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島城人文|團島區域本來叫“坦島”,德國人來到青島後建了團島燈塔

你是否曾聽過“海牛”的傳說?在民間傳說裡,青島近海每逢天氣惡劣、海霧升騰之時,便能聽到類似于牛發出的低沉渾厚的鳴叫,老青島人說那是“海牛”在提醒過往船隻躲避礁石,

安全往來,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記憶。

傳說終究是傳說,團島灣裡並沒有通神的海牛,卻有一座長明不滅的百年燈塔,這就是被稱為中國北海“不滅神燈”的遊內山燈塔(團島燈塔)。

德占時期燈塔老照片

團島,在青島半島的最西端,是膠州灣入海口,

這裡曾經長滿了很多植物,有黑松、中國槐、大葉黃楊、天門冬等等。團島原為若干近岸島礁,中部最大的地勢平坦,在光緒版的《即墨縣誌》中將此處寫為“坦島”,不遠處有一不相連的小島是海拔僅有24米的遊內山。

清末時期李鴻章等一班北洋大臣議決在青島設防,曾三番五次地在公文中提到要在團島設立炮臺,以扼守膠州灣。百年前的團島並不像現在這麼風平浪靜。據記載,

那時的團島灣處水流湍急,經常發生船隻觸礁海灘,“舟者視為畏途”。所以,明清兩代的官方文獻和世代在膠州灣以漁為生的船家,通常稱這裡為“淮子口”。於是,當登州總兵章高元率兵駐青時,便將“坦島”連同周邊的島礁填平並與大陸相連,後德國政府為修建燈塔,將包括遊內山在內的周邊島礁與團島全部填平相連,後新中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填海擴大,最終形成了今日的團島區域。

德國老明信片上的遊內山燈塔(圖片來源見浮水印)

關於遊內山(Ju Nui San)這個名字很長的時間裡並沒有具體的中文字相對應,因此後世根據德國人按讀音創造的拼音而將其揣度為“玉牛山”、“玉女山”等充滿了傳統神話色彩的稱謂。“遊內山”這個三個字的正式寫法,

至今還無法確定其具體出現的時期,也因此也有人認為這座小山是由日本人命名的。

團島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而灣口處不但水流湍急,而且分佈著若干暗礁,由於缺乏具體的記載,我們無法獲知在燈塔建造之前有多少船隻在擱淺或沉沒,但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即如果沒有先進的導航設施,將嚴重阻礙膠州灣作為一個優良港口的發展前景。

覬覦膠州灣已久的德國人顯然也十分清楚這一點,因此在他們來到膠州灣之後不久,就把在團島修建一座出入港指示燈塔列入了首要的建設專案,並最終把燈塔定位于遊內山。

在燈塔籌建期間,德國人先採用了12盞綠色的燈光臨時為進出船隻的導航。《膠州地區發展備忘錄(1898-1899)》中對遊內山燈塔的修建這樣寫到:“計畫修建潮連島導航燈和遊內山出入港指示燈,預計後者的燈塔為先建項目,遊內山燈塔燈光高出水準零度線35米,其塔身在1898年已經砌築了一段,燈塔可望在1899年12月全部完成,燈具及發光設備均從德國運往保護區……”。1900年11月,從德國運抵的燈具及相關設施安裝完成,12月1日發出了青島第一束白亮的光芒,這兩組採用電力發出的閃光,天氣晴朗時,照遠可達16海裡。這座燈塔的啟用,也標誌著進出港口的船隻在夜間也能安全駛入。

1900年時期的燈塔

根據相關文字的記載,德建遊內山燈塔為石砌,逐漸向上收的圓柱形,塔內有樓梯盤旋而上,燈塔的頂部是穹頂式的燈罩,內設以電力發出閃光的弧光燈,燈光分為白綠紅三色(白色為主航道指示,綠色為港口停泊方向指示,紅色為岸礁警示)。

此外設計有導航設備報霧信號器——氣霧號,由柴油機帶動空氣壓縮機,產生的高壓空氣吹動霧號,供航船通過發聲間隔時間判斷方位,而這正是百姓傳說中“海牛的叫聲”。(不知當年“海牛足球隊”的命名是否參照於此呢?)該建築除作為燈塔外,亦用於記錄進出船隻數量以及氣象、海流等狀況,供軍方研究參照。這裡在建成之後不久即成為了一處不錯的旅遊景點,在1903年由弗裡德利希·貝莫和M·克裡格編寫的《青島及其近郊指南》就提供了如何從市中心前往遊內山燈塔的具體路線:“坐人力車經過火車站或沿著海岸線西行,經過海軍陸戰營到台西鎮,然後步行便可到達團島,這是一處眺望山景和城市市容的地方,建於1900年的燈塔裝有弧光電燈,通常它的可見距離為16海裡……”

日占時期的燈塔

1914年,日本對德宣戰並攻佔青島,扼守要地的遊內山燈塔也就成為了戰爭雙方爭奪的重點之一。時任稅務司大瀧八郎曾撰寫《膠海關十年貿易報告(1912-1921)》,其中對燈塔毀於戰火,又在原地重建等事進行了記載。據其記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這座燈塔由於原有設備全部損毀,不堪修復。所以暫時採用在旗杆頂上安裝一支臨時燈光的方法,1919年8月新建一座燈塔,該處裝有一盞固定的三級亮度的屈射光線燈,裝有一盞固定的三級亮度的曲射光線燈,由紅白綠(紅色為岸礁警示,白色為主航道指示,綠色為港口停泊方向指示)三色定光組成,可在15海裡外看到燈光。

新燈塔為八角形磚石結構,並裝有內燃機帶動的霧笛,霧天每隔30秒發出警報哨聲3秒鐘。由此可知,我們現存的團島燈塔,就是當時日本所建,並一直沿用至今。

這座守護百年的燈塔記錄了青島遭受外敵入侵的苦難,見證著民族痛苦中崛起的歷史,同時,它也在新中國成立後引導著每一艘進出青島的航船安全往來,俯視著中華大地的滄桑巨變。因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及豐富的歷史人文內涵,2006年5月26日國務院批准遊內山燈塔(團島燈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END-

預計後者的燈塔為先建項目,遊內山燈塔燈光高出水準零度線35米,其塔身在1898年已經砌築了一段,燈塔可望在1899年12月全部完成,燈具及發光設備均從德國運往保護區……”。1900年11月,從德國運抵的燈具及相關設施安裝完成,12月1日發出了青島第一束白亮的光芒,這兩組採用電力發出的閃光,天氣晴朗時,照遠可達16海裡。這座燈塔的啟用,也標誌著進出港口的船隻在夜間也能安全駛入。

1900年時期的燈塔

根據相關文字的記載,德建遊內山燈塔為石砌,逐漸向上收的圓柱形,塔內有樓梯盤旋而上,燈塔的頂部是穹頂式的燈罩,內設以電力發出閃光的弧光燈,燈光分為白綠紅三色(白色為主航道指示,綠色為港口停泊方向指示,紅色為岸礁警示)。

此外設計有導航設備報霧信號器——氣霧號,由柴油機帶動空氣壓縮機,產生的高壓空氣吹動霧號,供航船通過發聲間隔時間判斷方位,而這正是百姓傳說中“海牛的叫聲”。(不知當年“海牛足球隊”的命名是否參照於此呢?)該建築除作為燈塔外,亦用於記錄進出船隻數量以及氣象、海流等狀況,供軍方研究參照。這裡在建成之後不久即成為了一處不錯的旅遊景點,在1903年由弗裡德利希·貝莫和M·克裡格編寫的《青島及其近郊指南》就提供了如何從市中心前往遊內山燈塔的具體路線:“坐人力車經過火車站或沿著海岸線西行,經過海軍陸戰營到台西鎮,然後步行便可到達團島,這是一處眺望山景和城市市容的地方,建於1900年的燈塔裝有弧光電燈,通常它的可見距離為16海裡……”

日占時期的燈塔

1914年,日本對德宣戰並攻佔青島,扼守要地的遊內山燈塔也就成為了戰爭雙方爭奪的重點之一。時任稅務司大瀧八郎曾撰寫《膠海關十年貿易報告(1912-1921)》,其中對燈塔毀於戰火,又在原地重建等事進行了記載。據其記載,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這座燈塔由於原有設備全部損毀,不堪修復。所以暫時採用在旗杆頂上安裝一支臨時燈光的方法,1919年8月新建一座燈塔,該處裝有一盞固定的三級亮度的屈射光線燈,裝有一盞固定的三級亮度的曲射光線燈,由紅白綠(紅色為岸礁警示,白色為主航道指示,綠色為港口停泊方向指示)三色定光組成,可在15海裡外看到燈光。

新燈塔為八角形磚石結構,並裝有內燃機帶動的霧笛,霧天每隔30秒發出警報哨聲3秒鐘。由此可知,我們現存的團島燈塔,就是當時日本所建,並一直沿用至今。

這座守護百年的燈塔記錄了青島遭受外敵入侵的苦難,見證著民族痛苦中崛起的歷史,同時,它也在新中國成立後引導著每一艘進出青島的航船安全往來,俯視著中華大地的滄桑巨變。因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及豐富的歷史人文內涵,2006年5月26日國務院批准遊內山燈塔(團島燈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