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8春運關愛行動首日 在溫務工者回家路上的“溫度”

本報記者 莊越 楊人介

長龍般通宵排隊購票的畫面,輾轉擁堵的春運路程……“春運”這一詞條,歷時多年,卻總是能勾起人們許多的記憶。在溫州這片熱土上,在關乎“春運”的記憶裡,

還有12年一直相伴的“春運關愛行動”。昨日,“2018春運關愛行動”在火車站廣場如約而至,活動現場,從志願者到返鄉遊子,春運回家的路,那些觸摸到的“溫度”,總是讓人滿眼感懷、滿心溫暖。記者用文字記錄下了春運關愛行動中的小故事,串成一組組溫暖的鏡頭。

鏡頭一

一碗煮了11年的熱粥

“鈴鈴鈴……”鬧鈴聲打破了清晨的寂靜。

昨日,天剛破曉,盧曉敏便起床了,他起身披上外套,按掉鬧鈴,急匆匆地下樓,開始淘米、洗紅棗……當天,他要為在溫務工的返鄉遊子準備熱騰騰的紅棗粥。

每年,春運期間為遊子們送上熱粥,是盧曉敏11年來雷打不動的堅持。“天氣冷,一碗粥,能讓務工者暖暖地回家,何樂而不為?”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精心熬制,2大桶熱騰騰的紅棗粥出鍋了,

來不及休息。盧曉敏趕忙將粥裝車,騎著人力三輪車趕往火車站廣場。

“粥必須熱才好喝。”為保證粥的溫度,盧曉敏從下呂浦獻華社區將粥分批送出。一天下來,起碼得來回騎四五趟。

“最重要是粥熱,我們辛苦點沒事兒。”他說,“希望更多人能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投入到公益事業中來。“或許我這輩子也做不到一下子能捐款成百上千萬元,但只要盡自己的一份力,

哪怕讓遊子們能喝上一碗熱粥,那麼不管冬天再冷,人心都是暖和的。”

眼見2大鍋粥又快見底,盧曉敏推來三輪車,踏上了送粥的路。凜冽的寒風中,他的臉被吹得通紅,神情卻如此堅定……

鏡頭二

一條喜氣洋洋的圍巾

“祝你新年紅紅火火。”上午9時許,在市社會捐贈站攤位前,

來自溫州步一鞋業有限公司的志願者陳曉民親切地將紅圍巾給返鄉遊子們一一圍上。

王文菊來溫州務工已經3年,當志願者為她圍上圍巾時,她眼角濕潤,“謝謝,謝謝!”她說,離家一年,心中格外牽掛家中的父母和孩子。“來不及買新衣,就直接收拾行囊回家了,這條紅圍巾讓我著實有了過年的氣氛。”

今年,在春運關愛行動發起時,溫州步一鞋業有限公司第一時間找到了市社會捐贈站,

表示願意捐出幾千條紅圍巾,溫暖遊子回鄉的路。“冬日呵護,無‘圍’不至。”陳曉民說,希望通過紅圍巾將溫州的溫暖傳遞給更多的務工者,也讓他們喜氣洋洋過新年。

寒風起,王文菊往圍巾裡縮了縮脖子,拉著行李奔赴候車廳。那裡,將通往她魂牽夢繞的家鄉……

鏡頭三

一個新居民的朋友圈

“哢嚓。”中午時分,來自河南的張先生掏出手機,對著“春運關愛行動”的現場拍了一組照片,併發了一條朋友圈:“回鄉路上,有愛心很溫暖。”

當天下午,他將乘火車回到老家。“老婆孩子都在家裡等著我呢。”說著,他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他告訴記者,上午7點起床從蒼南搭車來到火車站,還沒吃過早餐。

“一進廣場,看到這麼多熱心人為我們準備了吃的、用的,真是太溫暖了!忍不住拍照發了一條朋友圈。”張先生說,自己來溫州務工已經一年多,都沒有回過老家,但每逢佳節,房東們都會給他們送上一些特色小吃,“地如其名,溫暖之州。”

“今年的願望,就是一家人能齊齊整整、開開心心地吃個團圓飯。”說著他一口喝光了小志願者給他送上的紅豆粥,樂呵地和我們揮手再見。

20個小時,是溫州到家的距離,張先生的新春心願,馬上就能實現了……

“哢嚓。”中午時分,來自河南的張先生掏出手機,對著“春運關愛行動”的現場拍了一組照片,併發了一條朋友圈:“回鄉路上,有愛心很溫暖。”

當天下午,他將乘火車回到老家。“老婆孩子都在家裡等著我呢。”說著,他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他告訴記者,上午7點起床從蒼南搭車來到火車站,還沒吃過早餐。

“一進廣場,看到這麼多熱心人為我們準備了吃的、用的,真是太溫暖了!忍不住拍照發了一條朋友圈。”張先生說,自己來溫州務工已經一年多,都沒有回過老家,但每逢佳節,房東們都會給他們送上一些特色小吃,“地如其名,溫暖之州。”

“今年的願望,就是一家人能齊齊整整、開開心心地吃個團圓飯。”說著他一口喝光了小志願者給他送上的紅豆粥,樂呵地和我們揮手再見。

20個小時,是溫州到家的距離,張先生的新春心願,馬上就能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