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擁有千萬豪宅的中產家庭為何依然“焦慮”

國家的憂慮是“中等收入陷阱”,城市中產家庭的共性之一是“焦慮”。

尤其是在家庭資產以房地產“一柱擎天”之時,過度關注房價其實是一種病態的焦慮症。因為中產家庭最大的焦慮是擔心在不久的將來“跌出”自己所屬的階層。

從企業看,20年前的企業每1000家如今僅存活兩家,即0.2%的企業存活率。從家庭看,逾70%的資產是房產,所以關注房價的漲跌。在中心城市有一套像樣的房產就是千萬富翁,但實際生活水準如何呢?比如北京中產家庭:住的是千萬豪宅,

拿的是萬元月薪,過的是緊巴日子。這種生活狀態,我稱之為“富裕的貧困”。

中產“焦慮症”絕非空穴來風,因為許多中產家庭曾經是富人。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富人是“萬元戶”,九十年代初的富人標準是百萬/千萬元,2000年初的富人家產是幾億/幾十億元,2010年至今,富人標準已達百億/千億元,還不包括萬億資產的“金融大鱷”。

財富增長和貧富分化是一物兩面,追到源頭就是資產與貨幣。

許多人用收入水準界定“中產家庭”,其實中產的核心標準是“資產”而非收入。財富貨幣化的時代,一切資產都以貨幣標示並通過交易確認,不能交易的“資產”事實上並非資產,因為沒有流動性,資產就沒有交易性、波動性的溢價。貨幣早已不再僅僅是商品交換的仲介,而是交易價值的標準和虛擬財富的載體。

走進城市,貨幣逐漸成為一個高速增長的產業,

而在貨幣產業化的時代,三個“不可逆”的趨勢與人們形影相隨:

1、貨幣量(M2)的增長不可逆;

2、貨幣流通速度的提升不可逆;

3、貨幣的杠杆化不可逆,差別在於有些人會用,多數人不會用。

早在西元前586年的猶太羊皮書上就寫著:“富人就是負債的人”,如今,富國就是負債的國家,政府發行的法幣和債券追到源頭就是以國家信用的名義舉債。

若以最簡單的公式計算真實的通貨膨脹,貨幣量(M2)減去經濟總量(GDP)約等於通貨膨脹。

若加入貨幣的流通速度和杠杆率兩大因素,真實的通貨膨脹率則更高。僅從M2/GDP的增速計算,1995年至今的通貨膨脹率約為8%。據此估算,10年後的100萬元約等於43萬元。

中國的中產家庭熱衷於持有房產,源于對家庭財富的一種偏好:不動產偏好。不動產缺乏流動性,所以伴隨著家庭財富的增長,流動性金融資產趨勢性上漲,家庭財富的證券化率或金融資產占比已成為評價“中產”的核心標準。

如何才能克服“中產焦慮症”呢?簡而言之一句話:持有流動性金融資產。

一個家庭,資本化收入(財產性收入之一)越高,被動現金流越多,焦慮就越少;費用化支出越高,不動產占比越高,焦慮就越多。熱衷於投資房產是一種“中產焦慮症”,而流動性金融資產占比越高的家庭,尤其是自己主導投資理財的家庭,焦慮必然下降。中產家庭的焦慮與快樂,和資產配置息息相關。而資產配置的原則就在於把家庭資產分為三類:升值資產(投資)、保值資產(理財)、貶值資產(放下)。

財富皆為自由,欲望莫求過高。大富成于智慧,小富成於趨勢。職業化收入是主動現金流,源於“人賺錢”;資本性收入是被動現金流,源于“錢生錢”。所以,思想創造財富,快樂源於分享,要克服“中產焦慮症”,不妨與更多的人分享創造財富的快樂!(作者:金岩石)

和資產配置息息相關。而資產配置的原則就在於把家庭資產分為三類:升值資產(投資)、保值資產(理財)、貶值資產(放下)。

財富皆為自由,欲望莫求過高。大富成于智慧,小富成於趨勢。職業化收入是主動現金流,源於“人賺錢”;資本性收入是被動現金流,源于“錢生錢”。所以,思想創造財富,快樂源於分享,要克服“中產焦慮症”,不妨與更多的人分享創造財富的快樂!(作者:金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