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向冬宮開炮”這艘俄國軍艦在中國很知名 二戰中它經歷多少磨難

目前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開年大戲《換了人間》,再現了許多重要歷史畫面。劇中在毛主席訪問蘇聯的片段中,有毛主席及隨行人員參觀列寧格勒及“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情景,

把“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的開炮軍艦實景展現在人們面前。

(1910年時的阿芙樂爾號)

在俄羅斯,“阿芙樂爾號”巡洋艦與中國的“中山艦”一樣,都是因為與重大歷史事件有關聯而聞名於世。而中國很多人是通過老電影《列寧在十月》知道“阿芙樂爾號”名字的。

史料介紹,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原屬俄羅斯帝國波羅的海艦隊的一艘裝甲巡洋艦。這艘傳奇的巡洋艦經歷了三次革命和四場戰爭,特別是參加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阿芙樂爾號”停泊在彼得格勒(現聖彼德堡)的涅瓦河畔。11月6日,艦上官兵接受革命軍事委員會指示,攻佔領尼古拉耶夫橋。7日晚9時45分,奉命開炮,發出進攻冬宮的信號。從此“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成為蘇聯十月革命的象徵。

1900年,“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在俄羅斯“新海軍上將”船廠下水時,俄國還處在沙皇統治之下。

嶄新的“阿芙樂爾號”排水量6731噸,修長的艦體被漆成黑色,只有3根巨大的煙囪是鮮亮的黃色,顏色鮮明的對比使“阿芙樂爾”號顯得格外醒目。軍艦設計航速20節,裝備152毫米炮14門,75毫米炮24門,37毫米炮8門,魚雷發射管2具,艦員578名。“阿芙樂爾”意為“黎明”或“曙光”,在古羅馬神話中是指司晨的女神,

艦上的水兵也因它新軍艦的雄壯漂亮而驕傲自豪。

然而,5年之後,沙俄水兵們引以為榮的“阿芙樂爾”號卻敗走麥城,經歷了它最狼狽的時刻。

日俄戰爭期間的1905年5月,“阿芙樂爾”號跟隨羅熱斯特文斯基海軍中將率領的俄羅斯聯合分艦隊,進入對馬群島和日本九州之間的對馬海峽,遭到在此埋伏多時的日本艦隊突然襲擊。

雙方艦隊於5月7日下午2時許開始交火,

海面波濤洶湧,炮火硝煙彌漫。12艘分別塗成黑色和灰藍色的巨大戰列艦兇惡地把持著主戰場,互相撕殺、衝撞,反倒把巡洋艦擠到了偏南一隅。“阿芙樂爾號”紮住戰機,利用艦上大小40門火炮,向日本戰艦開火。雖然俄海軍艦隊在數量上處於下風,但“阿芙樂爾”號還能頑強支撐,左躲右閃降低日本艦炮彈的命中率。

入夜,遭到重創的俄國艦隊狼狽撤退,“阿芙樂爾”號夥同其他兩艘軍艦,

在日軍魚雷艇的追擊下總算突出了重圍,最後逃到菲律賓馬尼拉港。不料,他們卻被菲律賓軍隊解除了武裝,扣留了一年,直到第二年才被允許返回俄羅斯。

大敗之後的“阿芙樂爾”號開始了長達10餘年的蟄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阿芙樂爾號在芬蘭灣執行巡邏任務。1916年因作戰受傷到船廠維修。

1917年二月革命時,“阿芙樂爾號”艦上水兵發動起義,決心參加推翻沙皇統治的鬥爭。成為波羅的海艦隊中第一艘升起革命旗幟的戰艦。

1917年11月6日,夜幕剛剛降臨,“阿芙樂爾號”政委A·B·別雷舍夫接到了彼得格勒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配合赤衛隊發動起義,奪取政權。

11月7日上午10時,“阿芙樂爾號”上的電臺播發列寧起草的《告俄國公民書》,向全世界宣佈蘇維埃已經掌握了政權。

但是,沙俄軍隊仍然以冬宮為據點頑強抵抗。拿下冬宮成了革命成功的標誌。“阿芙樂爾號”的第二個任務是:發出攻打冬宮的信號。

“當晚9時40分,別雷舍夫政委果斷命令:“艦艏炮,準備!”“喀嚓”一聲,152毫米口徑的空包彈被推入炮膛。“放!”別雷舍夫下達了歷史性的命令。

“轟!”“阿芙樂爾號”震天撼地的炮聲劃破了黑暗。霎時,四周的大炮跟著一起怒吼。一顆顆炮彈在夜空中呼嘯。起義的隊伍如潮水般從四面八方沖向冬宮。

“阿芙樂爾號”由此載入了蘇維埃革命史冊。

從1923年起,“阿芙樂爾號”被正式編入波羅的海艦隊的訓練艦支隊,成為培養指揮幹部的場所。1924年列寧逝世。彼得格勒遂更名為列寧格勒以紀念這位偉人。“阿芙樂爾號”仍隨波羅的海艦隊駐泊在此。

1941年6月二戰蘇德戰爭爆發。9月初,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幾十個師長驅直入,殺向列寧格勒,蘇軍進行了殊死抵抗。波羅的海艦隊接到命令:全部艦炮集中火力支援列寧格勒重要地段的守衛部隊。

此時的“阿芙樂爾號”軍艦已經過於老化,艦炮的射程有些夠不到敵人。不得已,官兵們將艦上的主炮拆下,組成了一支共9門火炮的“波羅的海艦隊獨立特種炮兵連”,把自己的陣地由水上移到列寧格勒城郊。“阿芙樂爾號”上,只留下一門艦炮和一個炮兵班自衛。

“波羅的海艦隊獨立特種炮兵連”把陣地隱藏在森林背後,瞄準在泥濘中掙扎的德軍坦克奮力轟擊。

此時,獨自停泊在港口內的“阿芙樂爾號”卻因勢單力孤,無力抵擋德軍飛機和地面炮火的狂轟濫炸,不得不自沉於港灣中。一代名艦自此藏身在幽深的水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之際,受到戰爭摧殘的蘇聯大地上百廢待興,但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那艘革命的聖艦。很快組織力量,從水下把傷痕累累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整體打撈出來,並進行了緊急修復。

從1948年起,“阿芙樂爾號”作為“十月革命”的紀念艦永久性停泊在涅瓦河畔,供人們參觀。同時,它還是納希莫夫海軍學院的教學基地,1956年被改建為博物館。

1968年,蘇聯政府授予“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十月革命”勳章。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

成為波羅的海艦隊中第一艘升起革命旗幟的戰艦。

1917年11月6日,夜幕剛剛降臨,“阿芙樂爾號”政委A·B·別雷舍夫接到了彼得格勒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配合赤衛隊發動起義,奪取政權。

11月7日上午10時,“阿芙樂爾號”上的電臺播發列寧起草的《告俄國公民書》,向全世界宣佈蘇維埃已經掌握了政權。

但是,沙俄軍隊仍然以冬宮為據點頑強抵抗。拿下冬宮成了革命成功的標誌。“阿芙樂爾號”的第二個任務是:發出攻打冬宮的信號。

“當晚9時40分,別雷舍夫政委果斷命令:“艦艏炮,準備!”“喀嚓”一聲,152毫米口徑的空包彈被推入炮膛。“放!”別雷舍夫下達了歷史性的命令。

“轟!”“阿芙樂爾號”震天撼地的炮聲劃破了黑暗。霎時,四周的大炮跟著一起怒吼。一顆顆炮彈在夜空中呼嘯。起義的隊伍如潮水般從四面八方沖向冬宮。

“阿芙樂爾號”由此載入了蘇維埃革命史冊。

從1923年起,“阿芙樂爾號”被正式編入波羅的海艦隊的訓練艦支隊,成為培養指揮幹部的場所。1924年列寧逝世。彼得格勒遂更名為列寧格勒以紀念這位偉人。“阿芙樂爾號”仍隨波羅的海艦隊駐泊在此。

1941年6月二戰蘇德戰爭爆發。9月初,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幾十個師長驅直入,殺向列寧格勒,蘇軍進行了殊死抵抗。波羅的海艦隊接到命令:全部艦炮集中火力支援列寧格勒重要地段的守衛部隊。

此時的“阿芙樂爾號”軍艦已經過於老化,艦炮的射程有些夠不到敵人。不得已,官兵們將艦上的主炮拆下,組成了一支共9門火炮的“波羅的海艦隊獨立特種炮兵連”,把自己的陣地由水上移到列寧格勒城郊。“阿芙樂爾號”上,只留下一門艦炮和一個炮兵班自衛。

“波羅的海艦隊獨立特種炮兵連”把陣地隱藏在森林背後,瞄準在泥濘中掙扎的德軍坦克奮力轟擊。

此時,獨自停泊在港口內的“阿芙樂爾號”卻因勢單力孤,無力抵擋德軍飛機和地面炮火的狂轟濫炸,不得不自沉於港灣中。一代名艦自此藏身在幽深的水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之際,受到戰爭摧殘的蘇聯大地上百廢待興,但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那艘革命的聖艦。很快組織力量,從水下把傷痕累累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整體打撈出來,並進行了緊急修復。

從1948年起,“阿芙樂爾號”作為“十月革命”的紀念艦永久性停泊在涅瓦河畔,供人們參觀。同時,它還是納希莫夫海軍學院的教學基地,1956年被改建為博物館。

1968年,蘇聯政府授予“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十月革命”勳章。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