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江門引來“最強大腦” 以“智造”振興製造

我們要以院士工作站的掛牌成立為契機,推動有機固體廢棄物處置發展,

並爭取在其他先進製造領域也取得突破,為全省乃至全國發展作出更多應有貢獻。”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應紅在儀式上致辭說。去年12月5日,李應紅主導的有機固體廢棄物處置院士工作站在珠西創谷揭牌成立,成為江門市首個環保產業院士工作站。

江門一次性投資6000萬元購置134套人才公寓

讓引進的博士後等高層次人才可拎包入住

溫泉斌 攝

近年來,江門著力打造人才強市,推出一系列極具吸引力的人才政策,除了引來李應紅這樣的高端人才之外,還吸引了許多高層次人才落戶,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國家“萬人計畫”領軍人才李陽在江門設計出國內首條自主研發和建設的量子點膜生產線;“新會傑出人才獎”獲得者黃生權開發與應用自動燈檢機,

開創不透明中草藥口服液高速自動燈檢技術的先河;新會康宇測控儀器儀錶工程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李海全帶領團隊研發的SSI輸出磁致伸縮線性位移感測器為國內首創……

江門成為引智“強磁場”,在打造人才高地的路上,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並帶動江門產業從傳統的“製造”向“智造”轉變,帶來一系列的新發展機遇。

“1+15”人才新政

打造引才育才升級版

“江門的發展環境越來越好,對人才的招引力度也越來越大。我看好這裡的發展。”因為看好江門微生態醫療專案發展前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博士郝占西去年來到江門就業。郝占西是江門近年來引入的博士之一。

重金引才,出臺人才條例,發放人才電子綠卡,提供人才公寓……近年來,江門打破戶籍、地域、學歷職稱等壁壘,制定實施了《江門市人民政府關於完善體制機制加快建設人才強市的若干意見》,

配套制定《江門市高層次人才認定和評定辦法》等15項政策,形成“1+15”人才新政體系,大力築巢引鳳。

“人才配套政策在很多方面都實現了新的突破。在海外人才的引進(資助)方面,江門把專案資助的門檻降低到學士學位,這一項是新的突破。”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季仙華認為,政策紅利會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到江門發展。

以政策為導向,江門還健全了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成立由江門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及其他分管市領導任副組長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在人才工作考核上,江門還將人才工作納入對市直部門的年度績效考核和對縣域領導班子經濟社會發展考核的內容,建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工作責任制。

在形成“1+15”人才新政體系的基礎上,人才工作保障和激勵力度也在不斷增強。2017年,江門全市人才發展專項資金超過1.6億元。全市共認定、評定1872名高層次人才並發放人才電子綠卡,享受人才相關待遇;向6個留學歸國人員創新創業專案、7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5所市直培養產業人才院校、21家博士後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7名博士後、35名高層次人才發放人才補貼和創新創業資助共計2365萬元。

廣東江粉磁材股份有限公司

“江門市政府很重視產學研合作,對於一些好的政策,相關部門還會主動向我們推介,比如在創新能力提升和專利申請方面提供幫助。”廣東江粉磁材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陳中豔博士及其團隊所主導的超薄柔性鐵氧體磁片項目為江粉磁材進一步深入消費電子產業鏈提供了助力,去年該團隊獲評江門市創新領軍人才,並獲得100萬元資助。

陳中豔表示,來到江粉磁材後,她對江門的人才政策越發關注,現在看到一些好的政策,都會告訴師弟師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江門發展。

硬軟體齊抓

全面提升服務

2017年12月29日,江門人才島開工儀式在位於江門市蓬江區的潮連島舉行,現場簽約13個項目,總投資51億元,正式吹響了人才島全面動工建設的號角。

作為西江的一個江心綠島,潮連島計畫建設三條過江隧道連接江門市區、荷塘鎮及中山古鎮,未來5年將投入超過300億元開展建設,打造人才教育、人才培訓、人才樂業、人才安居、人才資料、人才流通六大專項服務以及智慧島、綜合保稅區兩個支撐體系,聚焦發展育才、聚才、雲才三大類業態。

江門萬達廣場

除了打造“人才島”之外,江門由市財政投資2000萬元,選址萬達廣場建設全國首家博士後創新示範中心辦公服務平臺;省、市共建投資6000萬元建設博士後“雙創園”;一次性投資6000萬元購置134套人才公寓,讓引進的博士後等高層次人才可拎包入住……系列硬體設施的建設為高層次人才發展提供了完善的載體。

林應武書記“一對一”聯繫高新區王賢文博士

在軟體制度上,江門還創新市領導聯繫高層次人才制度,由市四套領導班子分別“一對一”聯繫高層次人才,拓寬人才建言獻策管道,在地方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

“這一兩年來,我覺得政府對人才的支持力度和重視程度,上了很高的臺階,可以和廣州或深圳最發達地區競爭了,我們做技術的人都感到非常欣慰。”由江門市委書記林應武聯繫服務的王賢文博士2016年入選“廣東特支計畫”科技創業領軍人才,王賢文表示,領導聯繫服務專家是很好的舉措,市委書記都來關懷江門的人才,體現出領導不僅很重視人才政策,還腳踏實地地執行推進,這讓他備受鼓舞。

林應武書記“一對一”聯繫高新區王賢文博士

為提供針對人才的“一對一”貼心服務,江門全市普遍建立高層次人才服務專區(窗),服務包括人才認定調動、津補貼申領、快捷政務、子女教育、配偶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保健等,建立人才、專案需求對接服務機制,構建專業化、精細化、個性化的全方位服務體系,實施高層次人才服務“綠色通道”制度,大大提升了人才對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016年底,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李勇就是被蓬江區的誠意打動,決定讓團隊落戶於此。僅用半天時間,蓬江區就通過引才綠色通道,幫李勇完成了江門市橋博設計研究院的選址、註冊和領取公章等流程,讓其順利落戶蓬江區珠西智谷核心區——火炬高新技術創業園。之後,李勇團隊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申報項目“鋼桁腹組合PC梁及其施工方法”,被授予廣東省專利優秀獎專案;李勇本人也榮獲廣東專利獎“發明人獎”。

形成人才聚集

科技提升效應

江門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從“千人計畫”人才的引進可以看出。資料顯示,江門“千人計畫”人才在2016年實現“零的突破”,到了2017年底大幅增長為12人。

政府對科研創新的“大手筆”投入,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才看到地方發展的前景所在。去年,著力發展鐳射產業的蓬江區就由下屬國資公司出資,與姚建銓的院士團隊共同成立江門珠西鐳射智慧科技有限公司,運作院士工作站及研發中心,推進技術研發及成果產業化。按計劃,國資公司將分期投入數千萬元資金。

為此,將近80歲高齡的姚建銓不僅4個月3次來到蓬江指導,還帶來了自己的兩名已成為高校教授的學生。“這兩位教授雖然很忙,但他們已經答應我每年要在這裡工作7—8個月,一個人在江門負責總部、生產基地,另一個人在深圳負責研發基地。”姚建銓表示,自己培養了一批博士生,現在正考慮把其他學術上有成就的學生引進過來。

珠西智谷智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

除了學術泰斗發揮自身影響力為江門吸引人才之外,近些年在江門創新驅動政策扶持激勵下湧現的研發機構,也正積極發揮著為本地招才引智的作用。

固高科技聯合蓬江區政府,在2016年2月于江門註冊成立珠西智谷智能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著力打造公益屬性的共性技術平臺。目前,研究院主要是立足運動控制、傳感、工業網路技術等核心技術研究,針對珠江西岸傳統製造業轉型機遇,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開展機器人與智慧裝備產業生態體系建設,不僅吸引到國家“千人計畫”專家、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院士丘立這樣的學術“大咖”坐鎮,還引入了13個智慧製造領域的創業團隊,深度介入LED、粉末冶金、五金、家電、建材等產業的升級轉型,大幅提升各領域設備智慧化水準。

資料顯示,江門吸引高層次人才落戶帶來的人才集聚效應和科技提升效應已逐步顯現。2017年,江門本地院士工作站數量從3個躍升為7個,實現了超過130%的增長。江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74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238家;科技企業孵化器達21家,眾創空間達24家,均比2016年翻了一番。全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同比增長38%。

在形成“1+15”人才新政體系的基礎上,人才工作保障和激勵力度也在不斷增強。2017年,江門全市人才發展專項資金超過1.6億元。全市共認定、評定1872名高層次人才並發放人才電子綠卡,享受人才相關待遇;向6個留學歸國人員創新創業專案、7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5所市直培養產業人才院校、21家博士後工作站(創新實踐基地)、7名博士後、35名高層次人才發放人才補貼和創新創業資助共計2365萬元。

廣東江粉磁材股份有限公司

“江門市政府很重視產學研合作,對於一些好的政策,相關部門還會主動向我們推介,比如在創新能力提升和專利申請方面提供幫助。”廣東江粉磁材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中心主任陳中豔博士及其團隊所主導的超薄柔性鐵氧體磁片項目為江粉磁材進一步深入消費電子產業鏈提供了助力,去年該團隊獲評江門市創新領軍人才,並獲得100萬元資助。

陳中豔表示,來到江粉磁材後,她對江門的人才政策越發關注,現在看到一些好的政策,都會告訴師弟師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江門發展。

硬軟體齊抓

全面提升服務

2017年12月29日,江門人才島開工儀式在位於江門市蓬江區的潮連島舉行,現場簽約13個項目,總投資51億元,正式吹響了人才島全面動工建設的號角。

作為西江的一個江心綠島,潮連島計畫建設三條過江隧道連接江門市區、荷塘鎮及中山古鎮,未來5年將投入超過300億元開展建設,打造人才教育、人才培訓、人才樂業、人才安居、人才資料、人才流通六大專項服務以及智慧島、綜合保稅區兩個支撐體系,聚焦發展育才、聚才、雲才三大類業態。

江門萬達廣場

除了打造“人才島”之外,江門由市財政投資2000萬元,選址萬達廣場建設全國首家博士後創新示範中心辦公服務平臺;省、市共建投資6000萬元建設博士後“雙創園”;一次性投資6000萬元購置134套人才公寓,讓引進的博士後等高層次人才可拎包入住……系列硬體設施的建設為高層次人才發展提供了完善的載體。

林應武書記“一對一”聯繫高新區王賢文博士

在軟體制度上,江門還創新市領導聯繫高層次人才制度,由市四套領導班子分別“一對一”聯繫高層次人才,拓寬人才建言獻策管道,在地方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

“這一兩年來,我覺得政府對人才的支持力度和重視程度,上了很高的臺階,可以和廣州或深圳最發達地區競爭了,我們做技術的人都感到非常欣慰。”由江門市委書記林應武聯繫服務的王賢文博士2016年入選“廣東特支計畫”科技創業領軍人才,王賢文表示,領導聯繫服務專家是很好的舉措,市委書記都來關懷江門的人才,體現出領導不僅很重視人才政策,還腳踏實地地執行推進,這讓他備受鼓舞。

林應武書記“一對一”聯繫高新區王賢文博士

為提供針對人才的“一對一”貼心服務,江門全市普遍建立高層次人才服務專區(窗),服務包括人才認定調動、津補貼申領、快捷政務、子女教育、配偶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保健等,建立人才、專案需求對接服務機制,構建專業化、精細化、個性化的全方位服務體系,實施高層次人才服務“綠色通道”制度,大大提升了人才對地方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016年底,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李勇就是被蓬江區的誠意打動,決定讓團隊落戶於此。僅用半天時間,蓬江區就通過引才綠色通道,幫李勇完成了江門市橋博設計研究院的選址、註冊和領取公章等流程,讓其順利落戶蓬江區珠西智谷核心區——火炬高新技術創業園。之後,李勇團隊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申報項目“鋼桁腹組合PC梁及其施工方法”,被授予廣東省專利優秀獎專案;李勇本人也榮獲廣東專利獎“發明人獎”。

形成人才聚集

科技提升效應

江門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從“千人計畫”人才的引進可以看出。資料顯示,江門“千人計畫”人才在2016年實現“零的突破”,到了2017年底大幅增長為12人。

政府對科研創新的“大手筆”投入,也讓越來越多的人才看到地方發展的前景所在。去年,著力發展鐳射產業的蓬江區就由下屬國資公司出資,與姚建銓的院士團隊共同成立江門珠西鐳射智慧科技有限公司,運作院士工作站及研發中心,推進技術研發及成果產業化。按計劃,國資公司將分期投入數千萬元資金。

為此,將近80歲高齡的姚建銓不僅4個月3次來到蓬江指導,還帶來了自己的兩名已成為高校教授的學生。“這兩位教授雖然很忙,但他們已經答應我每年要在這裡工作7—8個月,一個人在江門負責總部、生產基地,另一個人在深圳負責研發基地。”姚建銓表示,自己培養了一批博士生,現在正考慮把其他學術上有成就的學生引進過來。

珠西智谷智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

除了學術泰斗發揮自身影響力為江門吸引人才之外,近些年在江門創新驅動政策扶持激勵下湧現的研發機構,也正積極發揮著為本地招才引智的作用。

固高科技聯合蓬江區政府,在2016年2月于江門註冊成立珠西智谷智能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著力打造公益屬性的共性技術平臺。目前,研究院主要是立足運動控制、傳感、工業網路技術等核心技術研究,針對珠江西岸傳統製造業轉型機遇,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開展機器人與智慧裝備產業生態體系建設,不僅吸引到國家“千人計畫”專家、國際自動控制聯合會院士丘立這樣的學術“大咖”坐鎮,還引入了13個智慧製造領域的創業團隊,深度介入LED、粉末冶金、五金、家電、建材等產業的升級轉型,大幅提升各領域設備智慧化水準。

資料顯示,江門吸引高層次人才落戶帶來的人才集聚效應和科技提升效應已逐步顯現。2017年,江門本地院士工作站數量從3個躍升為7個,實現了超過130%的增長。江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74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238家;科技企業孵化器達21家,眾創空間達24家,均比2016年翻了一番。全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同比增長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