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沒想到,這位《新聞聯播》女神竟有這麼個“秘密職務”!

最近,在中紀委網站

《紀律“看”得見》欄目錄製的

《黨員違紀了,會受到哪些處分?》

節目中,

環環看到了一個熟悉的面孔——

《新聞聯播》主持人海霞。↓↓

視頻中,

海霞身著正裝、胸帶共產黨員徽標,

講述黨紀中對黨員的5種紀律處分:

警告、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

留黨察看、開除黨籍。

紀律就是紅線,切莫心存僥倖。

黨員就要時刻繃緊紀律這根弦,

不要等到受處分了才追悔莫及。

一身正氣,知性優雅。

自2010年12月起,

海霞擔任中紀委特邀監察員

已經7年多了。

除此之外,

她還有許多政治身份:

2008年,當選全國政協委員;

2011年,當選河南省青聯副主席;

2014年,被聘為河南省直屬機關

青年聯合會名譽主席。

不過,她最本職的工作,

還是新聞主播。

回想起2007年12月6日,

海霞搭檔資深主播羅京

初次亮相《新聞聯播》時,

大家對這個新面孔還無法適應,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

她已經成了“老面孔”。

有一次海霞參加節目,

台下有位觀眾提問:

“主播的工作是不是很輕鬆啊?

每天只工作30分鐘,

只需要露出上半身……”

這當然是個戲謔的問題,

但也暴露了

普通人對主播工作的不瞭解。

海霞聽完哭笑不得,

回答道:

“大家看節目是半個小時,

但是實際上有更多的時間

是大家看不到的,

需要做播出前的準備工作。”

所謂臺上一分鐘,

台下十年功。

從踏進這個行當,

她繃著的那根弦,

就沒有松的時候。

海霞是1993年進入央視的,

當時身邊的人都不敢相信,

名不見經傳的她,

竟然能考進中央電視臺。

海霞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

(現中國傳媒大學)播音系。

剛進學校時,

她是班裡底子最差的,

“有的同學分數能上北大;

有的出身播音世家,

錄過廣播劇、拍過電視劇;

有的顏值高,

入學時就被老師稱讚‘國色天香’;

有的聲音條件天生好,

根本都不用練……”

只有她,好似一隻醜小鴨。

但海霞有別人比不上的勤奮。

學播音的人都知道,

晨練是必不可少的。

但有的同學到了後期,

能接活了,

這項基本功就荒廢了下來。

大學4年,

海霞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練聲,

寒暑皆如此。

下了課如果教室或錄音室能用,

她一定在裡頭練習,

念一遍,錄一遍,聽一遍,

有瑕疵,就再來;

晚上就在圖書館看書、寫作業,

大學生活被安排得滿滿當當。

最終,她以4年總成績全班第一

被央視錄取。

進入央視半年後,

海霞正好遇上新聞改版,

經過競聘,

她這個剛進台、

基本沒什麼直播經驗的新手

被選中擔任全新的

直播新聞節目《晚間新聞》的

第一任主播。

1994年4月1日22:00整,

《晚間新聞》全新改版上線,

海霞順利完成了直播。

她說“感覺完成了一件大事”。

年僅22歲的海霞

就這樣成為了央視晚間

黃金時段新聞節目的

主要一員。

在那之後,

海霞又主持了《現在播報》,

這檔節目當年

在央視新聞節目裡

創下了幾個第一:

第一次固定用一個主持人;

第一次專門為主持人做片頭;

第一次允許主持人

在節目裡報自己的名字。

這些現在看起來很平常的事,

在當年都是不小的創新。

這檔節目很快成為晚間收視熱點,

收視率上升為全國第一,

海霞也因此被選為

千禧年春晚主持人之一。

2006年,

《新聞聯播》主播突然“變臉”,

年輕一代的康輝和李梓萌

搭檔上線,

引起全民大討論。

《新聞聯播》這種

國家級別的新聞節目,

換主持自然會

牽動觀眾的神經,

觀眾看慣了“老面孔”,

“新面孔”要上線

多多少少會有些阻隔,

所以康李組合只是曇花一現。

就在一年後,

2007年12月6日,

央視又大膽出手,

“新面孔”海霞搭檔羅京

出現在當晚的《新聞聯播》中。

當時大部分觀眾都覺得海霞

音色好、形象好、經驗豐富,

堪當此任,

但也有不少質疑的聲音,

“主持的什麼呀,

完全沒放開,

還是回《晚間新聞》吧!”

認為海霞也會曇花一現。

當時《新聞聯播》的負責人也說,

海霞能否繼續主持,

要看觀眾的反應和台裡的意見。

但海霞頂住了壓力,

打破了“新面孔”

曇花一現的魔咒,

不僅如此,

當年,她還獲得了

播音員、主持人的最高獎項

“金話筒獎”。

普通人或許覺得

主播工作光鮮亮麗,

對所謂的“壓力”二字不以為然。

只有新聞播音員自己知道,

做好一天的直播不算什麼,

但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

做好每一天、每一次的節目

——完美地完成每一次,

就沒那麼容易了。

而海霞對自己的要求是:

一次都不許出錯!

每天同一時間準時

出現在節目中,

這是與觀眾之間

一種神聖的約定,

為了維護這種神聖,

工作中就不能有絲毫差錯。

所以說,

選擇了播音員這個行當,

就選擇了與壓力同行,

也選擇了與正常生活說再見。

做《現在播報》時,

海霞整整兩年幾乎沒有休息,

只有一年的“十一”停了兩期節目,

休息了兩天。

節假日不休,

對他們而言,

就是常態。

她的生活也趨近程式化,

許多正常人擁有的娛樂生活,

基本與她隔離。

她每天的流程是:

錄節目,

下了節目看重播,

看完趕緊回去休息,

不能熬夜,

因為要保證

工作中精力充沛。

然後,

第二天一早到單位,

開會、看當天節目的選題、

備選稿件,

吃完午飯就開工。

她說,

這個崗位沒別的,

需要的就是堅持、

韌勁和堅守。

一天一天循環往復,

如同苦行僧。

入行20多年,

海霞很少能回家過年,

家人都根據她的工作時間

來安排春節活動。

因為工作,

她錯過了哥哥的婚禮,

母親生病也沒能服侍床前……

像所有新聞人一樣,

她是一台必須

24小時待命的永動機。

有人問過她,

你為什麼每次播音出鏡的時候

都那麼精神?

就沒個頭疼腦熱

生病的時候?

沒個心情不好的時候?

大概戲曲藝術大師

常香玉的一句話,

能回答這個問題:戲比天大。

對於演員來說,

縱使有天大的事兒,

鑼鼓點兒一響,

必須以戲為先。

海霞說,

這不僅是梨園行的規矩,

也是播音員主持人

這行的規矩,

這是對職業的尊重,

是對觀眾的尊重,

是職業精神,

也是敬業精神。

從踏入這一行開始,

這句話始終是海霞的自警名言。

作為《新聞聯播》的主播,

所代表的就不是一個人了,

這個節目,

代表著國家形象。

“國家形象”四個字

對普通人來說或許很虛、很大,

但對海霞來說,

就是落實到每一個語氣、

每一個表情、

每一個重音,

“《新聞聯播》是我們代表國家

對每一個新聞事件具象的表達。

這是這個崗位賦予我的職責,

做好每一分鐘、每一秒鐘

是理所應當的,

是必須的,

沒有任何條件可講”。

她說“感覺完成了一件大事”。

年僅22歲的海霞

就這樣成為了央視晚間

黃金時段新聞節目的

主要一員。

在那之後,

海霞又主持了《現在播報》,

這檔節目當年

在央視新聞節目裡

創下了幾個第一:

第一次固定用一個主持人;

第一次專門為主持人做片頭;

第一次允許主持人

在節目裡報自己的名字。

這些現在看起來很平常的事,

在當年都是不小的創新。

這檔節目很快成為晚間收視熱點,

收視率上升為全國第一,

海霞也因此被選為

千禧年春晚主持人之一。

2006年,

《新聞聯播》主播突然“變臉”,

年輕一代的康輝和李梓萌

搭檔上線,

引起全民大討論。

《新聞聯播》這種

國家級別的新聞節目,

換主持自然會

牽動觀眾的神經,

觀眾看慣了“老面孔”,

“新面孔”要上線

多多少少會有些阻隔,

所以康李組合只是曇花一現。

就在一年後,

2007年12月6日,

央視又大膽出手,

“新面孔”海霞搭檔羅京

出現在當晚的《新聞聯播》中。

當時大部分觀眾都覺得海霞

音色好、形象好、經驗豐富,

堪當此任,

但也有不少質疑的聲音,

“主持的什麼呀,

完全沒放開,

還是回《晚間新聞》吧!”

認為海霞也會曇花一現。

當時《新聞聯播》的負責人也說,

海霞能否繼續主持,

要看觀眾的反應和台裡的意見。

但海霞頂住了壓力,

打破了“新面孔”

曇花一現的魔咒,

不僅如此,

當年,她還獲得了

播音員、主持人的最高獎項

“金話筒獎”。

普通人或許覺得

主播工作光鮮亮麗,

對所謂的“壓力”二字不以為然。

只有新聞播音員自己知道,

做好一天的直播不算什麼,

但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

做好每一天、每一次的節目

——完美地完成每一次,

就沒那麼容易了。

而海霞對自己的要求是:

一次都不許出錯!

每天同一時間準時

出現在節目中,

這是與觀眾之間

一種神聖的約定,

為了維護這種神聖,

工作中就不能有絲毫差錯。

所以說,

選擇了播音員這個行當,

就選擇了與壓力同行,

也選擇了與正常生活說再見。

做《現在播報》時,

海霞整整兩年幾乎沒有休息,

只有一年的“十一”停了兩期節目,

休息了兩天。

節假日不休,

對他們而言,

就是常態。

她的生活也趨近程式化,

許多正常人擁有的娛樂生活,

基本與她隔離。

她每天的流程是:

錄節目,

下了節目看重播,

看完趕緊回去休息,

不能熬夜,

因為要保證

工作中精力充沛。

然後,

第二天一早到單位,

開會、看當天節目的選題、

備選稿件,

吃完午飯就開工。

她說,

這個崗位沒別的,

需要的就是堅持、

韌勁和堅守。

一天一天循環往復,

如同苦行僧。

入行20多年,

海霞很少能回家過年,

家人都根據她的工作時間

來安排春節活動。

因為工作,

她錯過了哥哥的婚禮,

母親生病也沒能服侍床前……

像所有新聞人一樣,

她是一台必須

24小時待命的永動機。

有人問過她,

你為什麼每次播音出鏡的時候

都那麼精神?

就沒個頭疼腦熱

生病的時候?

沒個心情不好的時候?

大概戲曲藝術大師

常香玉的一句話,

能回答這個問題:戲比天大。

對於演員來說,

縱使有天大的事兒,

鑼鼓點兒一響,

必須以戲為先。

海霞說,

這不僅是梨園行的規矩,

也是播音員主持人

這行的規矩,

這是對職業的尊重,

是對觀眾的尊重,

是職業精神,

也是敬業精神。

從踏入這一行開始,

這句話始終是海霞的自警名言。

作為《新聞聯播》的主播,

所代表的就不是一個人了,

這個節目,

代表著國家形象。

“國家形象”四個字

對普通人來說或許很虛、很大,

但對海霞來說,

就是落實到每一個語氣、

每一個表情、

每一個重音,

“《新聞聯播》是我們代表國家

對每一個新聞事件具象的表達。

這是這個崗位賦予我的職責,

做好每一分鐘、每一秒鐘

是理所應當的,

是必須的,

沒有任何條件可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