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粒青稞、一根竹子和一個小加工廠

巴丁格來正在展示“五彩神箭”。本報記者 洪玉傑 攝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動農牧業由單一種養向種養加銷深度融合、由數量型向品質效益型、由種(養)得好向賣得更好轉變,走出一條生態保護、生產發展和生活富裕的共贏之路。”

“努力向生態生產生活良性迴圈轉變,這一轉變之于我省廣大農牧民群眾而言,就是發展的方向、行動的指南。”在省政協委員、三江源國家管理局副局長田俊量看,我省大部分地區是生態保護重點區域,

重點保護的地方都以畜牧業為主,對於傳統牧業縣而言,要致富、要脫貧,首要的戰略任務就是保護生態環境,切實以生態保護優先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讓群眾從生態保護的過程中更多的優惠。

走進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雪山民族用品加工廠,理事長巴丁格來和眾多有藏族傳統手工藝技能的工人正在準備即將到來的藏曆新年的產品。小小的作坊裡吸納的都是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愛好者、本地困難家庭待業青年、創業的愛心青年。

巴丁格來帶頭創辦的雪山民族用品加工廠已經有5個年頭了,雖然一直以加工青稞、藏族傳統手工弓箭為主,加之一些藏茶、藏式調料,桑料、藏香等,小小的加工廠每年都有上百萬元的收入。

“別看現在人家都叫我老闆,以前我是地道的農民,種青稞的好手呢哩。”黝黑的臉龐、通徹明亮的眼神,

剛見面的巴丁格來毫無違和感地跟記者攀上話來。

加工廠位於稱文鎮智松村,雖然離縣城不遠,但卻是稱多縣最貧困的5個村社之一,基本靠種植青稞為主要收入來源,全村耕地總面積為10公頃。

“窮怕了!”說起自己創辦加工炒麵廠的緣由,巴丁格來一語道破。平均海拔4200米,高寒缺氧的氣候,從小生於貧困家庭的巴丁格來從未停止過發展致富的念頭。從親戚朋友處借款,賣掉自己家的牲畜,

巴丁格來硬是花了近20萬元,引進全套的青稞炒麵加工設備,加之4口石磨設備,巴丁格來一心一意做“一粒青稞”的轉變文章,終於成為全縣的青稞加工“龍頭”企業。

這還不夠,看准傳統手工藝的發展前景,巴丁格來將目光轉向了“五彩神箭”的加工。以竹竿的三節、七節、九節為材料上綴五彩旗、明鏡、小綠松石、羽毛的民間射箭運動或各類節慶的“一根竹子”也在加工廠裡發生著轉變。

“從四川購置最好的竹子,鍛造上富有民族特色的箭頭,配上象徵著富裕、智慧的藏飾五彩絲線,還有所有的配飾。這樣的‘一根竹子’能賣到200元。”“一根竹子”再一次鼓了巴丁格來的腰包。

當然,一個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真算富。目前加工廠的員工有17名,一半以上都是低保戶或者家庭貧困的人。工資最低的每月1500元,最高的5000元。而且在加工廠幹夠10年的工人還將由加工廠繳納養老、醫療保險等費用。

新的一年裡,加工廠準備借鑒“企業+牧戶+合作社”的合作模式,走精深、綠色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引導農牧民群眾價值觀念由“單一”轉向“多元”、經濟利益關係由“緊密”轉向“鬆散”。打造集優質農牧產品生產加工、行銷服務於一體的經營模式。

新的一年裡,加工廠準備借鑒“企業+牧戶+合作社”的合作模式,走精深、綠色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引導農牧民群眾價值觀念由“單一”轉向“多元”、經濟利益關係由“緊密”轉向“鬆散”。打造集優質農牧產品生產加工、行銷服務於一體的經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