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改革開放前,中國農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現在還受歡迎嗎?

在鄉村人的心裡,六零年七零年最讓人關注的的活,是鄉村各供銷社的營業員,糧所的工作人員,還有衣服是綠色的,做著單車的快遞員與電影播放員之類“公家”人士。

那會差不多全部鄉下人都在地裡插秧,可以在公家那裡做上事的人,年紀大的鄉親們能夠碰到的“公家人”第一個就該是在供銷社的上班人員。

那個時代什麼東西都不多,村民的薪水不算當然,做為城鄉物資流通唯一部門的供銷社就特別吃香。村民能經過供銷社的好友來獲得貧乏物件,像白砂糖、食用鹽、可吃堿面跟燃燈用的油之類,要是能有價錢低“不好的布”買,那可是非常大的能力。

第二種就是糧所的管理員。

那個時候糧食緊缺填不飽肚子,生產隊種的糧食,大部分被送進糧所的倉庫去了。在大家的回憶裡,糧庫的管理人非常威風,一到要繳納公糧的時候,他們特別有權力,誰也不敢得最罪人家,各個交糧的人都需要千萬小心的討好管理人。

第三種是鄉村郵遞員。

六七年代村民遇見吃公糧,又身披綠色衣服,還開著公家單車的大人,恐怕僅僅是郵電局的郵遞員了。

在家裡小朋友的內心,郵遞員叔叔,不光能有新的單車開,而且還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報紙和書刊。

第四個,電影播放員。

鄉下的娛樂就和物資一樣稀少,公社的放映員按照上邊的規定,在一個月裡在大隊中(當下叫做村)播放兩回電影,一場兩部片子。那個年代的老闆姓,對各個月兩回的電影的想要,不亞於現在的人對春晚的期盼。電影播放員非常受鄉親們的喜愛。

如今的鄉下的快速進展,這幾種行業都可是不受歡迎,不再擁有六七年代賦予他們的獨自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