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專訪90後導演曾憲益:拍紀錄片,就像過了很多種人生

系列紀錄片《絲路:沙與海的交響》入圍了2017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推優活動的複評環節。此外還在第54屆亞洲-太平洋廣播聯盟大會、第23屆中國紀錄片盛典等多個節展中獲獎,

可謂實至名歸。

《絲路:沙與海的交響》分別以廣東、新疆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代表,闡述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下各自的實施舉措與成績。

就是這麼一部視野宏大、講述老百姓生活風貌和國家意識層面的紀錄片,主創之一的曾憲益導演竟然還是個90後的大男孩。

專訪第5期《90後導演曾憲益:拍紀錄片你能過很多種人生》

曾憲益導演任職于廣東廣播電視臺,從事紀錄片創作有四年了。在採訪的過程中他最頻繁說的詞彙是“深挖”。

這或許是跟他之前做名人訪談節目出身有關。雖然從做訪談節目跳到了製作紀錄片,但是在做片子時候,對人物背後故事的深度挖掘,

一直是曾憲益創作把握的主線。

曾憲益導演在“金紅棉影展”展映交流現場

要想打動人,就要講好人的故事!

“其實像‘一帶一路’這種國家宏觀層面的選題,作為記錄者的我們,很多時候,第一時間是把它當作一個政治任務給接下來的。但是接下來之後我們肯定要思考很多問題,包括怎麼去把這個故事給講好,

最後我們決定還是以人物這個最核心的部分切入, 以人為本。”

攝製團隊在新疆拍攝

當談及如何講好人的故事,曾憲益不禁回憶起拍攝《絲路:沙與海的交響》時,那段作為邊疆遊子的歲月。

“我們前期採取的是長線駐紮的戰略,

我們總導演和各分集導演在拍攝前共兩次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在新疆和廣東調研,跟海關、政府宣傳部門和相關的單位都聯繫溝通過,而且也嘗試過直接去找採訪物件。”

《絲路:沙與海的交響》劇照

就在調研和挖掘故事的過程中,曾憲益結識了新疆塔城巴克圖口岸博物館館長阿地裡。

阿地裡知識淵博,人脈廣泛,從他的口述中,又發現了更多線索,從而引出來很多當地老百姓的故事。

“我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比方說在塔城有一個老師,他是專門繪畫俄羅斯畫派的油畫大師。他經常去俄羅斯交流,通過他的繪畫作品,我們也能看出這座城市的文化故事和底蘊,在這‘一帶一路’的過程中究竟發生了怎樣的變遷。”

不僅如此,為了找更多的人物故事,曾憲益還發動了身邊一切的可以發動的資源。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一個叫“阿爾孜古麗” 的高中校友。

新疆女孩阿爾孜古麗

阿爾孜古麗是在廣州讀的高中,在天津讀完大學後又回到廣東來創業。她是我們援疆政策下受助的一個學子,很感激廣東給了她一個開拓眼界的機會,所以她對廣東產生了濃郁的情感。”阿爾孜古麗在完成了大學學業後,回到廣東中山古鎮創業,產品遠銷中東、歐洲甚至美國地區。

“這個人物剛好就把新疆和廣東,這個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前沿給結合起來了,然後還延伸到海外,把整條線給串起來。”

拍紀錄片,就像過很多種人生。

在邊疆,為了拍攝一些鏡頭,試過風餐露宿,吃過沙子也暴曬過太陽,條件艱苦,曾憲益卻樂此不疲。年輕的他渴望冒險,渴望去更多的地方,認識更多的人,體驗不一樣的人生。

“作為一名記錄者,可能你一輩子閱人無數,見識各種人物經歷,仿佛你可以過很多種人生。就像演員,他自己也許並不能成為醫生、律師、音樂家,但是他能夠去演。同理,我們做紀錄片也可以透過拍攝不同人物故事去看待他們這個特定領域的人所發生的事情,而且是全動態、全真實的記錄。真實影像的力量是很重要的,這或許就是紀錄片最吸引我的地方。”

曾憲益導演在邊疆

除了自己喜歡看喜歡拍,曾憲益還會鼓勵身邊的年輕朋友也加入紀錄片的創作隊伍中來。在他看來,紀錄片不一定是非要有豐富人生閱歷的人才拍得好,年輕的大學生,也許對這個社會的看法是單純的,就像一張白紙一樣,如果用那種純淨的視角去記錄的話,也別有一方風味。

而且他還建議大學生導演,不要給自己貼標籤,而要多元地去嘗試,探索更多的領域,才能發現自己真實的潛能。

做自由創作的紀錄片,就是在書寫自己的人生。

曾憲益是個文藝青年,從小就喜歡思考,對藝術和心靈哲學都特別關注,日常裡除了會認真完成台裡的工作任務外,還會發揮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所在,不斷突破自己,在新媒體短視頻的創作上發揮餘力

“短視頻必須的分秒都吸引人,比做長紀錄片更有講究。”

在曾憲益的短視頻創作中,採訪物件多見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和公益人物。

“我自己今後有機會最想拍兩大類片子,第一大類關於環境保護,第二大類就是心靈哲學。後者屬於靈性科學層面,這種精神追求我覺得也很值得拍。”

不僅如此,為了找更多的人物故事,曾憲益還發動了身邊一切的可以發動的資源。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一個叫“阿爾孜古麗” 的高中校友。

新疆女孩阿爾孜古麗

阿爾孜古麗是在廣州讀的高中,在天津讀完大學後又回到廣東來創業。她是我們援疆政策下受助的一個學子,很感激廣東給了她一個開拓眼界的機會,所以她對廣東產生了濃郁的情感。”阿爾孜古麗在完成了大學學業後,回到廣東中山古鎮創業,產品遠銷中東、歐洲甚至美國地區。

“這個人物剛好就把新疆和廣東,這個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前沿給結合起來了,然後還延伸到海外,把整條線給串起來。”

拍紀錄片,就像過很多種人生。

在邊疆,為了拍攝一些鏡頭,試過風餐露宿,吃過沙子也暴曬過太陽,條件艱苦,曾憲益卻樂此不疲。年輕的他渴望冒險,渴望去更多的地方,認識更多的人,體驗不一樣的人生。

“作為一名記錄者,可能你一輩子閱人無數,見識各種人物經歷,仿佛你可以過很多種人生。就像演員,他自己也許並不能成為醫生、律師、音樂家,但是他能夠去演。同理,我們做紀錄片也可以透過拍攝不同人物故事去看待他們這個特定領域的人所發生的事情,而且是全動態、全真實的記錄。真實影像的力量是很重要的,這或許就是紀錄片最吸引我的地方。”

曾憲益導演在邊疆

除了自己喜歡看喜歡拍,曾憲益還會鼓勵身邊的年輕朋友也加入紀錄片的創作隊伍中來。在他看來,紀錄片不一定是非要有豐富人生閱歷的人才拍得好,年輕的大學生,也許對這個社會的看法是單純的,就像一張白紙一樣,如果用那種純淨的視角去記錄的話,也別有一方風味。

而且他還建議大學生導演,不要給自己貼標籤,而要多元地去嘗試,探索更多的領域,才能發現自己真實的潛能。

做自由創作的紀錄片,就是在書寫自己的人生。

曾憲益是個文藝青年,從小就喜歡思考,對藝術和心靈哲學都特別關注,日常裡除了會認真完成台裡的工作任務外,還會發揮自己的特長和興趣所在,不斷突破自己,在新媒體短視頻的創作上發揮餘力

“短視頻必須的分秒都吸引人,比做長紀錄片更有講究。”

在曾憲益的短視頻創作中,採訪物件多見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和公益人物。

“我自己今後有機會最想拍兩大類片子,第一大類關於環境保護,第二大類就是心靈哲學。後者屬於靈性科學層面,這種精神追求我覺得也很值得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