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免密支付到底方便了誰?

繼消滅了現金、銀行卡之後,密碼也要退出歷史舞臺?隨著移動支付大戰進入“下半場”,快捷高效的免密支付應用越來越頻繁,但也被不少用戶吐槽“缺乏安全感”:無主動授權、無醒目提示,

跳過“輸入密碼”、“確認金額”等環節,直接“嘀”的一聲就完成付款。更讓人擔心的是,很多手機應用都青睞免密支付,系統甚至會預設開啟。

01

會員自動續費 免密平臺綁定多

“您的帳戶於01月20日17時43分在App Store& Apple Music成功付款15元。”上班族于雷日前收到了支付寶的短信消費提醒。

他恍然想起,可能是會員自動續費“惹的禍”。

當時為了看一部VIP電影,他花了6塊錢以體驗價開通了視頻會員,想著也沒多少錢,總比電影票便宜,後來就忘了這回事兒。“沒想到居然每月自動扣費,算是掉坑裡了!”于雷無奈地說。

隨著視頻付費迎來“爆發式”增長,會員“自動續費”已成為行業“潛規則”。消費者在參加“白菜價”體驗活動後,不知不覺中成為了自動續費的“VIP會員”或“黑卡”會員,

而這其中的“神助攻”就是免密支付。

昨日,記者打開愛奇藝視頻網站,點擊“開通VIP會員”。其中,首位推薦的是“12個月178元”,其次是“3個月45元”和“1個月15元”的熱銷會員。當記者點擊第一個全年套餐時,左下角已用綠色對勾自動勾選了“到期後自動續費12個月,可隨時取消”,稍不留神兒就會直接跳過。

記者點擊一旁的橙色問號圓圈,則彈出了“自動續費服務聲明”,上面列出“到期前一天為您自動續費”、“可隨時取消自動續費服務,

取消後不再自動續費”。然而,不少用戶卻在不知不覺中“默認”開通了會員續費。

02

功能默認開啟 用戶“蒙在鼓裡”

為了讓消費者支付更快捷,不少平臺都開通了免密支付服務,在消費不超過某一額度時均不需輸入支付密碼,

也沒有對於支付價格的確認環節。

市民方先生最近跟家人去盒馬鮮生十裡堡店體驗了一把“新零售”,現買現做的各式美味讓人直呼過癮,但支付方式的“先進”也讓方先生心生疑慮。

“因為是會員店,需下載盒馬App,用支付寶帳戶登錄授權,這可以理解。但在輸入支付密碼完成授權時,在收銀台結帳只要出示盒馬App裡的付款碼一掃即可,不用再輸入密碼確認金額,那萬一手機被偷了,

其他人撿到我的手機是不是也可以直接拿著去付款呢?”方先生擔憂地說。

方先生的疑慮並非杞人憂天。記者用一個新號碼註冊了支付寶的帳戶後發現,支付寶的“付款碼”功能處於預設開啟狀態,其使用說明中顯示每筆小於等於1000元的訂單無須驗證支付密碼。無獨有偶,銀聯的髮卡行也通常將“小額免密免簽”功能與“閃付”設置為默認開通,額度在300元以內。微信付款使用者服務協定中也寫明,使用付款碼支付不足1000元(特定商戶3000元)的消費時,無需密碼等交易指令驗證,且由丟失等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由個人承擔。

儘管免密支付設置了一定的額度上限,但安全隱患依然存在。之前有媒體報導,手機被盜後不法分子利用手機上已開通的小額支付免密功能導致綁定銀行卡裡的錢被全部盜走。

03

警惕“三無”支付 使用者協議需看清

隨著春運大幕拉開,方便快捷的手機購票平臺受到“搶票一族”的青睞。同時,無主動授權、無醒目提示、無支付密碼的“三無”支付亂象也花樣頻出,埋下安全隱患。

日前,賀女士在“去哪兒”App上購票時遭遇了一樁“怪事”。在選定航班班次、填完個人資訊後,她選擇了一張未與“去哪兒”App綁定的銀行卡進行支付。然而在按要求填寫了姓名、身份證號、銀行預留手機號碼後,賀女士收到一條6位元數字的驗證碼短信。本以為只是驗證資訊,但輸入後驚訝地發現,賀女士選擇的車票訂單竟在瞬間被動完成了交易,協力廠商平臺從其銀行帳戶劃走了1000多元的機票錢。

整個過程沒有主動授權、沒有醒目提示,也沒有輸入支付密碼確認,僅憑一個短信驗證碼就直接劃款,難免讓大家擔心與協力廠商支付相連的銀行卡是否安全。羅先生此前在攜程網訂機票也遇到類似情況,沒有要求輸入支付密碼,幾千元就被劃走了。“當時銀行和攜程均回復說雙方有合作,無論金額大小,直接閃付不用密碼。”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趙佔領表示,消費者有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這種以不明顯的方式提示消費者開通自動續費和免密支付的服務侵犯了消費者的權利,沒有盡到應盡的提醒義務。

來源 | 北京日報

編輯 | 劉帶娣

使用付款碼支付不足1000元(特定商戶3000元)的消費時,無需密碼等交易指令驗證,且由丟失等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由個人承擔。

儘管免密支付設置了一定的額度上限,但安全隱患依然存在。之前有媒體報導,手機被盜後不法分子利用手機上已開通的小額支付免密功能導致綁定銀行卡裡的錢被全部盜走。

03

警惕“三無”支付 使用者協議需看清

隨著春運大幕拉開,方便快捷的手機購票平臺受到“搶票一族”的青睞。同時,無主動授權、無醒目提示、無支付密碼的“三無”支付亂象也花樣頻出,埋下安全隱患。

日前,賀女士在“去哪兒”App上購票時遭遇了一樁“怪事”。在選定航班班次、填完個人資訊後,她選擇了一張未與“去哪兒”App綁定的銀行卡進行支付。然而在按要求填寫了姓名、身份證號、銀行預留手機號碼後,賀女士收到一條6位元數字的驗證碼短信。本以為只是驗證資訊,但輸入後驚訝地發現,賀女士選擇的車票訂單竟在瞬間被動完成了交易,協力廠商平臺從其銀行帳戶劃走了1000多元的機票錢。

整個過程沒有主動授權、沒有醒目提示,也沒有輸入支付密碼確認,僅憑一個短信驗證碼就直接劃款,難免讓大家擔心與協力廠商支付相連的銀行卡是否安全。羅先生此前在攜程網訂機票也遇到類似情況,沒有要求輸入支付密碼,幾千元就被劃走了。“當時銀行和攜程均回復說雙方有合作,無論金額大小,直接閃付不用密碼。”

對此,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志霖律師事務所律師趙佔領表示,消費者有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這種以不明顯的方式提示消費者開通自動續費和免密支付的服務侵犯了消費者的權利,沒有盡到應盡的提醒義務。

來源 | 北京日報

編輯 | 劉帶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