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是怎麼被「沒有安全感」的人吸引的|論先約會後談戀愛的重要性

「你知道我發了47條短信麼?!」

想像一下在你每開始一段戀情之前,肯定預期對方是:誠實,靠譜,自信,懂得關心人等一系列安全型伴侶所具備的特點。如果你跟大多數人一樣,應該不會刻意去找一個沒什麼安全感的物件。

可事實是,很多人最後發現自己的另一半卻是:黏人,情緒化,愛猜忌,好吃醋等一系列低安全感的伴侶。這怎麼回事兒?而且如果低安全感給人的印象這麼負面,他們又是怎麼找到另一半的?

低安全感自帶的光環

低安全感的人在關係建立的初期,往往在短時間內就表現出對對方的高度關注,而你往往將這種狀態解讀為對自己的強烈喜歡。

所以一開始的時候,低安全感的人能夠事無巨細地滿足對方的一切需求,讚賞你所有的特質,甚至包括那些你自己都嫌棄的缺點。這讓你感覺到從未有過的「被寵著」「被照顧著」「被崇拜著」,也許你還不確定Ta是不是對的人,但給你造成的錯覺是,你就是Ta要找的那個人。

此外,低安全感的人不介意早早就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各種困擾,對過去所經歷傷痛的感悟,把Ta最脆弱的地方掀開給你看。

由於你們剛在關係建立初期,所以你的第一感覺是「好心疼Ta」「想起了自己以前的事情,好像瞬間有了某種共鳴」。但其實這只是人際交往的規律而已,你想想你自己是怎麼跟你的死黨從只是同學的關係發展到現在如此親密?想必是分享了一個內心深處的秘密之後,關係就更近更深了吧。談戀愛更是如此,但對於低安全感的人來說,這是一種本能,
也許與你無關。

Get了很多社交技能

低安全感的人往往是自知的,為了不給人留下沒有安全感的印象,所以他們對於自己的行為更敏感,平時會注意自己的外在表現,甚至會關注很多約會技巧等方面的軟知識,所以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可能還蠻不錯的。他們的自我敏感,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的程度,研究表明,都是要比高安全感的人水準更強的。也就是說,相較于高安全感的人,

反而低安全感的人更容易有較大約會成功率。這是國外的研究,如果放到中國文化的情境下,這個「好印象」可能是又被進一步放大了的。因為咱們的約會模式多是相親性質的,本著「不以結婚為前提的戀愛都是耍流氓」這樣的所謂負責任的態度,我們的約會就是一錘子的買賣,就是成或者吹,很快就得確定關係的,不然就是在玩弄別人的感情。所以給人留下好印象的低安全感的人就更容易火速開始一段感情。

「那麼問題來了」

過了荷爾蒙上腦的熱戀期之後,你發現「哎,當時那個成熟穩重細心體貼盲目崇拜我的那個人去哪了?眼前這個不是挑剔就是質疑我的人是誰?」當你表達出這樣的困惑或者抱怨時,惡性循環就開始了。低安全感的人容易自我否定,而且總是找各種證據來自我否定。你的各種行為都有可能成為導火索,比如無休止地被懷疑忠誠度和忍受嫉妒吃醋的行為,這些除了能毀掉感情,實在找不到別的功能了。

你有安全感嗎?沒有安全感有什麼表現?(外顯型低安全感)

沒有安全感的人試圖讓你也沒有安全感。比如:「為了確定你是忠誠的,所以Ta故意搞了些曖昧看看你是否吃醋」

沒有安全感的人把自己曾經取得的大大小小的成就掛嘴邊。比如:「我高中是尖子班的(儘管已經是八百年前的事情)」

沒有安全感的人頻繁用暗示性的語言表達一些成就感。比如:「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吧啦吧啦(短時間內第n次提及,但重點不在後邊的內容,而是我曾經有在美國留學是重要資訊)」

沒有安全感的人總是抱怨事情不夠好。比如:「老闆不公平」「同事能力差」「伴侶不夠愛」「都是社會的錯」

My advice?

對於一般人

我的建議特別簡單,理論基礎也特別簡單。用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就是「遵循逐漸暴露的法則」,用大白話就是「日久見人心」。我們在和陌生人的交往初期,其實都很難呈現真正的自己。或無意或有意地將自己的形象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而這個形象的維持是有時間期限的,你也許希望是一萬年,但事實上很短很短。諷刺的是卻沒有短到在你確定關係之前就看得清楚,往往都已經是男女朋友了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康奈爾大學的研究員Sassler發現了開始性關係的時間和戀愛結果是成反比的,越早發生性關係,關係over得就越快。尤其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影響下,性和承諾往往是關係非常緊密的。而且確定關係之後會出現連體嬰模式,到哪都成雙成對,失去了獨立性,這是存在很大的隱患的。所以,在沒有一段時間相處,彼此瞭解足夠的情況下,不要慌張得開始一段感情。這就不難聯想到美國文化裡Date和Relationship的區別,還有Like和Love的區別,我覺得值得借鑒一下。

對於沒有安全感的人

沒有安全感的朋友看到這可能覺得我在公開場合說你們壞話,冤枉啊。很多來找我溝通失戀的問題的朋友,多是沒有安全感的類型,你們的受傷程度之深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將自己的安全感狀態調整到自己可控,並且不干擾他人的狀態,是你開始一段戀情的前提,也是你的戀情不要總是無疾而終的必要條件。因為這首先是對你負責任,同時也是對他人負責任。

如果你現在已經在一段戀情當中怎麼辦呢?請看下期文章「你曾經或正在讓吃醋/嫉妒毀掉你的戀情麼? | 認知療法幫你克服幻想性嫉妒」,裡面提到了一些用來應對不安全感的方法,敬請期待。

As always,沒有任何人的文字是萬能的,請永遠只把它當成參考。

Just writing this for you to feel a little bit more sense of control in life and that's all.

Reference:

Brookes, J. (2015). The effect of overt and covert narcissism on self-esteem and self-

efficacy beyond self-estee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5, 172-175.

Sassler, S., Addo, F. R., & Lichter, D. T. (2012). The tempo of sexual activity and later relationship

qualit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4(4), 708-725.

尊重原創 轉載請後臺聯繫

銀河系心理諮詢向最走心解讀公號

低安全感的人容易自我否定,而且總是找各種證據來自我否定。你的各種行為都有可能成為導火索,比如無休止地被懷疑忠誠度和忍受嫉妒吃醋的行為,這些除了能毀掉感情,實在找不到別的功能了。

你有安全感嗎?沒有安全感有什麼表現?(外顯型低安全感)

沒有安全感的人試圖讓你也沒有安全感。比如:「為了確定你是忠誠的,所以Ta故意搞了些曖昧看看你是否吃醋」

沒有安全感的人把自己曾經取得的大大小小的成就掛嘴邊。比如:「我高中是尖子班的(儘管已經是八百年前的事情)」

沒有安全感的人頻繁用暗示性的語言表達一些成就感。比如:「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吧啦吧啦(短時間內第n次提及,但重點不在後邊的內容,而是我曾經有在美國留學是重要資訊)」

沒有安全感的人總是抱怨事情不夠好。比如:「老闆不公平」「同事能力差」「伴侶不夠愛」「都是社會的錯」

My advice?

對於一般人

我的建議特別簡單,理論基礎也特別簡單。用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就是「遵循逐漸暴露的法則」,用大白話就是「日久見人心」。我們在和陌生人的交往初期,其實都很難呈現真正的自己。或無意或有意地將自己的形象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而這個形象的維持是有時間期限的,你也許希望是一萬年,但事實上很短很短。諷刺的是卻沒有短到在你確定關係之前就看得清楚,往往都已經是男女朋友了才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康奈爾大學的研究員Sassler發現了開始性關係的時間和戀愛結果是成反比的,越早發生性關係,關係over得就越快。尤其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影響下,性和承諾往往是關係非常緊密的。而且確定關係之後會出現連體嬰模式,到哪都成雙成對,失去了獨立性,這是存在很大的隱患的。所以,在沒有一段時間相處,彼此瞭解足夠的情況下,不要慌張得開始一段感情。這就不難聯想到美國文化裡Date和Relationship的區別,還有Like和Love的區別,我覺得值得借鑒一下。

對於沒有安全感的人

沒有安全感的朋友看到這可能覺得我在公開場合說你們壞話,冤枉啊。很多來找我溝通失戀的問題的朋友,多是沒有安全感的類型,你們的受傷程度之深是顯而易見的。所以將自己的安全感狀態調整到自己可控,並且不干擾他人的狀態,是你開始一段戀情的前提,也是你的戀情不要總是無疾而終的必要條件。因為這首先是對你負責任,同時也是對他人負責任。

如果你現在已經在一段戀情當中怎麼辦呢?請看下期文章「你曾經或正在讓吃醋/嫉妒毀掉你的戀情麼? | 認知療法幫你克服幻想性嫉妒」,裡面提到了一些用來應對不安全感的方法,敬請期待。

As always,沒有任何人的文字是萬能的,請永遠只把它當成參考。

Just writing this for you to feel a little bit more sense of control in life and that's all.

Reference:

Brookes, J. (2015). The effect of overt and covert narcissism on self-esteem and self-

efficacy beyond self-esteem.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5, 172-175.

Sassler, S., Addo, F. R., & Lichter, D. T. (2012). The tempo of sexual activity and later relationship

qualit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74(4), 708-725.

尊重原創 轉載請後臺聯繫

銀河系心理諮詢向最走心解讀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