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電影告訴我們,用純潔心靈去逐夢,有時很傻缺

《移動迷宮3:死亡解藥》今日全國上映。

該系列第一部以3400萬美元的成本在全球收穫了3.5億美元票房;次年,第二部賺得3.1億美元。成績不錯,相當穩定。

同樣穩定的,還有該片的口碑,第一部的豆瓣評分最高,

勉強沖到了6.8,其後兩部則分別為5.7與5.6。

我們今天的槍手雲起君認為,第三部依舊有著系列前作敷衍潦草糊弄事兒的氣質,該片對影迷們的貢獻,就是宣告了這個”好萊塢小哥哥跑男電影系列“終於結束了。

步子大了扯蛋,步子小了絆腳

文 |雲起君

作者簡介:減重過程裡的死肥宅,懟死人不償命的嘴炮愛好者。

用了三年時間——主演狄倫·奧布萊恩養傷用掉了一年半——《移動迷宮3:死亡解藥》終於上映了。

和所有不了了之的青少年電影一樣,導演韋斯·波爾那冗長、繁瑣、累贅的敘事把本該硬邦邦的“廢土電影”搞的痿綿綿。最終,在春藥般的爆炸聲和對於同伴的緬懷中,倖存者們用一艘破爛不堪的鏽船起航,去搭建那並不存在的“避難所”。這算是給全系列留了一個半開放式的結尾,也有操作續集的可能性。可是按照這樣的態勢,已經被迪士尼納入麾下的福斯,

即便再有金主撐腰,也不會再給續集開綠燈了。

這小孩光養傷就養了一年半。

《迷宮3》緊接著前兩部《移動迷宮》的故事講述,在前作中,湯瑪斯用自己的勇猛、善良和對於真相鍥而不捨的追求,讓自己所有的小夥伴逃離了迷宮,來到了“城市”,

並且進一步揭開了實驗室的秘密。

可他不知道的是,人類陣營早已分化,他所嚮往的“正義事業”,早就成為了階下囚。於是,湯瑪斯再度展現了自己的勇敢——或者說是魯莽,他開了掛一般披荊斬棘帶領著自己的“小分隊”,去尋找那傳說中的“右軍”。並冒著傻氣地和同樣冒著傻氣的反派纏鬥,以尋求最終的勝利。

片中角色大都冒著傻兮兮的氣息。

整個故事被包裹在了強烈的視聽語言的衝擊之下,影片一開始就是一段長長的“劫火車”的橋段。隨後,湯瑪斯發現自己的摯友並不在獲救人員之中。他立即決定要回到《移動迷宮1》的實驗室裡,去找這位叫做米諾的亞裔人。在解救米諾的途中,湯瑪斯失去了自己另一個小夥伴紐特,

並最終發現,是自己的魯莽、怯懦,甚至是無能的善良,連累了整個團隊。不過他沒有悔改,沒有修正自己的錯誤,一條道走到黑,直到電影院亮燈。

湯瑪斯和他所奉獻的事業是不是正確,是不是有意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部“跑男天團”的電影,終於結束了。

影片主角湯瑪斯的執拗程度令人驚歎。

用簡單的二元對立的善與惡、好與壞的抉擇來表述整個廢土世界,boss不除,人心難安;用哥們義氣、沒開口的愛情甚至是偏執的信念來讓角色對艱難的困境做簡單的抉擇,這本身就是一種簡單化、平面化甚至是幼稚化的創作方式。

很不幸的是,這種創作理念,在《移動迷宮3》裡,被展現得淋漓盡致。非但如此,導演還沾沾自喜地用紐特的遺書來展現這種“少年心氣”:在信中,紐特說“與其害怕死去,不若擔心遺忘”。相比死亡,青少年擔心的是被人遺忘。相比更大的是非曲直、晦澀的灰色地帶,少年們更加注重我這麼做是不是有朋友。或許,在“青少年”的眼裡,影片基本成立。可是,在電影的角度上,該片卻又沒那麼立得住腳。

中二少年紐特,一個寧願犧牲也不要被遺忘的男孩。

不久之前,《伯德小姐》洗汰了人們心中對於“青少年電影”的固有陳見。再往前推,《饑餓遊戲》也在片中對於媒體、烏托邦和政治展開了反思。成年世界的晦澀、道德的模棱兩可,乃至是人心叵測,都被表達了出來。

而在三部《移動迷宮》裡,這種略帶思辨深度的故事退步回了《暮光之城》的低幼與衝動,邵氏武俠所開創出來的“短平快急猛”的風格,成了整部影片的主導質感。幾句對白,主角就可以冒死潛入壁壘森嚴的實驗室;一個眼神,曾經的背叛者就會幡然醒悟悔不當初;草草準備,就可以計畫一套嚴密的裡應外合的入侵戲碼­——簡直可以說,這一切敷衍潦草的故事創作方法,在《迷宮3》裡被奉若圖騰。

一群英勇少年的故事被導演拍得浮皮潦草。

所以,由《饑餓遊戲》《伯德小姐》之類所開拓出來的青少年電影的表現範圍,在《迷宮3》裡,被導演全然摒棄。假如說,《伯德小姐》所邁出的驚豔一步,讓人體會到青少年成長的那種“扯蛋式”的陣痛的話,那麼《迷宮》則是小心翼翼地邁著碎步,一點也不敢僭越“青少年電影”的“青澀”與“淺薄”。

圖 “扯蛋式”陣痛的《伯德小姐》劇照。

湯瑪斯經歷了欺騙、背叛、失戀與生死,本該成熟一點,哪怕那麼一點點。可是他偏不,直到影片結束,他還是泛著傻氣的毛頭小子。“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他,最終絆了影片的腳,自害自摔了一跤。《迷宮3》也是鼻青臉腫跌跌撞撞地給三部曲畫了一個顫巍巍的句號。

據說,《移動迷宮》還要拍前傳,講述湯瑪斯和特蕾莎在進入迷宮之前的故事——更加幼齒、更沒有人生閱歷的人設——猜想這大概會是一部喜劇吧……

這麼難看的系列竟然還要拍前傳,大概只能走喜劇路線了。

©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影片主角湯瑪斯的執拗程度令人驚歎。

用簡單的二元對立的善與惡、好與壞的抉擇來表述整個廢土世界,boss不除,人心難安;用哥們義氣、沒開口的愛情甚至是偏執的信念來讓角色對艱難的困境做簡單的抉擇,這本身就是一種簡單化、平面化甚至是幼稚化的創作方式。

很不幸的是,這種創作理念,在《移動迷宮3》裡,被展現得淋漓盡致。非但如此,導演還沾沾自喜地用紐特的遺書來展現這種“少年心氣”:在信中,紐特說“與其害怕死去,不若擔心遺忘”。相比死亡,青少年擔心的是被人遺忘。相比更大的是非曲直、晦澀的灰色地帶,少年們更加注重我這麼做是不是有朋友。或許,在“青少年”的眼裡,影片基本成立。可是,在電影的角度上,該片卻又沒那麼立得住腳。

中二少年紐特,一個寧願犧牲也不要被遺忘的男孩。

不久之前,《伯德小姐》洗汰了人們心中對於“青少年電影”的固有陳見。再往前推,《饑餓遊戲》也在片中對於媒體、烏托邦和政治展開了反思。成年世界的晦澀、道德的模棱兩可,乃至是人心叵測,都被表達了出來。

而在三部《移動迷宮》裡,這種略帶思辨深度的故事退步回了《暮光之城》的低幼與衝動,邵氏武俠所開創出來的“短平快急猛”的風格,成了整部影片的主導質感。幾句對白,主角就可以冒死潛入壁壘森嚴的實驗室;一個眼神,曾經的背叛者就會幡然醒悟悔不當初;草草準備,就可以計畫一套嚴密的裡應外合的入侵戲碼­——簡直可以說,這一切敷衍潦草的故事創作方法,在《迷宮3》裡被奉若圖騰。

一群英勇少年的故事被導演拍得浮皮潦草。

所以,由《饑餓遊戲》《伯德小姐》之類所開拓出來的青少年電影的表現範圍,在《迷宮3》裡,被導演全然摒棄。假如說,《伯德小姐》所邁出的驚豔一步,讓人體會到青少年成長的那種“扯蛋式”的陣痛的話,那麼《迷宮》則是小心翼翼地邁著碎步,一點也不敢僭越“青少年電影”的“青澀”與“淺薄”。

圖 “扯蛋式”陣痛的《伯德小姐》劇照。

湯瑪斯經歷了欺騙、背叛、失戀與生死,本該成熟一點,哪怕那麼一點點。可是他偏不,直到影片結束,他還是泛著傻氣的毛頭小子。“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的他,最終絆了影片的腳,自害自摔了一跤。《迷宮3》也是鼻青臉腫跌跌撞撞地給三部曲畫了一個顫巍巍的句號。

據說,《移動迷宮》還要拍前傳,講述湯瑪斯和特蕾莎在進入迷宮之前的故事——更加幼齒、更沒有人生閱歷的人設——猜想這大概會是一部喜劇吧……

這麼難看的系列竟然還要拍前傳,大概只能走喜劇路線了。

© 版權所有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