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90年代的朝天門:每月趕場3天,瘋搶踩踩褲

從90年代起,服裝市場營業員選外形甜美、身材好的姑娘。

大紅燈籠高高掛,看著看著要過年。走,去逛朝天門市場。

那是一個從1991年開業至今,商鋪挨挨擠擠的地方。裡面的大百貨多指服裝鞋帽,小百貨通指玩具、生活用品和文具;原本寬敞的街道,依舊被麻袋、貨物占去一半;街巷的大小喇叭,至今用重慶話豪爽叫賣;每棟樓、每個區、每層樓的個體戶,每天實在太忙,他們習慣把包挎在身後,一邊手拿記帳本點貨,一邊攬客。

尤其午時,

無論商人還是逛客,沿街而坐,大小板凳一擺,不談職業,無關年齡,你點一碗豆花飯,我要一份盒飯。一面之緣,吃完各自趕路……

那裡還是印象中的樣子,變化不大,只是依舊人來人往。

今天,一起去給老朋友拜早年。

沿街而坐,板凳一擺,來碗重慶小面

淩晨3點就接客

我土生土長在渝中區望龍門,記憶裡,90年代初期,我六七歲,每每臨近過年,總在天不亮的週末或假期,睡眼惺忪地牽住父母的手,擠在人潮中,爭前恐後地去朝天門市場買年貨。

“對頭,散客來的時候,差不多清晨5點後了。”渝中區個體勞動者協會朝天門三分會的理事吳為明,竟也是望龍門人,我倆一人奔七,一人三十而立,一見如故。

吳為明

朝天門港渝商場分現代商城和老區攤位,中間被一座人行廣場隔開,老吳和他的老朋友依然做老本行,批發服裝,在老區6樓。老區雖然沒有玻璃櫥窗,沒有粉飾牆面和地磚,卻依然彌漫著老布的味道,熟悉,且好聞,一切如常。

老吳招待我坐辦公室的皮沙發,上面早已有了破洞,他說,哪裡捨得丟,

用下去吧。就像記憶,隨時間延續。

我問他的第一個問題——朝天門到底啥時候開門、啥時候關門?

老吳哈哈笑,他說,實際上,1991年至1995年間,在朝天門做生意的人,最早淩晨3點便開張。那年間,來往朝天門的貨船和夜行車24小時通行,車燈、街燈通明,朝天門似乎沒有黑夜。而從貴州、四川、雲南、重慶各區縣趕來的商人和小販,均要爭著搶著在天亮前,把貨物,通通塞滿編織口袋和布包。

貨物塞滿進貨人的編織袋和布包

“賣童裝的攤位生意好,最早收攤,差不多上午10點半左右,就可以結束一天的營業。”然後陸陸續續的,賣服裝、床上用品、鍋碗瓢盆等等,不到下午3點,個體戶們就要關門休息。老吳說,1995年後,市場管委會出於安全考慮,特意規範了市場開門時間,直至現在,按規矩來,早上7點後才開門。

在老吳心裡,90年代的朝天門市場,生意最興隆,畢竟市場開業初期,攤位俏,就開設了3個營業區。差不多在2000年後,重慶涪陵、墊江、萬州、開州(原來的開縣)等區縣,相繼有了本地批發市場。逐漸的,朝天門背包包搶貨的場景,不再那麼熱烈了。

“現在發展到了20多個分區,翻了8倍。”話到這裡,老吳豎起大拇指,笑而不語,我感受得到,他在示意一種興奮。一種過來人的心情。

講價講技術

想買用品、年貨、服裝,老重慶人首選這裡。尤其在沒有電商衝擊的90年代。

“市場曾有不成文的行規,每月10號、20號、30號,歸為趕場日。”60歲的陳伯清,在朝天門做了接近30年的服裝生意,他瞭解,通常來說,趕場日的貨品品種最豐富,因為走量大,需求旺,價格也給最優惠的。

“當年,即便發服裝給最低批發價,利潤也在20%。”看來,老陳那些年,收穫頗豐。“做生意的人累,起早貪黑。”老陳認為,唯有經歷過,才懂在朝天門賺錢不易。

個體戶把包挎在身後,一邊記帳點貨,一邊攬客。

“當年,散客講價,個體戶為啥態度不好?我就遭嫌棄過的。”我這問題有點尷尬。

“哈哈,發貨都來不及,哪有時間去顧散客心情喲!”老陳說,確實90年代那陣,真不缺掙散客幾件衣服的錢。哪像現在,競爭激烈,顧客是上帝,稍有怠慢,回頭客就沒了。

“那給散客的價錢,跟批發價有啥區別?”我這些問題,簡直是在行業揭秘。

“不瞞你說,當年,貨俏,普遍給兩倍批發價,相比進商場的價,散客拿的價也算便宜的。”不過,散客想拿批發價,也並非很難,老陳說,關鍵要憑真本事。

根據他當年接觸的散客,他歸結出三種情況,是樂意給批發價的。

——貨比三家、貨比多家的人,把價格比較得頭頭是道,他認可這種不願吃虧的精神。

——約親朋或朋友一起買,同一樣物品購兩件以上,件數越多,價錢越便宜。

——懂行的人,問價錢不問東西“賣”多少錢,而問東西“發”多少錢的人。

這些講價技術,實際上,現在掌握也不晚。

“當年,不少人冒充進貨的,背個大包包,一眼就識穿。”老陳想起來,如今還有點後悔,他說,當初不該這麼較真。

被瘋搶的踩踩褲

重慶第一代服裝人,在朝天門市場的發展軌跡中,無形的應和了重慶市場經濟發展的腳步。90年代的經商記憶,對於走到退休年齡,卻依然堅持做女裝的黃國友來說,那是一段銘記在心的集體記憶。

“1993、1994年,你覺得在重慶賣得最好的女裝,應該是啥子款式?”老黃讓我猜。我猜呢子大衣和西裝,老黃點了一根煙,吸了一口,說:“踩踩褲!黑色,真絲,發價都要賣50元一條。”老黃那兩年基本不賣零售,至少10件起售,“完全過瘋搶,有好多,賣好多,每條賺幾塊錢。”

老黃說,也就從這兩年起,重慶姑娘越來越時尚、講究,為做服裝的個體戶帶來新的商機和思路。比如原本主要在成都、浙江、廣州等地進貨的個體戶,逐漸請了工人開加工廠,從沿海帶回樣本,學著設計重慶人喜歡的潮流服裝。

“我最記得,1995年春節前,我設計了一款女外套,紅色、白色、綠色、黑色,手腕、脖領加了人造毛,扣子從圓扣改為方扣。”老黃的工人趕出來200件,馬上一搶而空,後來又趕了100件。

老黃說,也從那幾年起,朝天門服裝攤位招營業員,開始面試身材好、樣樣乖、嘴巴甜的姑娘,一來店裡有好形象,二來打版款穿姑娘身上吸引客人。並且,市場從此有了節慶舉辦模特秀的慣例,各家營業員上臺展示,那真是摩登到爆棚。

老黃說,曾經那個人人不講品牌,嚮往時尚,甚至個體戶開加工廠連廠名都沒有的年代。曾經營業員工資每月500元,老闆按心情給獎勵的年代。真的是過去了。

“現在營業員至少每月3000元以上,按規定給員工買社保。”老黃見證了市場從無到有的變化,也見證了自己的事業,一步步走向規範的過程。

紅燈籠只賣1個月

朝天門市場上面是陝西路,下面是朝東路,中間一路陡坡,在建設朝天門市場時期,幾個市場之間缺乏連接,因此,有關部門將陝西路與朝東路打通,市場之間用三座天橋連接。後來逐漸形成上下五條街,東西多條巷,路、橋、樓相連的山城特色大市場格局,小商品批發也很快形成了規模。

節約街,是其中一條小商品巷子,本無名,因為商品實在便宜,老重慶人便取了這個名。在沒有金海洋小商品市場之前,90年代時期,小朋友們最早買賀年卡和文具、玩具,通常喜歡去那買。而過年用的紅燈籠,以及大人要裝壓歲錢的紅包,這裡也作為主要採購點之一。

熊乾華

62歲的熊乾華,1991年前,曾在新華路馬路邊擺攤賣口袋和生活用品,後遷入朝天市場,先後在節約街、金海洋等區域發展自己的攤位。這些年,市場裡的個體戶,公認老熊的紅燈籠生意做得好。

“那些年,只有兩種燈籠,布的、紙的,現在,彩的、電的,才是熱賣款。”每年過年前1個月,就是老熊賣燈籠的節點。便宜的,批發價幾塊,大形燈籠要賣50元到上百元不等。

“以前,單位過年買得多。現在,企業、商圈、甚至是講究生活的家庭,都成為我的客戶。”老熊認為,紅燈籠比以前好賣,說到底,還是重慶人生活品質提高了,並且這座城市,依然傳承著傳統審美。

不僅如此,老熊說,“一帆風順”、“步步升高”、“出門平安”、“恭喜發財”的字福和對聯,如今依然好賣。只是90年代那會兒,用紅紙手工剪的門福,以及手寫的對聯,如今已在市場裡少見。

不賣紅燈籠的時候,老熊以賣生活用品為主。他賣的是牙刷、垃圾袋等用品。

“那時候人質樸,基本每人一年換兩把牙刷。條件有限,市場只有白牙刷賣,也不分軟毛硬毛,每支發價兩毛。”老熊就在一分一毛裡拼搏,與多數個體戶一樣,在朝天門站穩了腳跟。

守望者占一半

在與個體戶聊天當中,我發現,批發文具的商人,江西人占一部分。做服裝和面料生意的,廣東、浙江、山東人占一部分。主要的經營者,仍以重慶各區縣的來經商的為主。根據市場有關部門統計,重慶主城的生意人占市場20%以內。

渝中區朝天門工商所統計,目前市場約有9000多戶個體戶,這些年,商家們提高了服務意識和管理品質,今年春節前,可見不少商家忙著提檔升級、裝修門面、拓展電商管道,一切朝新時代的方向發展。

“從市場建設初期至今,依然堅守的個體戶至少占一半。” 渝中區朝天門工商所相關負責人說,一直以來,個體戶與工商部門的友好關係,就像魚離不開水一樣融洽。尤其在90年代時期,轄區工商所僅有幾名人員,為更好幫助個體戶創業,工商人員連個體戶的家庭成員都要知曉。如今的個體戶更懂得經營,重視商標,並且在消費者維權方面,更加主動配合處理。

走訪中,我還發現,與大家一起堅守的人,還有諸多碼頭棒棒哥,以中年人居多,從90年代2元一麻袋,如今搬扛到了小包5塊、大包10塊。他們不再像曾經那樣“蠻幹”,而是在一根棒棒之上,增添了推推車等省力工具,甚至還成立了棒棒哥托運部。跟以前一樣,錢先給,貨搬走,個體戶和棒棒哥們,持續彼此信任和理解。

棒棒哥5元扛小包,10元扛大包。

而今,擁抱朝天門市場的兩江,依然從它身邊流過,只是江的那頭,修建了大劇院、江北嘴,以及南濱路和彈子石老街、慈雲寺老街等。朝天門碼頭在建的來福士地標性建築拔地而起,曾經的路,幾經翻修……

無論如何,當年,是朝天門開放了重慶人的世界,重慶人的生活成就了朝天門。

那個彩旗飄揚的日子

據朝天門市場相關記錄顯示,1991年8月29日上午,市中區陝西路天橋處彩旗飄揚,人頭攢動,幾個大氣球高懸空中,“慶祝朝天門綜合交易市場隆重開市”的大型標語從天而降。

當時的交易市場已開發經營場地23700平方米,室內攤位2366個,市場總容量達2947個攤位,其中服裝2021個攤位,小百貨521個攤位……連接市場的天橋以東,為服裝面料、中藥材,橋上、橋西是服裝,節約街和兩條巷道是小商品。由於新華路、五四路、青年路攤區的全部遷入,朝天門綜合交易市場成為重慶最大的綜合集貿市場。之後,該市場發展為全國十大批發市場之一。

直至現在,按規矩來,早上7點後才開門。

在老吳心裡,90年代的朝天門市場,生意最興隆,畢竟市場開業初期,攤位俏,就開設了3個營業區。差不多在2000年後,重慶涪陵、墊江、萬州、開州(原來的開縣)等區縣,相繼有了本地批發市場。逐漸的,朝天門背包包搶貨的場景,不再那麼熱烈了。

“現在發展到了20多個分區,翻了8倍。”話到這裡,老吳豎起大拇指,笑而不語,我感受得到,他在示意一種興奮。一種過來人的心情。

講價講技術

想買用品、年貨、服裝,老重慶人首選這裡。尤其在沒有電商衝擊的90年代。

“市場曾有不成文的行規,每月10號、20號、30號,歸為趕場日。”60歲的陳伯清,在朝天門做了接近30年的服裝生意,他瞭解,通常來說,趕場日的貨品品種最豐富,因為走量大,需求旺,價格也給最優惠的。

“當年,即便發服裝給最低批發價,利潤也在20%。”看來,老陳那些年,收穫頗豐。“做生意的人累,起早貪黑。”老陳認為,唯有經歷過,才懂在朝天門賺錢不易。

個體戶把包挎在身後,一邊記帳點貨,一邊攬客。

“當年,散客講價,個體戶為啥態度不好?我就遭嫌棄過的。”我這問題有點尷尬。

“哈哈,發貨都來不及,哪有時間去顧散客心情喲!”老陳說,確實90年代那陣,真不缺掙散客幾件衣服的錢。哪像現在,競爭激烈,顧客是上帝,稍有怠慢,回頭客就沒了。

“那給散客的價錢,跟批發價有啥區別?”我這些問題,簡直是在行業揭秘。

“不瞞你說,當年,貨俏,普遍給兩倍批發價,相比進商場的價,散客拿的價也算便宜的。”不過,散客想拿批發價,也並非很難,老陳說,關鍵要憑真本事。

根據他當年接觸的散客,他歸結出三種情況,是樂意給批發價的。

——貨比三家、貨比多家的人,把價格比較得頭頭是道,他認可這種不願吃虧的精神。

——約親朋或朋友一起買,同一樣物品購兩件以上,件數越多,價錢越便宜。

——懂行的人,問價錢不問東西“賣”多少錢,而問東西“發”多少錢的人。

這些講價技術,實際上,現在掌握也不晚。

“當年,不少人冒充進貨的,背個大包包,一眼就識穿。”老陳想起來,如今還有點後悔,他說,當初不該這麼較真。

被瘋搶的踩踩褲

重慶第一代服裝人,在朝天門市場的發展軌跡中,無形的應和了重慶市場經濟發展的腳步。90年代的經商記憶,對於走到退休年齡,卻依然堅持做女裝的黃國友來說,那是一段銘記在心的集體記憶。

“1993、1994年,你覺得在重慶賣得最好的女裝,應該是啥子款式?”老黃讓我猜。我猜呢子大衣和西裝,老黃點了一根煙,吸了一口,說:“踩踩褲!黑色,真絲,發價都要賣50元一條。”老黃那兩年基本不賣零售,至少10件起售,“完全過瘋搶,有好多,賣好多,每條賺幾塊錢。”

老黃說,也就從這兩年起,重慶姑娘越來越時尚、講究,為做服裝的個體戶帶來新的商機和思路。比如原本主要在成都、浙江、廣州等地進貨的個體戶,逐漸請了工人開加工廠,從沿海帶回樣本,學著設計重慶人喜歡的潮流服裝。

“我最記得,1995年春節前,我設計了一款女外套,紅色、白色、綠色、黑色,手腕、脖領加了人造毛,扣子從圓扣改為方扣。”老黃的工人趕出來200件,馬上一搶而空,後來又趕了100件。

老黃說,也從那幾年起,朝天門服裝攤位招營業員,開始面試身材好、樣樣乖、嘴巴甜的姑娘,一來店裡有好形象,二來打版款穿姑娘身上吸引客人。並且,市場從此有了節慶舉辦模特秀的慣例,各家營業員上臺展示,那真是摩登到爆棚。

老黃說,曾經那個人人不講品牌,嚮往時尚,甚至個體戶開加工廠連廠名都沒有的年代。曾經營業員工資每月500元,老闆按心情給獎勵的年代。真的是過去了。

“現在營業員至少每月3000元以上,按規定給員工買社保。”老黃見證了市場從無到有的變化,也見證了自己的事業,一步步走向規範的過程。

紅燈籠只賣1個月

朝天門市場上面是陝西路,下面是朝東路,中間一路陡坡,在建設朝天門市場時期,幾個市場之間缺乏連接,因此,有關部門將陝西路與朝東路打通,市場之間用三座天橋連接。後來逐漸形成上下五條街,東西多條巷,路、橋、樓相連的山城特色大市場格局,小商品批發也很快形成了規模。

節約街,是其中一條小商品巷子,本無名,因為商品實在便宜,老重慶人便取了這個名。在沒有金海洋小商品市場之前,90年代時期,小朋友們最早買賀年卡和文具、玩具,通常喜歡去那買。而過年用的紅燈籠,以及大人要裝壓歲錢的紅包,這裡也作為主要採購點之一。

熊乾華

62歲的熊乾華,1991年前,曾在新華路馬路邊擺攤賣口袋和生活用品,後遷入朝天市場,先後在節約街、金海洋等區域發展自己的攤位。這些年,市場裡的個體戶,公認老熊的紅燈籠生意做得好。

“那些年,只有兩種燈籠,布的、紙的,現在,彩的、電的,才是熱賣款。”每年過年前1個月,就是老熊賣燈籠的節點。便宜的,批發價幾塊,大形燈籠要賣50元到上百元不等。

“以前,單位過年買得多。現在,企業、商圈、甚至是講究生活的家庭,都成為我的客戶。”老熊認為,紅燈籠比以前好賣,說到底,還是重慶人生活品質提高了,並且這座城市,依然傳承著傳統審美。

不僅如此,老熊說,“一帆風順”、“步步升高”、“出門平安”、“恭喜發財”的字福和對聯,如今依然好賣。只是90年代那會兒,用紅紙手工剪的門福,以及手寫的對聯,如今已在市場裡少見。

不賣紅燈籠的時候,老熊以賣生活用品為主。他賣的是牙刷、垃圾袋等用品。

“那時候人質樸,基本每人一年換兩把牙刷。條件有限,市場只有白牙刷賣,也不分軟毛硬毛,每支發價兩毛。”老熊就在一分一毛裡拼搏,與多數個體戶一樣,在朝天門站穩了腳跟。

守望者占一半

在與個體戶聊天當中,我發現,批發文具的商人,江西人占一部分。做服裝和面料生意的,廣東、浙江、山東人占一部分。主要的經營者,仍以重慶各區縣的來經商的為主。根據市場有關部門統計,重慶主城的生意人占市場20%以內。

渝中區朝天門工商所統計,目前市場約有9000多戶個體戶,這些年,商家們提高了服務意識和管理品質,今年春節前,可見不少商家忙著提檔升級、裝修門面、拓展電商管道,一切朝新時代的方向發展。

“從市場建設初期至今,依然堅守的個體戶至少占一半。” 渝中區朝天門工商所相關負責人說,一直以來,個體戶與工商部門的友好關係,就像魚離不開水一樣融洽。尤其在90年代時期,轄區工商所僅有幾名人員,為更好幫助個體戶創業,工商人員連個體戶的家庭成員都要知曉。如今的個體戶更懂得經營,重視商標,並且在消費者維權方面,更加主動配合處理。

走訪中,我還發現,與大家一起堅守的人,還有諸多碼頭棒棒哥,以中年人居多,從90年代2元一麻袋,如今搬扛到了小包5塊、大包10塊。他們不再像曾經那樣“蠻幹”,而是在一根棒棒之上,增添了推推車等省力工具,甚至還成立了棒棒哥托運部。跟以前一樣,錢先給,貨搬走,個體戶和棒棒哥們,持續彼此信任和理解。

棒棒哥5元扛小包,10元扛大包。

而今,擁抱朝天門市場的兩江,依然從它身邊流過,只是江的那頭,修建了大劇院、江北嘴,以及南濱路和彈子石老街、慈雲寺老街等。朝天門碼頭在建的來福士地標性建築拔地而起,曾經的路,幾經翻修……

無論如何,當年,是朝天門開放了重慶人的世界,重慶人的生活成就了朝天門。

那個彩旗飄揚的日子

據朝天門市場相關記錄顯示,1991年8月29日上午,市中區陝西路天橋處彩旗飄揚,人頭攢動,幾個大氣球高懸空中,“慶祝朝天門綜合交易市場隆重開市”的大型標語從天而降。

當時的交易市場已開發經營場地23700平方米,室內攤位2366個,市場總容量達2947個攤位,其中服裝2021個攤位,小百貨521個攤位……連接市場的天橋以東,為服裝面料、中藥材,橋上、橋西是服裝,節約街和兩條巷道是小商品。由於新華路、五四路、青年路攤區的全部遷入,朝天門綜合交易市場成為重慶最大的綜合集貿市場。之後,該市場發展為全國十大批發市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