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重慶10歲少年一氣之下跳下20樓,青少年教育刻不容緩!

昨日,重慶大足一10歲男孩因父親不准看電視,從20樓家中跳下死亡。

據瞭解,當晚因父親不許男孩看電視,呂某不服教育一氣之下從家裡臥室視窗跳下。視頻畫面顯示,呂某砸落在街邊一輛白色轎車的車頭上,被彈起後落地。目前,善後事宜正在處理中。

現場照片

發生這種事情實在令人揪心,更加警示了我們,青少年教育刻不容緩。

對此不少網友認為失敗的家庭教育是釀成事件的罪魁禍首。

也有人認為現在的小孩不好管,更加確定了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

對青少年的教育,我們應該從這些方面入手

交友

禁止後果:親子關係失衡,把孩子推向親情之外

我們可以怎麼做

①認真、微笑著傾聽他與小夥伴之間交往、互動的故事,肯定那些我們不喜歡的小夥伴們身上的閃光之處,這樣,孩子會感受到來自父母最大的支持。

②傾聽他們選擇自己朋友的理由,並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和他們一起解決問題。是的,支援孩子的朋友,就是在支援我們的孩子!

表達不同意見

禁止後果:啟動逆反,或讓孩子自我意識喪失

我們可以怎麼做

①在面對一件事情時,以尊重的態度多問孩子:“你是怎麼看的?”這樣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個體的態度,會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尊重的——媽媽認為我長大了。這個被當成成人看待的感覺,會讓孩子感受到肩上更多的責任感,懂得要為自己的一言一行負責。

②先聽孩子把話說完,允許他“申訴”或者“狡辯”。在家裡提供一個暢所欲言的環境,可以幫助孩子完成獨立思考,促進他溝通表達能力的提升。

要允許孩子表達他對爸爸媽媽的不滿,因為只有家長有度量承認自己的不足,以後你指出孩子的不足時,他才會欣然接受。

自由閱讀

禁止後果:不僅對閱讀失去興趣,腦子也變得空無一物

我們可以怎麼做

①錢鍾書老先生對孩子讀書有這樣的原則:“無害即可。”他認為,過分強調讀書的好處,是一種功利性的做法,反而會喪失閱讀的愉悅感,導致閱讀既不廣博又不深入。家長不妨鼓勵孩子自由選擇,並可以就感想與父母來自由討論。

②如果孩子選擇的書內容過於單一,家長也不要強行糾偏,給孩子扣上“這樣讀下去,你的知識面會狹窄”這樣的大帽子,而是可以在不經意間建議:“媽媽小時候讀過一本書,可有意思了……”可以從書中最有意思的一個故事開始,引導孩子閱讀。把孩子的興趣激發出來,讀書就不是令人痛苦的任務,而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心靈歷險與成長。

發展個人志趣

禁止後果:失去探索新事物的勇氣,變成生活“無趣”之人

我們可以怎麼做

①可以介紹生活中的玩家與孩子見面,聽玩家分享成長經驗。也許,在發現一個遊戲玩家是優秀的金融人才,一個收藏地圖的玩家現在是環境保護主義者之後,孩子會樹立更遠大的目標。

②有機會的話,與孩子一起玩兒吧,與孩子有了共同的興趣愛好,你和孩子之間共同的話題就會更多,孩子也會覺得 “媽媽和我一點代溝都沒有”。

探索世界

禁止後果:不知如何待人接物,不知如何判別他人意圖

我們可以怎麼做

①千萬不要把外面那個世界說得危機四伏!要鼓勵孩子走出去,接觸真實的社會。放手讓孩子去體驗向陌生人求助、問路、自己作旅行預算,到了外地自己學習購票並乘坐當地的公交地鐵,讓他擁有到外語角去和外國人接觸、去攝影沙龍向叔叔伯伯求教攝影技巧、去有機集貿市場討價還價的經歷。讓孩子逐步認可自己的能力。

②當然,如果孩子還沒有滿12歲,家長可以遠遠地跟隨他,確保他的安全。就算其中有一些小挫折,比如,問路有些人愛答不理,家長也可以讓孩子總結自己的感受,學會判斷向哪些人求助不容易被拒絕。

上面說了對孩子的幾件事“要微笑,不要禁止”。那麼,我們作為家長就不能對孩子說“不”嗎?當然不是!從理智上想想,一旦我們的家庭教育不再有底線或者原則,父母永遠像僕人一樣只敢對孩子言聽計從,而孩子尚無靠譜的判斷能力,這是一件多可怕的事。如果孩子沒有被拒絕的經歷,他的人生是非常脆弱的。如果12歲以前,他都沒有被拒絕過,當他以後成年了,這個社會直截了當地對他說“不”,他就會感覺被整個世界拋棄,情緒失控翻車。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在拒絕孩子的時候,你要態度溫和果斷,表達簡短又清晰,不要附加什麼模棱兩可的條件。不要說“如果你答應不去遊樂園,我就給你什麼什麼補償”,而是這樣冷靜表述:“我們達成過協定,一旦你的閱讀作業沒有完成,就不能去遊樂園。現在,執行吧!”說完就走開。你會發現,這樣做過幾次後,孩子不但接受了別人可以對他說“不”,也開始敢於平靜、沉著地對別人不合理的要求說“不”。而這一說“不”的過程,就是孩子逐漸意識到權利與義務的邊界,逐漸體會到自我價值的過程。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加強教育避免這類事情發生,將來還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去做。

家長不妨鼓勵孩子自由選擇,並可以就感想與父母來自由討論。

②如果孩子選擇的書內容過於單一,家長也不要強行糾偏,給孩子扣上“這樣讀下去,你的知識面會狹窄”這樣的大帽子,而是可以在不經意間建議:“媽媽小時候讀過一本書,可有意思了……”可以從書中最有意思的一個故事開始,引導孩子閱讀。把孩子的興趣激發出來,讀書就不是令人痛苦的任務,而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心靈歷險與成長。

發展個人志趣

禁止後果:失去探索新事物的勇氣,變成生活“無趣”之人

我們可以怎麼做

①可以介紹生活中的玩家與孩子見面,聽玩家分享成長經驗。也許,在發現一個遊戲玩家是優秀的金融人才,一個收藏地圖的玩家現在是環境保護主義者之後,孩子會樹立更遠大的目標。

②有機會的話,與孩子一起玩兒吧,與孩子有了共同的興趣愛好,你和孩子之間共同的話題就會更多,孩子也會覺得 “媽媽和我一點代溝都沒有”。

探索世界

禁止後果:不知如何待人接物,不知如何判別他人意圖

我們可以怎麼做

①千萬不要把外面那個世界說得危機四伏!要鼓勵孩子走出去,接觸真實的社會。放手讓孩子去體驗向陌生人求助、問路、自己作旅行預算,到了外地自己學習購票並乘坐當地的公交地鐵,讓他擁有到外語角去和外國人接觸、去攝影沙龍向叔叔伯伯求教攝影技巧、去有機集貿市場討價還價的經歷。讓孩子逐步認可自己的能力。

②當然,如果孩子還沒有滿12歲,家長可以遠遠地跟隨他,確保他的安全。就算其中有一些小挫折,比如,問路有些人愛答不理,家長也可以讓孩子總結自己的感受,學會判斷向哪些人求助不容易被拒絕。

上面說了對孩子的幾件事“要微笑,不要禁止”。那麼,我們作為家長就不能對孩子說“不”嗎?當然不是!從理智上想想,一旦我們的家庭教育不再有底線或者原則,父母永遠像僕人一樣只敢對孩子言聽計從,而孩子尚無靠譜的判斷能力,這是一件多可怕的事。如果孩子沒有被拒絕的經歷,他的人生是非常脆弱的。如果12歲以前,他都沒有被拒絕過,當他以後成年了,這個社會直截了當地對他說“不”,他就會感覺被整個世界拋棄,情緒失控翻車。

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在拒絕孩子的時候,你要態度溫和果斷,表達簡短又清晰,不要附加什麼模棱兩可的條件。不要說“如果你答應不去遊樂園,我就給你什麼什麼補償”,而是這樣冷靜表述:“我們達成過協定,一旦你的閱讀作業沒有完成,就不能去遊樂園。現在,執行吧!”說完就走開。你會發現,這樣做過幾次後,孩子不但接受了別人可以對他說“不”,也開始敢於平靜、沉著地對別人不合理的要求說“不”。而這一說“不”的過程,就是孩子逐漸意識到權利與義務的邊界,逐漸體會到自我價值的過程。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加強教育避免這類事情發生,將來還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