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陝西省漢中市南鄭區

南鄭區,隸屬於陝西省漢中市,因鄭人南奔而得名,位於陝西省西南邊陲、漢中盆地西南部,北臨漢江,南依巴山。區境東與陝西省城固縣、西鄉縣毗連;南部與四川省通江縣、南江縣、旺蒼縣接壤;西部與陝西省甯強縣、勉縣為鄰;北與陝西省漢台區隔江相望。

境內氣候分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尤以北亞熱帶氣候特徵最為明顯。

南鄭是漢中“雙百”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漢中市經濟發達重區,境內有世界級天坑群。

2015年,南鄭區全年生產總值164.88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1.5%。

截至到2015年,全區地域總面積2809.0363平方公里,轄1個街道20個建制鎮,戶籍人口56.79萬人。

南鄭區是陝西省旅遊資源大區,

境內的景點有南湖、紅寺湖、川陝革命根據地紀念館、黎坪國家森林公園,漢山廣場等。

中文名稱

南鄭區

外文名稱

Nanzheng District

別 名

小江南

行政區類別

市轄區

所屬地區

陝西省漢中市

下轄地區

20個鎮、1個街道

政府駐地

漢山街道

電話區號

0916

郵政區碼

723100

地理位置

漢中市西南部

面 積

2809.0363平方公里

人 口

56.79萬

方 言

西南官話-川黔片、中原官話-秦隴片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和暖溫帶

著名景點

紅寺湖風景區,黎平國家森林公園,漢山廣場,世界級天坑

車牌代碼

陝F

建制沿革

南鄭地名,始見於《史記.秦本紀.六國年表》,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左庶長城南鄭”。名稱來源歷史上有三種說法,其中“鄭民南奔”說逐漸為大家所認同,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引《耆舊傳》語:“南鄭之號始于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為稱”。

南鄭置縣時間,史無明載。其地夏、商兩代屬梁州,為褒國所有。

西周時,合併於雍州,南鄭為周代古邑。

進入春秋後,為諸侯國爭奪地盤時期。西元前750年,褒國被庸國所滅,南鄭為庸國所有。

西元前611年,楚莊王聯合巴國、秦國擊敗庸國,南鄭進入秦、巴、楚三國反復爭奪之盛期。南鄭先屬秦,後入蜀。

西元前475年戰國始,秦取蜀南鄭,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前451年)秦左庶長築南鄭城,南鄭地名始著。躁公二年(前441年),南鄭附蜀。秦惠公十三年(前387年)伐蜀,奪回南鄭。

周顯王時(前368年),南鄭被蜀佔據。秦孝西元年(前361年),漢中(時不含南鄭)被楚國佔據,與秦地接壤。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派司馬錯領兵滅蜀,南鄭複秦。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楚丹陽之戰,秦奪楚漢中地六百里與秦的南鄭地區合併,置漢中郡,治南鄭(今漢台區境內)南鄭正式置縣,為陝西置縣最早縣之一。

自西元前451年秦左庶長建築南鄭城以後,曆為漢中郡、道、府、縣所在地,

為陝南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漢高祖劉邦為漢王時曾以南鄭為都城。

漢末張魯以五斗米道在此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近30年。

三國時蜀漢與曹魏在南鄭地區進行過激烈的較量。晉武帝泰始年間,南鄭為梁州及漢中郡治所。

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南鄭縣改為光義縣,治所未變。

隋開皇初年複稱南鄭縣,撤銷漢川,保留梁州郡,轄南鄭縣;隋煬帝大業初廢梁州複置漢川郡,南鄭為郡治。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廢漢川郡置梁州,南鄭為州治所;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南鄭為山南道梁州屬縣。

宋代,南鄭為府轄縣及路、府治所。

南宋時,分利州路為東西兩路,東路轄興元府,南鄭為府轄縣及路府治所,同時也是抗金的前線。

元朝設陝西行中書省,南鄭為興元路路治,正式劃歸陝西。

明朝時,南鄭為漢中府治。

清朝南鄭屬陝西布政使司漢中府轄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設道,十七年(1928年)撤銷漢中道,南鄭直屬陝西省轄。

1949年12月6日,南鄭分置為南鄭縣與南鄭市。南鄭縣遷治與漢中城東的十八裡鋪,除漢中城及郊區歸南鄭市外,其餘集鎮和鄉村仍由南鄭縣轄領。

1954年底,將四川省通江縣的碑壩區劃歸南鄭縣。

1958年底撤銷南鄭縣,轄區併入漢中市。

1961年9月縣市分設,劃漢江以南原南鄭縣轄的冷水、漢山、紅廟、南海、碑壩五區及原褒城縣轄的高臺、新集、黃官三區和原黎坪中心區的部分區域為南鄭新政區。

2017年8月,經國務院同意,撤銷南鄭縣,設立漢中市南鄭區。

旅遊風景

聖水寺

聖水寺

聖水寺位於南鄭區聖水鎮,背依靈泉山,面對漢江,距漢中市10公里,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明代嘉靖時(1552—1566)。因有青、白、黃、烏、黑五泉環繞佛殿,取“五龍捧聖”之意,故名“聖水寺”。

龍崗寺遺址

龍崗寺遺址

龍崗寺遺址(又稱龍崗寺古人類遺址)位於南鄭區梁山鎮,距中心城區約3.5公里。遺址由舊石器時代文化、新石器時代文化、漢代墓葬群、龍崗寺宗教文化、紅色革命文化五部分組成,內涵豐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藝術價值和社會經濟價值。

紅寺湖

紅寺湖

紅寺湖景區距離南鄭區中心16公里,景區面積1560多萬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240多萬平方米,林地面積300多萬平方米。有鴛鴦、白鷺、錦雞等20餘種珍稀野生動物,和松、杉、楓、楠竹、茶樹、油茶等近20余種名貴植物,為陝西省十大自然生態游泳景區。

黎坪國家森林公園

黎坪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南鄭區元壩鎮境內,該公園屬揚子准地臺北部邊緣,龍門大巴山隆起褶斷帶地貌,深切河谷。該森林公園是以森林景觀、地貌景觀,水體景觀以及現代人文景觀和田園風光景觀為主,集山景、林景、水景、石景為一體。

南湖風景區

南湖風景區

南湖風景區位于南鄭區大漢山腳下省道211穿過景區。始建於1954年,1981年被命名為“南湖公園”,1995年更名為南湖風景區。它以山水自然景觀見長的自然風景區。景區面積4.65平方公里,水面1109畝,湖水迂回於七山八溝之間,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亭立榭臥,為漢中近效的一處幽美的遊覽勝地。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廢漢川郡置梁州,南鄭為州治所;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南鄭為山南道梁州屬縣。

宋代,南鄭為府轄縣及路、府治所。

南宋時,分利州路為東西兩路,東路轄興元府,南鄭為府轄縣及路府治所,同時也是抗金的前線。

元朝設陝西行中書省,南鄭為興元路路治,正式劃歸陝西。

明朝時,南鄭為漢中府治。

清朝南鄭屬陝西布政使司漢中府轄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設道,十七年(1928年)撤銷漢中道,南鄭直屬陝西省轄。

1949年12月6日,南鄭分置為南鄭縣與南鄭市。南鄭縣遷治與漢中城東的十八裡鋪,除漢中城及郊區歸南鄭市外,其餘集鎮和鄉村仍由南鄭縣轄領。

1954年底,將四川省通江縣的碑壩區劃歸南鄭縣。

1958年底撤銷南鄭縣,轄區併入漢中市。

1961年9月縣市分設,劃漢江以南原南鄭縣轄的冷水、漢山、紅廟、南海、碑壩五區及原褒城縣轄的高臺、新集、黃官三區和原黎坪中心區的部分區域為南鄭新政區。

2017年8月,經國務院同意,撤銷南鄭縣,設立漢中市南鄭區。

旅遊風景

聖水寺

聖水寺

聖水寺位於南鄭區聖水鎮,背依靈泉山,面對漢江,距漢中市10公里,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明代嘉靖時(1552—1566)。因有青、白、黃、烏、黑五泉環繞佛殿,取“五龍捧聖”之意,故名“聖水寺”。

龍崗寺遺址

龍崗寺遺址

龍崗寺遺址(又稱龍崗寺古人類遺址)位於南鄭區梁山鎮,距中心城區約3.5公里。遺址由舊石器時代文化、新石器時代文化、漢代墓葬群、龍崗寺宗教文化、紅色革命文化五部分組成,內涵豐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藝術價值和社會經濟價值。

紅寺湖

紅寺湖

紅寺湖景區距離南鄭區中心16公里,景區面積1560多萬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240多萬平方米,林地面積300多萬平方米。有鴛鴦、白鷺、錦雞等20餘種珍稀野生動物,和松、杉、楓、楠竹、茶樹、油茶等近20余種名貴植物,為陝西省十大自然生態游泳景區。

黎坪國家森林公園

黎坪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南鄭區元壩鎮境內,該公園屬揚子准地臺北部邊緣,龍門大巴山隆起褶斷帶地貌,深切河谷。該森林公園是以森林景觀、地貌景觀,水體景觀以及現代人文景觀和田園風光景觀為主,集山景、林景、水景、石景為一體。

南湖風景區

南湖風景區

南湖風景區位于南鄭區大漢山腳下省道211穿過景區。始建於1954年,1981年被命名為“南湖公園”,1995年更名為南湖風景區。它以山水自然景觀見長的自然風景區。景區面積4.65平方公里,水面1109畝,湖水迂回於七山八溝之間,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亭立榭臥,為漢中近效的一處幽美的遊覽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