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半月談評論:脫貧攻堅“壘大戶”“堆盆景”就是形式主義

半月談評論員 李亞楠

脫貧攻堅本是解決我國不同人群、不同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重要舉措。

然而,記者近期調研卻發現,貧困縣中非貧困村存在的發展不平衡、貧困村中非貧困戶存在的心態不平衡問題日益突出。

“兩個不平衡”拉響了脫貧攻堅新警報,處理不當,必將影響脫貧成效。其產生有歷史原因、也有政策導向因素,但歸根結底,更深刻反映了部分地區脫貧攻堅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作風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脫貧攻堅工作要實打實幹,一切工作都要落實到為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上,切實防止形式主義,不能搞花拳繡腿,不能搞繁文縟節,不能做表面文章。

應當說,作為中國當前最重要的攻堅戰之一,各級各部門都對脫貧攻堅工作傾注了很大精力。

但越是重要的工作,越要保持定力、尊重實際,越要精准施策、過細工作,切不可急躁冒進,欲速則不達,

否則必會滋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現在,有的地方為了儘快見到“扶貧效果”,把扶貧資源集中用到少數村、少數人甚至非貧困戶身上,“壘大戶”、“堆盆景”,作為脫貧亮點來宣傳。

殊不知,這樣的“亮點”越亮,周邊的群眾就會越不滿。這實際上就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具體表現。“兩個不平衡”產生的根源正在於此。

以部分地區整合扶貧資金不能用於非貧困村為例,採訪中,許多基層幹部都深切感受到這一問題的急迫性,

但往往只能囿於“政策檔是這麼要求的”,為自己脫離實際的行為開脫。

不能苛責基層幹部不夠“擔當”,更應該反思為什麼基層幹部都願意做“沉默的大多數”,而不願意做“實事求是的先行者”。

一位基層幹部一語道出玄機:按照檔做,

錯了,老百姓遭殃;不按文件做,對了,幹部遭殃。

這句話道出了部分基層幹部的“兩難處境”,也道出了當前部分地區脫貧攻堅工作中形式主義的重災區——督查考核。

•部分地區督查考核機械教條,不從實際出發,一味追求問責,貧困群眾一句話,就可能決定一名扶貧幹部的前程。

•部分地區督查考核層層加碼,督查組一個接一個,讓基層應接不暇;部分行業部門缺乏統籌,

政策檔連環出,有些不僅脫離實際,還互相打架,導致基層無所適從。

這些都是不尊重實際,急躁冒進的典型表型。仿佛不如此,不足以顯示對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視。殊不知,這種官僚主義的“重視”,往往反過來導致基層以形式主義來應對,最終受害的還是老百姓。

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是我們黨立下的軍令狀。

“兩個不平衡”雖是傾向性、苗頭性問題,但其背後潛藏的形式主義危害深遠,如不及時解決,必將影響脫貧攻堅進程,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

解決“兩個不平衡”問題,

一方面,需要上級部門更多傾聽基層意見,深入實際調研,做出更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

另一方面,也需要適當放權,建立容錯機制,賦予基層更多靈活度和自主權,讓基層能夠因地制宜,大膽進行能借鑒、可複製的探索。

惟其如此,才能上下齊心,克服形式主義痼疾,打贏脫貧攻堅戰。

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是我們黨立下的軍令狀。

“兩個不平衡”雖是傾向性、苗頭性問題,但其背後潛藏的形式主義危害深遠,如不及時解決,必將影響脫貧攻堅進程,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

解決“兩個不平衡”問題,

一方面,需要上級部門更多傾聽基層意見,深入實際調研,做出更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

另一方面,也需要適當放權,建立容錯機制,賦予基層更多靈活度和自主權,讓基層能夠因地制宜,大膽進行能借鑒、可複製的探索。

惟其如此,才能上下齊心,克服形式主義痼疾,打贏脫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