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摩拜說有了共用單車,小汽車和黑摩的使用次數都少了一半

有了共用單車後,你坐“黑車”的次數是不是少了?

4月12日,摩拜單車牽頭發起成立了全球首個城市出行開放研究院,同時發佈了《共用單車與城市發展白皮書》。

受共用單車影響最大的出行方式是什麼?共用單車除了給市民們帶來便利,

其亂停亂放問題給政府帶來了不少困擾之外,它從城市治理,還有木有什麼影響?這個白皮書可能可以讓你參考參考。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共用單車,起碼是摩拜,已經進入了多少個城市。詳細看下圖:

摩拜覆蓋情況

共用單車出現後,小汽車使用量減半

如果讓大家直觀去感受,共用單車出現之後,用共用單車的人明顯多了,那麼相應的,哪種出行方式的使用量變少了呢?如果公交+地鐵,和小汽車兩類出行方式相比,哪個出行方式受到了影響最大,你可能會覺得是公交+地鐵。

不過根據摩拜給出的資料,居然是小汽車哦。

共用單車出現前後出行方式占比情況

更誇張的是,

如果不從占比上看,而是在一種出行方式的使用量上,共用單車出現後,受訪者使用小汽車的出行次數減少了55%。

要注意的是,這裡的小汽車,指的不僅是私家車,還包括網約車和計程車。如果考慮到,自從春節後,滴滴等網約車軟體的司機供給因為政策原因驟降,用戶打車難度增大,加上補貼逐漸取消,使用者使用打車軟體的意願進一步降低。

此外,從摩拜在這個問題上採取的調查方式看,

資料基於摩拜使用者為代表的問卷調查,短途通勤的用戶可能更傾向于從打車軟體轉向摩拜,使用者個人感知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當然也可能有一個外因,就是共用單車剛好遇上了網約車的這個小寒冬,顯得共用單車的出現,重重打擊了小汽車。

共用單車出現後,黑摩的使用量也減半

從前,由於存在最後一公里這個空白點,很多時候會由閒散的運營車來滿足,

通常,政府稱它們為“黑車”,因為這些車輛大部分是無組織管理,有的不遵守交通規則,一旦出現危險不知道找誰負責。在政府眼裡就成立一個社會不穩定因素。

在北京這就是遊走在大街小巷的“蹦蹦”,在廣州則往往是三輪車。作為一個廣州人,我從小到大就目睹了他們如何在政府的一次次的收繳和治理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畢竟有需求存在。

可是你有沒有發現,

有了共用單車之後,你用這些黑車的次數,是不是變少了呢?

摩拜的白皮書顯示,共用單車投放後,用戶使用黑摩的的出行次數減少了53%。摩拜還以北京某個地鐵站為例,說明了共用單車出現後,周邊黑摩的司機的“慘狀”。原來200多輛黑摩的,現在只剩下50-60輛,司機收入原來有每天200元,現在70%的司機都轉行了。

不過,氪星讀者們要注意,這個資料,同樣是基於摩拜對自身用戶的問卷調查得出的資料,因此不能代表所有人群。

還記得36氪曾經撰文討論過共用單車亂停亂放的治理問題,這讓不少共用單車企業被各地政府約談,但其實,大部分的政府都是支持這個共用單車的,畢竟接駁交通和出行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也困擾了政府很多年。但是,據說滴滴們當初也說,自己能解決黑的士的事情,到了後來,依然還是被政策規範到了更計程車類似的境地,大概是因為滴滴們觸動了既有利益吧。

祝ofo和摩拜們好運,能夠繼續造福大家。

不過,氪星讀者們要注意,這個資料,同樣是基於摩拜對自身用戶的問卷調查得出的資料,因此不能代表所有人群。

還記得36氪曾經撰文討論過共用單車亂停亂放的治理問題,這讓不少共用單車企業被各地政府約談,但其實,大部分的政府都是支持這個共用單車的,畢竟接駁交通和出行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也困擾了政府很多年。但是,據說滴滴們當初也說,自己能解決黑的士的事情,到了後來,依然還是被政策規範到了更計程車類似的境地,大概是因為滴滴們觸動了既有利益吧。

祝ofo和摩拜們好運,能夠繼續造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