珍品”“硯中瑰寶”,肯定了苴卻硯豐富的文化內涵。2010年10月,攀枝花市仁和區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授予“中國苴卻硯之鄉”稱號。2011年7月12日,攀枝花“苴卻硯”正式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為確保攀枝花苴卻硯資源的保護及合理開發利用,仁和區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指導意見,制定了科學有效的採礦規劃,

堅決杜絕破壞性開採,儘量減少在採掘、堆積、儲存和運輸等環節的損失和浪費。

歷經打磨

“硯中精品”閃亮世界

在仁和區南山迴圈經濟園區,苴卻硯產業園區漸具規模。羅敬如的三個兒子就在這個園區內創建了羅氏三兄弟石藝研究所,主要從事苴卻硯的加工製造。出自三人之手的苴卻硯深受收藏家和愛好者的歡迎,三兄弟日益嫺熟的雕工也為苴卻硯這顆明珠錦上添花。

在政府牽線搭橋、政策助力之下,苴卻硯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實現了創新發展。在苴卻硯雕刻藝術家多年的共同努力下,苴卻硯雕刻工藝日趨成熟,苴卻硯已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在國內、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2017年,對於苴卻硯文化來說可謂好事連連。2017年11月底在北京華夏古玩城舉行的“2017第六屆精品硯臺評選及第四屆硯雕師評選”中,仁和區選送參評的8方苴卻硯作品大放異彩,

其中7方作品獲得“手工雕刻製作類”硯臺“一等獎精品硯”稱號,1方作品獲得“三等獎精品硯”稱號。

當年8月25日、11月8日,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曹加勇製作完成的4方兩套“南極硯”“北極硯”,分別隨中國“雪龍號”科考船、中國極地科考隊開始了南北極的“遊歷”,將苴卻硯文化留在了地球兩端。待今年4月“南極硯”返回祖國,“南極硯”“北極硯”將一同進入中華硯文化展覽館,與曾經“上天入海”的“中華飛天硯”“中華蛟龍硯”兩大中華名硯一併陳列展出。

同年12月2日至10日,攀枝花苴卻硯在“2017義大利米蘭手工藝展”參展。

……

文化點睛

“特色小鎮”蓄勢待發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市對苴卻石礦源進行了有計劃的合理開採,並扶持壯大了一批集加工、展出、銷售為一體的龍頭企業,抓緊開發多種苴卻石旅遊產品,延伸產業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苴卻硯生產企業、研發基地150余家,從業人員上萬人,年產值過億元,產生了省級工藝美術大師20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4名。

2015年3月1日,總投資3200萬元的中國苴卻硯博物館完成建設,成為苴卻硯特色產業的地標,也成為攀枝花陽光康養旅遊產業的新景點。開館至今,共吸引近8萬人參觀。

今年,仁和區提出,在2022年底前打造出苴卻硯特色文化示範小鎮。小鎮的建設將以苴卻硯為魂,建設集苴卻硯文化傳承、保護、創作、觀光、休閒、旅遊、娛樂、文創為一體的綜合性項目,也是當地“產城互動、產城融合”的一大項目,形成以“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創意小鎮。

與曾經“上天入海”的“中華飛天硯”“中華蛟龍硯”兩大中華名硯一併陳列展出。

同年12月2日至10日,攀枝花苴卻硯在“2017義大利米蘭手工藝展”參展。

……

文化點睛

“特色小鎮”蓄勢待發

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市對苴卻石礦源進行了有計劃的合理開採,並扶持壯大了一批集加工、展出、銷售為一體的龍頭企業,抓緊開發多種苴卻石旅遊產品,延伸產業鏈。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苴卻硯生產企業、研發基地150余家,從業人員上萬人,年產值過億元,產生了省級工藝美術大師20名,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4名。

2015年3月1日,總投資3200萬元的中國苴卻硯博物館完成建設,成為苴卻硯特色產業的地標,也成為攀枝花陽光康養旅遊產業的新景點。開館至今,共吸引近8萬人參觀。

今年,仁和區提出,在2022年底前打造出苴卻硯特色文化示範小鎮。小鎮的建設將以苴卻硯為魂,建設集苴卻硯文化傳承、保護、創作、觀光、休閒、旅遊、娛樂、文創為一體的綜合性項目,也是當地“產城互動、產城融合”的一大項目,形成以“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創意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