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除了現有8個成員,國家中心城市是否還將擴員?哪些城市最有可能?

眼下,不少地方兩會正在密集召開中。細心的人或許注意到,一些地方在談到城市發展的未來定位時,紛紛把“國家中心城市”作為爭創目標。事實上這兩年,國家中心城市的爭奪戰一直在悄然進行。

什麼是國家中心城市?為什麼眾多城市對其趨之若鶩?國家中心城市怎麼設定才比較合理?1月26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學中國城市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2018交通大學城市科學新年論壇暨教育部中國都市化進程報告發佈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舉辦。與會專家圍繞國家中心城市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研討。

會上,

教育部《中國都市化進程年度報告》課題組、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發佈了《2017國家中心城市發展報告》,這也是國內首部國家中心城市發展報告。報告顯示,目前已有的8個國家中心城市綜合評估排名依次是: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天津、武漢、成都和鄭州。報告認為,國家中心城市在國家區域和城鎮發展中的“中心地位”初步形成並仍在快速發展。

教育部《中國都市化進程年度報告》課題組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介紹說,

2005年“國家中心城市”理念的提出,使北京、上海等城市在經濟發展、科技文化創新、交通通訊及生態治理等方面承擔起更加重大的職責和使命。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發佈報告。
王珍 攝

國家中心城市,是指處於城鎮體系最高位置的城鎮層級。但這只是一個比較籠統的界定,至於怎樣才算是“處於城鎮體系最高位置”,迄今並沒有國家層面權威的定性和量化的評價指標體系。據介紹,目前國家中心城市主要有兩種產生方式,一是2010年2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佈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綱要城市是最為常見的兩種“塔尖”城市。進入新世紀,

在新的國家發展戰略需要下,全國城鎮體系的“塔尖”再次進入調整和重構期。相對於以經濟發展特別是房地產發展為主要衡量指標的一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不是GDP高、錢多就可以選上的,因此要警惕將“萬億元GDP”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認定標準。

《2017國家中心城市發展報告》建議,下一個發力點應放在西北和東北。東北地區目前已有哈長國家級城市群,再加上振興東北的戰略需要,

所以完全可以考慮設置一個。在西部目前已有了重慶、成都兩個國家中心城市,但在空間上都偏於西南。西北地方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在國家區域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也可以考慮從中培育一到兩個,與海上絲綢之路上的天津、上海、廣州形成一種“對稱的美”,使國家中心城市在空間佈局上更加均衡。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馮奎發言。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馮奎指出,應該從區域協調發展的角度來審視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意義。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國在全球都市化進程中出現的“戰略制高點”,也是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的風向標和引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於區域協調發展做了重點闡述,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既是實現這一戰略的要求,同時也是推動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路徑。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區域經濟教研室主任李江濤教授發言。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區域經濟教研室主任李江濤教授指出,要提高城鎮化品質,需要對未來的城鎮化率和人口峰值等作出科學預測。其中,需要我們進一步作出理論創新。比如,一段時間以來,很多人都在討論國家中心城市的數量問題,8個、10個、12個……到底幾個才合適?在他看來,單純討論數量沒有意義。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四大板塊理論,那麼每個版塊就都需要有。但是國家中心城市應該是能夠服務於國家戰略意圖的,這種傳統的平均使力方法是否仍然適用?這需要進一步討論。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原主任甯越敏指出,國家中心城市這個概念的出現,打破了原有計劃經濟行政區邊界的劃分,主要強調的是對區域的服務功能。就輻射範圍而言,國家中心城市應該是面向全國的。而現有國家中心城市中有好幾個在這方面還是有所欠缺的。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南京大學教授高小康認為,現在我們在談論城市時,很多時候還是一個行政概念。互聯網和物聯網使原先的地理空間被打破,我們現在正在從都市圈進入後都市圈的空間架構。在區域形態上,表現為從軸心到綿延,社區、小鎮成為重構都市圈的核心要素。在空間結構上,從“中心—腹地”到“樞紐—網路”,體現為分形連結的空間。由此,綿延、連結的後都市圈空間形態就表現為“都市雲”,即去中心化的智慧連結與自組織結構的生長與繁榮。

來自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國家行政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市委黨校、南京資訊工程大學等科研單位和高校的數十名專家學者與會。

(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馮奎發言。

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員會秘書長馮奎指出,應該從區域協調發展的角度來審視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意義。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國在全球都市化進程中出現的“戰略制高點”,也是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發展的風向標和引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於區域協調發展做了重點闡述,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既是實現這一戰略的要求,同時也是推動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路徑。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區域經濟教研室主任李江濤教授發言。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區域經濟教研室主任李江濤教授指出,要提高城鎮化品質,需要對未來的城鎮化率和人口峰值等作出科學預測。其中,需要我們進一步作出理論創新。比如,一段時間以來,很多人都在討論國家中心城市的數量問題,8個、10個、12個……到底幾個才合適?在他看來,單純討論數量沒有意義。如果繼續沿用傳統的四大板塊理論,那麼每個版塊就都需要有。但是國家中心城市應該是能夠服務於國家戰略意圖的,這種傳統的平均使力方法是否仍然適用?這需要進一步討論。

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原主任甯越敏指出,國家中心城市這個概念的出現,打破了原有計劃經濟行政區邊界的劃分,主要強調的是對區域的服務功能。就輻射範圍而言,國家中心城市應該是面向全國的。而現有國家中心城市中有好幾個在這方面還是有所欠缺的。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南京大學教授高小康認為,現在我們在談論城市時,很多時候還是一個行政概念。互聯網和物聯網使原先的地理空間被打破,我們現在正在從都市圈進入後都市圈的空間架構。在區域形態上,表現為從軸心到綿延,社區、小鎮成為重構都市圈的核心要素。在空間結構上,從“中心—腹地”到“樞紐—網路”,體現為分形連結的空間。由此,綿延、連結的後都市圈空間形態就表現為“都市雲”,即去中心化的智慧連結與自組織結構的生長與繁榮。

來自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國家行政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浙江大學、上海市委黨校、南京資訊工程大學等科研單位和高校的數十名專家學者與會。

(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