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發現|解讀卷帙浩大的道光《濟南府志》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秋,濟南府知府王贈芳設立志局,

令各州縣提供府志採訪冊,同時邀請濟南府鄒平縣的成瓘、成琅兩兄弟續修《濟南府志》。成瓘(1763~1842年),字肅中,號篛園,清濟南府鄒平縣人,嘉慶六年(1801年)舉人。他不僅精通于經史、文字訓詁之學,而且潛心於地方誌書的撰述。道光十三年(1833年),成瓘及其弟成琅應邀,至省城濟南編修《濟南府志》,並于道光十五年纂成是志初稿後,辭歸故里。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新任知府王鎮重設志局,組織人員對初稿進行修訂、補校,
此後局址、人員多次變遷,幾經周折,又歷時四年,終於使該志得以出版。

收錄濟南泉水最多的方志

《濟南府志》卷帙浩大,全書凡72卷,分為32個門類,共計180余萬字。它是濟南古代方志中收錄濟南名泉最多的一部。據統計,該志共收錄名泉151處。

對這些泉池,《濟南府志》是這樣記述的:“按:《齊乘》言,濟南泉以百計,茲就曆城言之,載《名泉碑》者七十一,明僉使晏璧增以十三,舊《縣誌》又增五十七,而華泉以下續附者九。總一百五十一泉。”這“續附者九”為:華泉、大比泉、雙忠泉、濋泉、雪泉、不匱泉、白石泉、壽康泉和七十三泉。

《濟南府志》對舊志書所載的名泉分別注出了其“現狀”,為我們今日研究濟南名泉的變遷情況提供了真實的記錄。

《濟南府志》對新收錄的名泉更為重視,除記述其地點、特點之外,間或加以辯證,以述編纂者的“己見”,其中間有可取之處。例如“華泉”:華泉在華不注山下。《曆城舊志》雲:齊頃公取水於此。《三齊記》雲:曆山政有無底井,與此泉通。今泉源淤塞不流。按:《齊乘》譏金人七十二泉,碑失華泉不取。或雲名泉碑有花泉,在張馬泊,花與華古今字耳,未知是否,俟考。

訴說四千年歷史

康熙乾隆曾多次駕臨

道光《濟南府志》,講述了濟南上起堯舜禹,下迄1840年四千年的歷史。全書卷首為“聖制”.其它72卷,上至星野,下至風土,分為山水、古跡、秩官、宦跡、選舉人物、列女等32個門類,記載了濟南府轄域的變遷,山水,人文古跡、風土人情變遷、官吏變遷等內容,是一本不折不扣的濟南歷史全書。

打開卷首,為“聖制”,共分為三個部分,禦制恭紀、宸翰恭紀、綸音恭紀,主要記載清朝皇帝關於濟南府的詩文、詔令。把“聖制”放在卷首,已示清代皇帝的威嚴和對濟南的恩德。

據記載,清代康熙帝六次南巡,其中於康熙二十三年、二十八年、四十二年三次駕臨濟南。康熙二十三年,康熙第一次來到濟南,他早聞趵突泉的大名,還沒進濟南城,首先去遊覽趵突泉,還留下“激湍”二字。康熙還作《趵突泉》詩一首,稱讚趵突泉,“似從銀漢落,噴作瀑泉飛。”

康熙與濟南有著這麼多的淵源,喜愛出遊的乾隆帝曾經八次到過濟南府,並且每次都駐蹕在靈岩寺,在靈岩寺留下詩文禦碑、欽書匾額近百通。乾隆十三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遊覽了趵突泉、珍珠泉、千佛山、大明湖、匯波樓、鵲華橋等濟南著名景色。

濟南取自濟水之名

清代曾轄一州十五縣

濟南之名由來是什麼?重新整理的道光《濟南府志》給出了答案。《濟南府志》舊志載:“濟,即王屋山沇水之東流,今之清河也。”《山東通志》雲:“濟水合汶水,北折而東入於海。郡治在濟水之南。”由此,濟南得名來源於濟水之南之義。

濟南之地,要起于唐堯時期。《禹貢》明確記載青、兗二州的地域,周朝屬齊國,漢朝時齊國地分置濟南國,可見幾千年前“濟南”就存在了。

幾千年來,濟南經歷了諸多變革,漢朝時,漢文帝置濟南國,漢景帝時改為濟南郡,東漢初時,又改為濟南國,到順帝時,再次改為濟南郡。南宋、北魏時,濟南郡始治曆城縣。隋文帝時改為齊州,隋煬帝時為齊郡。到了唐高祖時期,改郡為州。到了宋徽宗時期,升齊州為濟南府。明洪武初,濟南府領州四、縣二十六,隸山東布政史司,到了清朝仍然如此。

雍正時期,以禹城、平原、臨邑、陵四縣屬濟南府。

自此至道光時期,濟南府領一州十五縣。一州即德州,十五縣為曆城縣、章丘縣、鄒平縣、淄川縣、長山縣、新城縣、齊河縣、齊東縣、濟陽縣、禹城縣、臨邑縣、長清縣、陵縣、德平縣及平原縣。

《濟南府志》舊志載濟南疆域時言:“濟南三十屬,曆城本附郭。邑東為章丘、鄒平、長山、新城,東南為淄川,西為齊河,西北為禹城、臨邑、陵縣、德州、德平、平原,北為濟陽……”文稱濟南距京城960裡,山水俱佳,人民健康,物產富足,臨海倚山,可謂山東諸郡之首。

如今,德州市獨立為市,禹城縣、平原縣、陵縣、德平縣隸屬德州市。鄒平縣與長山縣,統稱鄒平縣,隸屬濱州市。淄川縣取消,改為淄川區,位於淄博市。1958年,齊東縣劃歸鄒平縣和博興縣,名稱不復存在。

康熙還作《趵突泉》詩一首,稱讚趵突泉,“似從銀漢落,噴作瀑泉飛。”

康熙與濟南有著這麼多的淵源,喜愛出遊的乾隆帝曾經八次到過濟南府,並且每次都駐蹕在靈岩寺,在靈岩寺留下詩文禦碑、欽書匾額近百通。乾隆十三年,乾隆帝第一次南巡,遊覽了趵突泉、珍珠泉、千佛山、大明湖、匯波樓、鵲華橋等濟南著名景色。

濟南取自濟水之名

清代曾轄一州十五縣

濟南之名由來是什麼?重新整理的道光《濟南府志》給出了答案。《濟南府志》舊志載:“濟,即王屋山沇水之東流,今之清河也。”《山東通志》雲:“濟水合汶水,北折而東入於海。郡治在濟水之南。”由此,濟南得名來源於濟水之南之義。

濟南之地,要起于唐堯時期。《禹貢》明確記載青、兗二州的地域,周朝屬齊國,漢朝時齊國地分置濟南國,可見幾千年前“濟南”就存在了。

幾千年來,濟南經歷了諸多變革,漢朝時,漢文帝置濟南國,漢景帝時改為濟南郡,東漢初時,又改為濟南國,到順帝時,再次改為濟南郡。南宋、北魏時,濟南郡始治曆城縣。隋文帝時改為齊州,隋煬帝時為齊郡。到了唐高祖時期,改郡為州。到了宋徽宗時期,升齊州為濟南府。明洪武初,濟南府領州四、縣二十六,隸山東布政史司,到了清朝仍然如此。

雍正時期,以禹城、平原、臨邑、陵四縣屬濟南府。

自此至道光時期,濟南府領一州十五縣。一州即德州,十五縣為曆城縣、章丘縣、鄒平縣、淄川縣、長山縣、新城縣、齊河縣、齊東縣、濟陽縣、禹城縣、臨邑縣、長清縣、陵縣、德平縣及平原縣。

《濟南府志》舊志載濟南疆域時言:“濟南三十屬,曆城本附郭。邑東為章丘、鄒平、長山、新城,東南為淄川,西為齊河,西北為禹城、臨邑、陵縣、德州、德平、平原,北為濟陽……”文稱濟南距京城960裡,山水俱佳,人民健康,物產富足,臨海倚山,可謂山東諸郡之首。

如今,德州市獨立為市,禹城縣、平原縣、陵縣、德平縣隸屬德州市。鄒平縣與長山縣,統稱鄒平縣,隸屬濱州市。淄川縣取消,改為淄川區,位於淄博市。1958年,齊東縣劃歸鄒平縣和博興縣,名稱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