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陝西省楊陵區

楊陵區,陝西省咸陽市轄區(正式行政區劃),名義上楊陵區隸屬於咸陽市管轄,但其正式行政管轄許可權交由楊淩示範區管委會行使(即實際意義上屬於楊淩示範區管理的下轄區)。

因轄區內有隋文帝楊堅的泰陵而得名。位於陝西關中平原中部,東距省會西安市82公里,西距寶雞市86公里。

區域面積135平方千米,轄2街道辦事處3鎮,常住人口28萬。有隋泰陵、教稼園、農高會會址等旅遊景點。

隴海鐵路、西寶客運專線和西寶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楊陵區

中文名稱

楊陵區

外文名稱

Yangling District

別 名

農科城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中國陝西省咸陽市(正式行政區劃)

下轄地區

2街道辦事處3鎮

政府駐地

楊陵街道

電話區號

029

郵政區碼

712100

地理位置

陝西省中部,關中平原腹地

面 積

135平方千米

人 口

28萬

方 言

中原官話-關中片(秦語)-楊陵話

氣候條件

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隋文帝泰陵、後稷教稼園

機 場

西安咸陽國際機場

火車站

楊陵站、楊陵南站(高鐵)

車牌代碼

陝V

區劃代碼

610403

實際行政劃屬

楊淩示範區

歷史名人

後稷、馬超、馬援、蘇蕙、李世民

建制沿革

早在五千多年前,區域內既有先民繁衍生息。傳說堯舜時代,居住著有邰氏氏族。有邰氏的女兒姜女原,作了軒轅黃帝曾孫帝嚳的正妃,姜女原的兒子名棄,“教民稼穡”有功,被帝舜擢拔為主管農業的官員——後稷,封邰國,賜姓姬,為周族始祖。傳至商朝後期,

周文王建都豐邑,邰地仍屬周的領地。

周、秦時期(前11世紀~前206年)

周武王伐紂滅商,建都鎬京,今區域系京畿之地。西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因秦襄公護駕有功,將岐豐之地賜予秦。此後,區境便成為秦國的轄區。

秦孝公為了革除分封制的弊端,加強朝廷集權,於西元前350年在轄地推行朝廷、郡、縣、鄉、亭、裡六級行政管理體制,設邰、武功等41縣。邰縣治所在今區域。武功縣治所在今眉縣東20公里處。

秦末,項羽入關,廢郡縣,興分封,將秦內史和上郡分成雍、翟、塞三國,謂之三秦。壅國都廢丘,即今興平縣東南十裡南佐村一帶,邰縣屬壅國轄地。

漢至南北朝時期(前206~581年)

西漢初,沿用秦制,邰縣仍屬內史轄區。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以長安為中心,分置左右內史。長安以東為左內史,長安以西為右內史,邰縣屬右內史轄地。太初元年(104),改長安以東為京兆尹,渭城以西為右扶風,長陵以北為左翊,

謂之三輔。設司隸校尉,統領三輔。右扶風治所長安,領邰縣等21縣。

三國時,關中系曹魏轄區。魏文帝改京兆郡,左馮翊為馮翊郡,右扶風為扶風郡。扶風郡治所遷至槐裡,領武功、美陽等10縣。美陽縣治今傳扶風縣法門鎮,武功縣治未變。今區域分屬武功、美陽二縣管轄。

西晉武帝泰始三年(267),在扶風郡治槐裡置始平郡,領武功等五縣;遷扶風郡治至池陽,即今涇陽縣,領美陽等六縣。今境域分屬武功、美陽二縣管轄。

郝連勃勃昌武元年(418)十二月,武功、美陽均屬夏之北秦州。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廢美陽縣,置周城縣,治所周原,將美陽縣地域併入周城縣。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廢武功縣,置武功郡,治所始在中亭川,後遷至邰城。複置美陽縣,治所始在邰城,後遷至崇正鎮,轄武功縣全境和扶風南部。武功郡領美陽等十二縣,今區域曾先後分屬周城縣、武功郡和美陽縣管轄。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廢武功郡和美陽縣,複置武功縣,治所中亭川;將美陽縣地域併入歧山縣。移周城縣治於眉城。在原周城縣址設三龍縣。今區域分屬武功縣、周城縣管轄。

隋至五代時期(581~960年)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廢郡設州。武功縣歸屬雍州。今區域的隸屬關係亦隨之變更。

煬帝大業三年(607),廢州複郡。京兆郡領武功等22縣,郡治長安。扶風郡領岐山等10縣,郡治雍城。今區域亦隨關中區劃的變更而變更。

唐代初,將全國劃分為關內等10道。道下設府州,府州下設縣。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京兆郡為雍州;三年(620)置稷州,領武功、扶風等四縣。扶風縣治所長寧。改扶風郡為岐州,領氵韋 川等縣,氵韋 川治所在今扶風縣城。太宗貞觀元年(627),廢稷州,改隸雍州,撤扶風,並其地入武功,貞觀八年(634),改岐州為鳳翔府。本區域分屬武功、扶風管轄。

武則天天授二年(691),複置稷州,領武功等5縣,屬京兆府;大足元年(701)廢稷州,武功仍屬雍州;玄宗開元元年(713),武功改屬京兆府。後唐同光元年(923),武功改隸鳳翔府;明宗長興元年(930),複屬京兆府。後晉置武功郡,隸屬昌軍路。後周改郡為縣,隸永興軍路。在此期間,扶風縣置未變。今區域仍分屬武功、扶風管轄。

宋至清時期(961~1911年)

宋初,分全國為15路,後增至23路。路轄府、州、軍。府、州、軍轄縣。武功縣隸屬永興軍路京兆府;徽宗政和八年(1118),改隸環慶路醴州;扶風縣隸秦鳳路鳳翔府;高宗建炎元(1127),扶風縣更名為扶興縣,旋復舊名,隸鳳翔路鳳翔府。

北宋末年,金人佔領北方,行政區劃沿襲宋制,分統治區為19路。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武功縣隸京兆府乾州;孝宗淳熙十六年(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名武亭縣,仍屬乾州。

高宗紹興十二年(金熙宗皇統二年1142),扶風縣隸熙秦路鳳翔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隸鳳翔路鳳翔府。

元改全國11個行中書省,省下有路、府、州、縣四級政權機構。其中也有路領州、縣者,還有府、州不屬路而直屬省者。蒙古建國號為“元”之前的世祖至元元年(1264),武亭縣複名武功縣,隸陝西行中書省奉元路乾州;扶風縣隸陝西行中書省鳳翔府。

明改全國為二直隸及13承宣佈政使司,布政使司轄府、州、縣。太祖洪武九年(1376),武功縣隸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乾州;扶風縣隸屬陝西布政使司鳳翔府。

清分全國為23省,省下設道、府、州、縣。聖祖康熙五年(1666),武功縣隸西安府;扶風縣隸鳳邠道鳳翔府。世宗雍正三年(1725),武功縣改屬乾州。

此期間,今區域的歸屬分別隨武功、扶風兩縣歸屬關係的變更而變更。

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年)

中華民國建立後,分全國為28個省及西藏地方。民國2年(1913),陝西省領關中、榆林、治中三道。武功、扶風兩縣均為隸屬關中道。

民國17年(1928),撤銷道制,只存省、縣兩級,武功、扶風直屬省轄。

民國27年(1938),陝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成立,兩縣均屬其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

建國後,1950年2月10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全省整編為寶雞、咸陽等9個專區和1個直轄縣。武功、扶風縣隸屬寶雞專區。

1956年10月1日,撤銷寶雞專區,縣歸省直轄。

1958年11月4日,興平、武功、扶風縣合併為興平縣,時稱大縣。

1961年9月10日,恢復寶雞專區及武功、扶風縣建制,武功、扶風縣仍歸寶雞專區管轄。

1979年3月設立楊陵特區(縣級),以武功縣的楊陵鎮、楊陵公社為其行政區域。暫由武功縣代管。

1982年11月3日國務院【國函字242號】批復同意將武功縣的楊陵鎮、楊陵公社和扶風縣的五泉公社劃歸寶雞市,設立楊陵區。

1983年9月9日國務院【國函字187號】批復:將寶雞市的武功縣、楊陵區劃歸咸陽市管轄。

1997年7月29日,楊淩農業高新產業示範區在楊陵區成立,楊陵區交由楊淩示範區行使實際管轄權。

2015年,撤銷大寨鎮,設立大寨街道;將原大寨鎮的孟寨、蔣家寨、周李、官村4個行政村劃歸五泉鎮管轄;將楊陵街道的南莊村劃歸李台街道管轄,梁氏窯、康樂西路2個社區劃歸大寨街道管轄。同時對楊陵街道、大寨街道、五泉鎮、揉穀鎮進行部分行政村調整。調整後,全區轄3個街道、2個鎮,23個社區、55個行政村。

風景名勝

泰陵

境內有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泰陵(即楊堅陵)、古農師後稷封地(有邰國遺址)、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地(慶善宮遺址)等文物古跡。後稷教稼園、周堯昆蟲博物館、水保所人工降雨大廳、中國克隆動物基地、新天地設施農業園等一大批富具科普內容的旅遊景點。亞洲第一規模的水上運動中心、邰城休閒廣場、楊陵“蘸水面”。

今境域分屬武功、美陽二縣管轄。

郝連勃勃昌武元年(418)十二月,武功、美陽均屬夏之北秦州。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廢美陽縣,置周城縣,治所周原,將美陽縣地域併入周城縣。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廢武功縣,置武功郡,治所始在中亭川,後遷至邰城。複置美陽縣,治所始在邰城,後遷至崇正鎮,轄武功縣全境和扶風南部。武功郡領美陽等十二縣,今區域曾先後分屬周城縣、武功郡和美陽縣管轄。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廢武功郡和美陽縣,複置武功縣,治所中亭川;將美陽縣地域併入歧山縣。移周城縣治於眉城。在原周城縣址設三龍縣。今區域分屬武功縣、周城縣管轄。

隋至五代時期(581~960年)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廢郡設州。武功縣歸屬雍州。今區域的隸屬關係亦隨之變更。

煬帝大業三年(607),廢州複郡。京兆郡領武功等22縣,郡治長安。扶風郡領岐山等10縣,郡治雍城。今區域亦隨關中區劃的變更而變更。

唐代初,將全國劃分為關內等10道。道下設府州,府州下設縣。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京兆郡為雍州;三年(620)置稷州,領武功、扶風等四縣。扶風縣治所長寧。改扶風郡為岐州,領氵韋 川等縣,氵韋 川治所在今扶風縣城。太宗貞觀元年(627),廢稷州,改隸雍州,撤扶風,並其地入武功,貞觀八年(634),改岐州為鳳翔府。本區域分屬武功、扶風管轄。

武則天天授二年(691),複置稷州,領武功等5縣,屬京兆府;大足元年(701)廢稷州,武功仍屬雍州;玄宗開元元年(713),武功改屬京兆府。後唐同光元年(923),武功改隸鳳翔府;明宗長興元年(930),複屬京兆府。後晉置武功郡,隸屬昌軍路。後周改郡為縣,隸永興軍路。在此期間,扶風縣置未變。今區域仍分屬武功、扶風管轄。

宋至清時期(961~1911年)

宋初,分全國為15路,後增至23路。路轄府、州、軍。府、州、軍轄縣。武功縣隸屬永興軍路京兆府;徽宗政和八年(1118),改隸環慶路醴州;扶風縣隸秦鳳路鳳翔府;高宗建炎元(1127),扶風縣更名為扶興縣,旋復舊名,隸鳳翔路鳳翔府。

北宋末年,金人佔領北方,行政區劃沿襲宋制,分統治區為19路。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武功縣隸京兆府乾州;孝宗淳熙十六年(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名武亭縣,仍屬乾州。

高宗紹興十二年(金熙宗皇統二年1142),扶風縣隸熙秦路鳳翔府;大定二十七年(1187),隸鳳翔路鳳翔府。

元改全國11個行中書省,省下有路、府、州、縣四級政權機構。其中也有路領州、縣者,還有府、州不屬路而直屬省者。蒙古建國號為“元”之前的世祖至元元年(1264),武亭縣複名武功縣,隸陝西行中書省奉元路乾州;扶風縣隸陝西行中書省鳳翔府。

明改全國為二直隸及13承宣佈政使司,布政使司轄府、州、縣。太祖洪武九年(1376),武功縣隸屬陝西布政使司西安府乾州;扶風縣隸屬陝西布政使司鳳翔府。

清分全國為23省,省下設道、府、州、縣。聖祖康熙五年(1666),武功縣隸西安府;扶風縣隸鳳邠道鳳翔府。世宗雍正三年(1725),武功縣改屬乾州。

此期間,今區域的歸屬分別隨武功、扶風兩縣歸屬關係的變更而變更。

中華民國時期(1912~1949年)

中華民國建立後,分全國為28個省及西藏地方。民國2年(1913),陝西省領關中、榆林、治中三道。武功、扶風兩縣均為隸屬關中道。

民國17年(1928),撤銷道制,只存省、縣兩級,武功、扶風直屬省轄。

民國27年(1938),陝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成立,兩縣均屬其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49~)

建國後,1950年2月10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全省整編為寶雞、咸陽等9個專區和1個直轄縣。武功、扶風縣隸屬寶雞專區。

1956年10月1日,撤銷寶雞專區,縣歸省直轄。

1958年11月4日,興平、武功、扶風縣合併為興平縣,時稱大縣。

1961年9月10日,恢復寶雞專區及武功、扶風縣建制,武功、扶風縣仍歸寶雞專區管轄。

1979年3月設立楊陵特區(縣級),以武功縣的楊陵鎮、楊陵公社為其行政區域。暫由武功縣代管。

1982年11月3日國務院【國函字242號】批復同意將武功縣的楊陵鎮、楊陵公社和扶風縣的五泉公社劃歸寶雞市,設立楊陵區。

1983年9月9日國務院【國函字187號】批復:將寶雞市的武功縣、楊陵區劃歸咸陽市管轄。

1997年7月29日,楊淩農業高新產業示範區在楊陵區成立,楊陵區交由楊淩示範區行使實際管轄權。

2015年,撤銷大寨鎮,設立大寨街道;將原大寨鎮的孟寨、蔣家寨、周李、官村4個行政村劃歸五泉鎮管轄;將楊陵街道的南莊村劃歸李台街道管轄,梁氏窯、康樂西路2個社區劃歸大寨街道管轄。同時對楊陵街道、大寨街道、五泉鎮、揉穀鎮進行部分行政村調整。調整後,全區轄3個街道、2個鎮,23個社區、55個行政村。

風景名勝

泰陵

境內有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泰陵(即楊堅陵)、古農師後稷封地(有邰國遺址)、唐太宗李世民出生地(慶善宮遺址)等文物古跡。後稷教稼園、周堯昆蟲博物館、水保所人工降雨大廳、中國克隆動物基地、新天地設施農業園等一大批富具科普內容的旅遊景點。亞洲第一規模的水上運動中心、邰城休閒廣場、楊陵“蘸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