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偶然還是天意:三星堆是怎樣發現的

從1929年露出冰山一角,到1986年發現祭祀坑,再到各種精美文物出土,三星堆遺址的考古斷斷續續進行了80多年。在這片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們找出了距今約3000至5000年的古蜀國文明。

1929年春天,四川省廣漢縣中興鄉真武村,農民燕道誠帶著他的兒子燕青保,在自家院落附近的一條倒灌溝渠工作,因流水不足,父子倆放下農家的水車工具,用鋤頭挖坑,以便蓄水。

幾鋤頭挖下去,突然,一聲脆響,鋤頭挖到石板上。父子倆詫異,撬開寬厚的石板,

滿坑玉器在春陽下熠熠閃光。父子驚疑,慌忙蓋住石板,取走水車工具,好像一切都沒有發生……

黑夜降臨,燕氏父子悄悄來到白天挖坑處,撬開石板,取出坑裡的玉石器,用籮篼擔回家,埋在豬圈石板下、屋簷地基下。

這燕道誠也算是見過一些世面、頭腦靈活的人,儘管神不知鬼不覺,興奮中夾著憂懼,他對家人說:“今天這事,誰也不能傳出去,否則要砍頭。”家人戰戰兢兢,謹守諾言。

風平浪靜過了一年,燕道誠把器物分送給了一些親友,又試著取出幾個玉器,到成都有名的老古玩市場“送仙橋”亮相。一些行家斷言,這玉器從沒見過,來頭不小。一問來源,是廣漢出土的。一時間,“廣漢玉”因其形制獨特、紋飾符號聞所未聞而驚動業界。

廣漢城西二十裡田地上,隆起一彎半月形的長數百米、寬十多米、高六七米、長滿灌木雜草的土梁子,形似彎月,當地人稱“月亮灣”,

附近有3個高高隆起的土堆,在川西平原田野上,頗為壯觀。這“三星伴月堆”,成為廣漢清末著名的“漢州八景”之一。

燕道誠發現的“玉石坑”,就在這三個高聳的土堆附近。傳說當然是有的,說的是玉皇大帝撒下3顆星星,落在這處風水寶地。燕氏父子挖出的土坑,想來四壁是石頭壘砌,玉器是不會和泥土混裹的。後來清點,出土有包括石璧、玉璋、玉琮、玉圭、玉圈、玉釧、玉珠、玉斧、石矛等400餘件玉石器。

廣漢發現遠古玉石器的消息不脛而走。1931年春,在廣漢縣傳教的英國傳教士董宜篤,聽說燕道誠發現一坑玉石器的消息後,立即找到當地駐軍幫忙宣傳保護和調查,並將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給創辦並首任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今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兼文化人類學教授的美國人葛維漢,放在華西大學博物館保管至今。(注:50年代初,經考古人員勸說和地方官員動員,

燕道誠將當年珍藏在家餘下的玉石器捐了出來。)

1933年,葛維漢與中國學者林名均一起,在當地政府支持下,主持了廣漢三星堆遺址的首次發掘,成果得到當時旅居日本的郭沫若的高度評價。葛維漢考古報告發表僅僅一年,抗日戰爭爆發了,包括葛維漢在內的一批華西大學的外籍教授紛紛回國,進一步發掘月亮灣“廣漢遺址”的機會與他們擦肩而過。

1986年春天,四川省文物考古所、四川大學歷史系和廣漢縣政府聯合開展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三星堆遺址考古發掘工作。這次發掘,共清理出房屋遺跡20多處,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石器等文物。然而,三星堆最重要的“寶藏”還在和考古隊“捉迷藏”。

打開三星堆大門的,是磚廠工人手裡的鋤頭。1986年7月18日,磚廠民工楊運洪、劉光才在三星堆土埂的南面取土,結果一次性挖出了十多件玉器。

當時駐紮在磚廠整理出土器物標本的四川省考古隊領隊陳德安、副領隊陳顯丹聞訊隨即趕赴現場。

7月25日下午開始,坑內的器物陸續開始面世,動物骨渣、陶器銅戈、玉石殘塊……文物的密集程度讓考古隊員們異常興奮。7月29日,已是深夜,陳顯丹和幾個助手仍在挑燈夜戰。連續出土的文物讓他們停不下手來,毫無睡意。

陳顯丹的手忽然碰到了土層中的一個硬物,他馬上警覺起來。當時的考古日誌記載,30日淩晨2時30分,“一點黃色的物體從黑色灰渣暗淡的顏色中跳出,再用竹簽和毛刷清理下去,一條金色的魚紋清晰顯露了出來……”這時,陳顯丹才發現,這不是一個腰帶,而是一個黃金杖。

黃金杖長143釐米,直徑2.3釐米,重463克,用純金皮包卷而成,出土時已壓扁變形。這件器物在入土前遭受過人為的毀壞,但上面長達46釐米的手刻圖案仍然清晰。

“在古蜀世系表中所記的蠶叢、柏灌、魚鳧(音fú讀服)、杜宇、開明等蜀王中,哪一位蜀王與此有關呢?”陳顯丹說,“刻在金杖上的頭像和魚、鳥圖案,非常像是象形文字,從左至右連起來,不就是魚鳧王嗎?金杖的主人應是魚鳧王 。”

磚廠民工在三星堆土埂旁的偶然發現,將埋藏三千年的地下寶庫突然打開。這批出土文物有青銅人頭像13件,青銅人面像、跪坐人像、銅戈、銅瑗等青銅器178件,以及玉器129件、石器70件、陶器39件、海貝124枚、金器5件。擺放在一起,蔚為壯觀。

這個考古坑被定性為祭祀坑。很快,這個祭祀坑的名稱前面又被加上了“一號”二字——又一個祭祀坑被發現了。

8月14日,一號祭祀坑的回填剛剛完畢,辛苦了近一個月的考古隊正準備收拾行裝返回駐地,工地上又傳出了驚人的消息:在祭祀坑東南二十多米處,磚廠工人取土時又挖出了銅頭像。

經發掘清理,二號祭祀坑的器物比一號祭祀坑還要多。在這個長5.3米,寬2.3米的土坑中,鋪滿了60多根象牙,象牙下層是滿滿一坑青銅器,還有玉石器等。二號祭祀坑總共出土金、銅、玉、石、骨器1400餘件,海貝約4600枚,數量之多,令人驚歎。

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二號祭祀坑中出土器物那些神秘怪誕的造型。

人們最先看到的是一件體量巨大的青銅器物,它與眾多的其他器物雜亂地壘壓在長方形坑裡。考古者將它命名為“青銅縱目面具”。三星堆共出土了20多個青銅面具,即便是相對合乎比例的面具,造型也非常誇張。

從三星堆出土的黃金面罩不能不讓人浮想聯翩。第一個金面罩出土於一號祭祀坑,是一片褶皺的金皮。此前在中國的考古史上從來沒有出土過類似黃金器物,考古隊員小心翼翼地將其挖出來時,一時不明所以。待到二號祭祀坑發掘,4件戴有黃金面罩的青銅像出土,這才明白第一個金面罩究竟是何物。

費解之處隨之而來。金面罩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倒是在古埃及的墓葬中常見。可是,古埃及的金面罩是給死去的法老用的,古蜀人給青銅人像戴上金面罩,又是什麼目的?

這一大批器物,製作工藝精湛,造型神秘怪誕,填補了中國青銅藝術和文化史上的一些重要空白。

兩坑發現後,所有出土文物都被當地政府妥善保護起來,直到1997年10月,三星堆博物館開館,出土文物經修復後展出亮相,供世人觀賞。

考古專家確認,三星堆遺址的發現,把古蜀歷史前推了2000年,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與黃河文明同屬中華文明母體,為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學說的確立提供了重要佐證。其舉世公認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及其神秘性和唯一性的特點,完全可以與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臘文明相媲美。三星堆古遺址也成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相對于國人熟知的中原文化,三星堆文化明顯具有異質特徵。金杖、金面人像,令人想到古埃及文明;過去視為神怪天書的《山海經》中的很多記載,也因三星堆實物有了隱隱約約的聯繫;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出發地已確證在三星堆。中華文明五千年,三星堆文化即可令人信服地上推至五千年。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中國歷史典籍缺乏關於三星堆的明確記載,這是為何?

神秘的歷史、神奇的器物、神聖的信仰,三星堆留給世人的謎團太多了。三星堆文明的起源和消亡,三星堆與中原和長江中下游文化的關係,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和性質、宗教信仰等“三星堆之謎”,專家學者各說不一。而這一切,還有待于對三星堆的研究來解決。

這次發掘,共清理出房屋遺跡20多處,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石器等文物。然而,三星堆最重要的“寶藏”還在和考古隊“捉迷藏”。

打開三星堆大門的,是磚廠工人手裡的鋤頭。1986年7月18日,磚廠民工楊運洪、劉光才在三星堆土埂的南面取土,結果一次性挖出了十多件玉器。

當時駐紮在磚廠整理出土器物標本的四川省考古隊領隊陳德安、副領隊陳顯丹聞訊隨即趕赴現場。

7月25日下午開始,坑內的器物陸續開始面世,動物骨渣、陶器銅戈、玉石殘塊……文物的密集程度讓考古隊員們異常興奮。7月29日,已是深夜,陳顯丹和幾個助手仍在挑燈夜戰。連續出土的文物讓他們停不下手來,毫無睡意。

陳顯丹的手忽然碰到了土層中的一個硬物,他馬上警覺起來。當時的考古日誌記載,30日淩晨2時30分,“一點黃色的物體從黑色灰渣暗淡的顏色中跳出,再用竹簽和毛刷清理下去,一條金色的魚紋清晰顯露了出來……”這時,陳顯丹才發現,這不是一個腰帶,而是一個黃金杖。

黃金杖長143釐米,直徑2.3釐米,重463克,用純金皮包卷而成,出土時已壓扁變形。這件器物在入土前遭受過人為的毀壞,但上面長達46釐米的手刻圖案仍然清晰。

“在古蜀世系表中所記的蠶叢、柏灌、魚鳧(音fú讀服)、杜宇、開明等蜀王中,哪一位蜀王與此有關呢?”陳顯丹說,“刻在金杖上的頭像和魚、鳥圖案,非常像是象形文字,從左至右連起來,不就是魚鳧王嗎?金杖的主人應是魚鳧王 。”

磚廠民工在三星堆土埂旁的偶然發現,將埋藏三千年的地下寶庫突然打開。這批出土文物有青銅人頭像13件,青銅人面像、跪坐人像、銅戈、銅瑗等青銅器178件,以及玉器129件、石器70件、陶器39件、海貝124枚、金器5件。擺放在一起,蔚為壯觀。

這個考古坑被定性為祭祀坑。很快,這個祭祀坑的名稱前面又被加上了“一號”二字——又一個祭祀坑被發現了。

8月14日,一號祭祀坑的回填剛剛完畢,辛苦了近一個月的考古隊正準備收拾行裝返回駐地,工地上又傳出了驚人的消息:在祭祀坑東南二十多米處,磚廠工人取土時又挖出了銅頭像。

經發掘清理,二號祭祀坑的器物比一號祭祀坑還要多。在這個長5.3米,寬2.3米的土坑中,鋪滿了60多根象牙,象牙下層是滿滿一坑青銅器,還有玉石器等。二號祭祀坑總共出土金、銅、玉、石、骨器1400餘件,海貝約4600枚,數量之多,令人驚歎。

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二號祭祀坑中出土器物那些神秘怪誕的造型。

人們最先看到的是一件體量巨大的青銅器物,它與眾多的其他器物雜亂地壘壓在長方形坑裡。考古者將它命名為“青銅縱目面具”。三星堆共出土了20多個青銅面具,即便是相對合乎比例的面具,造型也非常誇張。

從三星堆出土的黃金面罩不能不讓人浮想聯翩。第一個金面罩出土於一號祭祀坑,是一片褶皺的金皮。此前在中國的考古史上從來沒有出土過類似黃金器物,考古隊員小心翼翼地將其挖出來時,一時不明所以。待到二號祭祀坑發掘,4件戴有黃金面罩的青銅像出土,這才明白第一個金面罩究竟是何物。

費解之處隨之而來。金面罩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倒是在古埃及的墓葬中常見。可是,古埃及的金面罩是給死去的法老用的,古蜀人給青銅人像戴上金面罩,又是什麼目的?

這一大批器物,製作工藝精湛,造型神秘怪誕,填補了中國青銅藝術和文化史上的一些重要空白。

兩坑發現後,所有出土文物都被當地政府妥善保護起來,直到1997年10月,三星堆博物館開館,出土文物經修復後展出亮相,供世人觀賞。

考古專家確認,三星堆遺址的發現,把古蜀歷史前推了2000年,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與黃河文明同屬中華文明母體,為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學說的確立提供了重要佐證。其舉世公認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及其神秘性和唯一性的特點,完全可以與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臘文明相媲美。三星堆古遺址也成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相對于國人熟知的中原文化,三星堆文化明顯具有異質特徵。金杖、金面人像,令人想到古埃及文明;過去視為神怪天書的《山海經》中的很多記載,也因三星堆實物有了隱隱約約的聯繫;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出發地已確證在三星堆。中華文明五千年,三星堆文化即可令人信服地上推至五千年。

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中國歷史典籍缺乏關於三星堆的明確記載,這是為何?

神秘的歷史、神奇的器物、神聖的信仰,三星堆留給世人的謎團太多了。三星堆文明的起源和消亡,三星堆與中原和長江中下游文化的關係,三星堆祭祀坑的年代和性質、宗教信仰等“三星堆之謎”,專家學者各說不一。而這一切,還有待于對三星堆的研究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