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真覺得被推崇至今的歐美國家“快樂教育”能給孩子快樂嗎

大多數文明程度高,經濟發達的國家,其中學教育系統一般分為兩類學校,

一類是政府撥款補貼,義務教育的公立學校,一類是師資力量雄厚,但財力門檻極高的私立學校。公立學校免學費;私立學校一年學費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一年的收入,普通人家很難負擔得起。

我國私立學校還在發展初期,教育優勢之于公立學校尚不明顯,但歐美發達國家的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在教學品質上簡直天壤之別,與公立學校自由散漫相比,

私立精英學校管理嚴格、學業壓力巨大,在許多地方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殘酷。

當然,學校差距這麼大,最後學生的人生命運和前途也不一樣。

英國的伊頓公學等5所私立學校學生考上牛津、劍橋兩所大學的人數,相當於1800所公立學校考入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總數。

英國社會80%的要職由私立學校的畢業生擔任,1/3的國會眾議院議員、半數的高級醫生、2/3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

來自僅僅容納英國7%人口的私立學校。

而公立學校則是為了窮人和移民孩子準備的教育機構。

在這裡不要求孩子掌握多少知識,不要求學生有多麼嚴謹,而是提倡快樂學習。公立學校的孩子的確能有一個開心、幸福的童年,教師只要把學生哄得快快樂樂、輕輕鬆松畢業,就算是完成任務。

但當學生走向社會的時候,不懂得高等數學,也不懂愛因斯坦,更不懂哲學,

他們大多只能從事底層工作,端個盤子,幹點體力活。

所以,傳說中的歐美國家快樂教育的本質,其實就是處於領導階層的精英保持整個社會階層穩定的手段。

在美國,你想讀名校,要麼家庭有深厚的背景,要麼就去上私立中學。而這些精英的孩子,壓力也不比中國壓力小,該校流傳著一個數字——4。即“4小時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獲得滿分為4分的成績,每天只睡4個小時,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

中西方教育的不同,表面上是方法的不同,其實質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

很多中產階級會選擇移民,把孩子帶去歐美國家接受傳說中的快樂教育,讓孩子有個輕鬆自在的童年,也讓自己不必再為國內學區房擠破頭。但當他們漸漸認清快樂教育的本質,無一不為被快樂教育耽誤了的孩子而追悔莫及。

快樂教育的本質是用鼓勵和興趣掩蓋其教育內容的匱乏。

仔細觀察你就能發現,大多數品質不高的公立學校對孩子的弱勢科目和缺點永遠都在回避,美其名曰揚長避短,其實只是不願意花費資源和時間幫助孩子改正和提高。

學習憑興趣出發,但除了少數天賦超群的天才型兒童天生對學習感興趣,大多數孩子更傾向于不需要思考的玩樂,沒幾個會對學習感興趣,如果真的任由他們各自憑興趣規劃自己的時間,那麼若干年後,毫無競爭力的你的孩子就是社會最底層的服務者,幹著最不需要動腦子的活計。

表揚和鼓勵是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不假,但一味的表揚和鼓勵就是對孩子弱勢的回避,都說溺愛孩子對孩子不好,那為何歐美公立學校的溺愛式教育卻廣受推崇?

國外發達國家,但凡家長有點本事,全都把孩子送到了私立學校,國外的私立學校,學習壓力絲毫不比中國小,孩子所有的時間都用於提升自己,課程設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業量很大,要求嚴,課外活動也不比公立學校少,要對學生進行各項個人能力訓練和培養。

不分國內國外,只要是對孩子有點期望的家長,都不會推崇“快樂教育”。

毫無競爭力的你的孩子就是社會最底層的服務者,幹著最不需要動腦子的活計。

表揚和鼓勵是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不假,但一味的表揚和鼓勵就是對孩子弱勢的回避,都說溺愛孩子對孩子不好,那為何歐美公立學校的溺愛式教育卻廣受推崇?

國外發達國家,但凡家長有點本事,全都把孩子送到了私立學校,國外的私立學校,學習壓力絲毫不比中國小,孩子所有的時間都用於提升自己,課程設置要求和配套很高,作業量很大,要求嚴,課外活動也不比公立學校少,要對學生進行各項個人能力訓練和培養。

不分國內國外,只要是對孩子有點期望的家長,都不會推崇“快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