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玩《旅行青蛙》一個旅行者的自我修養!

最近一款叫做《旅行的青蛙》的益智養成遊戲在朋友圈刷屏。

官方介紹是這樣的:在這款遊戲中,只有庭院和房子兩個場景,玩家除了收割三葉草、為青蛙準備便當外,幾乎不需要花費任何時間和金錢,與青蛙唯一的交流也只來自它出門旅行寄回來的照片。

聽上去感覺很LOW,但如果你真正體驗一番,就能感受到這只旅行青蛙給你帶來的魅力了。從它身上你可以看到一個旅行者的自我修養。

這是一個平淡又美好的故事。

我用我們家院子裡長出來的三葉草給他換帳篷和食物,

擺在他桌上,或者幫他裝進包裡。我不知道自己和他是怎樣的關係,我只知道他一定要遠行。就像遊戲名字一樣,命中註定。

他旅行前一定會做很多功課。通常情況下,他一直在看書,很專注,一動不動幾個小時。我好奇他在看什麼,想什麼,為什麼能如此平靜而沉穩。他如一個智者,沉著冷靜。或許他也會對未知世界恐懼,這是人的本能。

噢,見鬼,我差點忘了他是只青蛙。所以他善於隱藏這些消極負面的東西,我猜他一定是為了不讓我擔心才這麼做的。一旦你將煩惱一遍又一遍的講給別人聽,別人一定會厭煩的,甚至會嘲笑你。所以我就很喜歡這只青蛙。

大部分時間他一直是在旅途中度過,

而我則會安靜的等候他的歸來。或許他是知道我是想念他的,所以他抽時間寄了許多照片,這讓我很安心。

他是很好的聆聽者,他會安靜聽這些朋友們講述他們的奇妙經歷,他經常沉默寡言,但卻招人喜歡,想必許多朋友都喜歡跟他說悄悄話話吧。

他是很好的引路人,雖然他也是第一次上路。他想著旅行的隊伍必定是要有一面旗幟走在最前方的,如果旗幟倒了,那剩下的路會走的很艱難。

大多情況下,旅途是孤獨的,也只能靠自己。與其想著尋求幫助,倒不如自給自足。因為沒有人會一直陪你走到最後。

他知道最牢固的朋友不是同享樂的人,而是那些可以一起吃苦的人。小蛙在家休息的時候一直在沉思中度過,我想他一定很想念這些和他共渡風雨的朋友,雖然辛苦,但回憶時卻帶微甜。

青蛙就算是再怎麼像一個智者,也會有令他迷惑的事情。通常下他都會在溫水裡思考人生,他不相信什麼溫水煮青蛙的謬論。思考,什麼時候都不晚。如果害怕,他倒是不介意帶著不怕被煮紅的小螃蟹一起思考人生大事。

也許旅途中最愜意的時光就是躺在水上的小木板裡發發呆,或許小蛙還可以等到小螃蟹,和他一起發呆。最好的時光莫過於能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呆在一塊,哪怕是不說話,發發呆也好。這一群有著共同的愛好,喜歡吃相同的食物,紮堆一起曬太陽的人湊到一起,就成了朋友。最溫馨的話莫過於:

朋友問你:你在幹嘛?

你說:發呆呀。

朋友說:我和你一起吧!

我為什麼羡慕這只可愛的小青蛙,就是因為他發的這麼多合集照片。在路上,和朋友們大吃大喝,和大飛蛾遨遊天空,聽小老鼠們演講...... 這只沉默寡言的小青蛙,怎會有如此大的魅力!青蛙看似孤獨,可他樂於融入這些大家庭。一個人的孤獨湊上一群人的孤獨,便促成了一場孤獨者的狂歡。

青蛙用他的旅途告訴我什麼叫做“一個旅行者的自我修養”。他專注,專注於對未知事物的探索,以抵消對未知的恐懼。他獨立,不會因為孤單一人而亂了方寸。他擅於聆聽,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聽朋友們講故事,聽他們的奇妙經歷,然後給予溫暖的回應。他像面旗幟,在困難面前,他走在前頭。他擅於融入,不論是融入自然還是融入朋友當中。他擅於分享,分享這些奇妙的照片給我。他懂得回歸,回到他溫馨的家,他還惦記這我這麼一個一直在等他的親人。

《旅行青蛙》的故事講完了。小蛙會繼續他的旅行,而我仍然會為他收拾行囊。他會看書,但不會告訴我看的什麼書。他會寫信寫很久,可我也不知道他寄給了誰。他會坐在桌子前吃飯,卻食不言寢不語。我們毫無交流,只是知道彼此的存在。我不清楚到底和他是什麼關係,也許在這遊戲中,我只不過是個旁觀者,而這只青蛙才是真正的玩家,他體驗著人生百態,享受著旅途中的安逸與孤單。但我知道,他最終還是會回來的。在日語裡面,青蛙的發音(カエル)與回家(かえる)的發音是一樣的,同時,青蛙在日本也有歸來的寓意。因此,《旅行青蛙》最想表達的一個資訊,就是回歸。

這是一個旅行者的自我修養。看似是青蛙的旅行,實際上是人生的旅行。有孤單,有陪伴,有歡笑,有悲傷。但這一切的經歷到了最後,也只不過會是“青蛙和螃蟹坐在溫暖的大盆裡,思考人生”時安逸慵懶的飯後閒談。

我多麼想成為自己養的那只青蛙,我也很想告訴他: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我可能再也不會回來了,那就是我去遠行了。你不必等我,也不必掛念,就像往常一樣過你的生活。麻煩你自己隔一下草,你還可以自己去商店裡買愛吃的東西,畢竟一直以來你也沒法告訴我你的口味。不過,謝謝你有自己的院子,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愛好,讓我不必為你擔心。也謝謝你每次走了很遠背回來的特產,辛苦了。你每次帶回來的照片,給我說說你的奇妙經歷吧,你遇到的人和事,你聽到的有趣奇妙的故事。

最後。酷酷的蛙蛙,願你永遠來去如風。

我酷酷的蛙蛙,他冷靜睿智,他乘風波浪,他自由灑脫。如果用一本書來詮釋他的旅行之路,那就看看《遲到的間隔年》這本書吧,或許當青蛙回家的時候正如書中的這句話所說:“一個人不可怕,怕的是迷失。孤單可以習慣,空虛不能習慣。可以兩手空空回家,但不能帶著空虛的靈魂。”

《遲到的間隔年》

作者:孫東純

中信出版社

“間隔年”是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的旅行,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在這次旅行後,學生們會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融入社會。

2006年12月1日,孫東純帶著一張僅存有21000元人民幣的國際銀行卡,離開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帶著一個不知道可以給自己帶來什麼的“間隔年”主題。殊不知從原來計畫的三個月走到十三個月,從原來計畫的目的國印度變成一次橫跨亞洲的旅途,從澳門經泰國、老撾、雲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新疆、到西藏、尼泊爾,一路上邊旅行,邊以義工的身份服務於非政府組織,説明當地需要幫助的人……在路上他遇到了自己的日本妻子,學會了如何更加關心別人,這趟旅行成為了他學習愛的旅程。

旅行,義工,雪山,6個國家,愛情,究竟哪一個字眼能促使你踏上漫漫的旅途呢?也許你能從這本書裡找到答案。

我想他一定很想念這些和他共渡風雨的朋友,雖然辛苦,但回憶時卻帶微甜。

青蛙就算是再怎麼像一個智者,也會有令他迷惑的事情。通常下他都會在溫水裡思考人生,他不相信什麼溫水煮青蛙的謬論。思考,什麼時候都不晚。如果害怕,他倒是不介意帶著不怕被煮紅的小螃蟹一起思考人生大事。

也許旅途中最愜意的時光就是躺在水上的小木板裡發發呆,或許小蛙還可以等到小螃蟹,和他一起發呆。最好的時光莫過於能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呆在一塊,哪怕是不說話,發發呆也好。這一群有著共同的愛好,喜歡吃相同的食物,紮堆一起曬太陽的人湊到一起,就成了朋友。最溫馨的話莫過於:

朋友問你:你在幹嘛?

你說:發呆呀。

朋友說:我和你一起吧!

我為什麼羡慕這只可愛的小青蛙,就是因為他發的這麼多合集照片。在路上,和朋友們大吃大喝,和大飛蛾遨遊天空,聽小老鼠們演講...... 這只沉默寡言的小青蛙,怎會有如此大的魅力!青蛙看似孤獨,可他樂於融入這些大家庭。一個人的孤獨湊上一群人的孤獨,便促成了一場孤獨者的狂歡。

青蛙用他的旅途告訴我什麼叫做“一個旅行者的自我修養”。他專注,專注於對未知事物的探索,以抵消對未知的恐懼。他獨立,不會因為孤單一人而亂了方寸。他擅於聆聽,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聽朋友們講故事,聽他們的奇妙經歷,然後給予溫暖的回應。他像面旗幟,在困難面前,他走在前頭。他擅於融入,不論是融入自然還是融入朋友當中。他擅於分享,分享這些奇妙的照片給我。他懂得回歸,回到他溫馨的家,他還惦記這我這麼一個一直在等他的親人。

《旅行青蛙》的故事講完了。小蛙會繼續他的旅行,而我仍然會為他收拾行囊。他會看書,但不會告訴我看的什麼書。他會寫信寫很久,可我也不知道他寄給了誰。他會坐在桌子前吃飯,卻食不言寢不語。我們毫無交流,只是知道彼此的存在。我不清楚到底和他是什麼關係,也許在這遊戲中,我只不過是個旁觀者,而這只青蛙才是真正的玩家,他體驗著人生百態,享受著旅途中的安逸與孤單。但我知道,他最終還是會回來的。在日語裡面,青蛙的發音(カエル)與回家(かえる)的發音是一樣的,同時,青蛙在日本也有歸來的寓意。因此,《旅行青蛙》最想表達的一個資訊,就是回歸。

這是一個旅行者的自我修養。看似是青蛙的旅行,實際上是人生的旅行。有孤單,有陪伴,有歡笑,有悲傷。但這一切的經歷到了最後,也只不過會是“青蛙和螃蟹坐在溫暖的大盆裡,思考人生”時安逸慵懶的飯後閒談。

我多麼想成為自己養的那只青蛙,我也很想告訴他: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我可能再也不會回來了,那就是我去遠行了。你不必等我,也不必掛念,就像往常一樣過你的生活。麻煩你自己隔一下草,你還可以自己去商店裡買愛吃的東西,畢竟一直以來你也沒法告訴我你的口味。不過,謝謝你有自己的院子,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愛好,讓我不必為你擔心。也謝謝你每次走了很遠背回來的特產,辛苦了。你每次帶回來的照片,給我說說你的奇妙經歷吧,你遇到的人和事,你聽到的有趣奇妙的故事。

最後。酷酷的蛙蛙,願你永遠來去如風。

我酷酷的蛙蛙,他冷靜睿智,他乘風波浪,他自由灑脫。如果用一本書來詮釋他的旅行之路,那就看看《遲到的間隔年》這本書吧,或許當青蛙回家的時候正如書中的這句話所說:“一個人不可怕,怕的是迷失。孤單可以習慣,空虛不能習慣。可以兩手空空回家,但不能帶著空虛的靈魂。”

《遲到的間隔年》

作者:孫東純

中信出版社

“間隔年”是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的旅行,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在這次旅行後,學生們會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融入社會。

2006年12月1日,孫東純帶著一張僅存有21000元人民幣的國際銀行卡,離開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帶著一個不知道可以給自己帶來什麼的“間隔年”主題。殊不知從原來計畫的三個月走到十三個月,從原來計畫的目的國印度變成一次橫跨亞洲的旅途,從澳門經泰國、老撾、雲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新疆、到西藏、尼泊爾,一路上邊旅行,邊以義工的身份服務於非政府組織,説明當地需要幫助的人……在路上他遇到了自己的日本妻子,學會了如何更加關心別人,這趟旅行成為了他學習愛的旅程。

旅行,義工,雪山,6個國家,愛情,究竟哪一個字眼能促使你踏上漫漫的旅途呢?也許你能從這本書裡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