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城事」厲害了天津!3處入選中國首批工業遺產保護名錄,兩處都在於家堡!

1月27日,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正式公佈,包括江南機器製造總局、漢陽鐵廠、京張鐵路等100個項目。其中,天津有3個項目入選:大沽船塢(現為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紀念館)、天津金湯橋、天津堿廠(天津堿廠廠史館)

這批名錄包含了創建於洋務運動時期的官辦企業,也含有新中國成立後的“156項”重點建設專案,覆蓋了造船、軍工、鐵路等門類,是具有代表性、突出價值的工業遺產。

工業遺產不僅僅是文化遺產,也是記憶遺產、檔案遺產。

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大批曾為我國近代化、現代化作出重大貢獻的老工業企業面臨改組、搬遷,其設備、產品也不斷在淘汰更新。

國家有關部門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十分重視,已確定漢冶萍鋼鐵廠、青島啤酒廠、第一顆原子彈試驗基地、中東鐵路建設等十餘處國家級工業遺產博物館,各地還有些工業遺產正在進一步調查與申報之中。

我國的工業遺產保護雖然起步較晚,但已經形成了符合我國國情,獨具特色的探索道路。

大沽船塢

(現為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紀念館)

所在地:天津市塘沽大沽塢路27號

始建年代:1880

主要遺存:甲字船塢、輪機廠房舊址、船臺與小碼頭;德國產剪床、英國產沖剪;大沽產手槍等

入選理由:中國第三所近代造船所,也是中國北方最早的船舶修建廠和重要的軍火基地;製造出中國首批仿德一磅後膛炮、馬克沁重機槍、大沽造步槍等槍械;培育了中國北方第一代產業工人,不僅為日後華北造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人才,

還帶動了中國各地造船工業的發展

北洋水師大沽船塢遺址位於天津濱海新區海河下游南岸,占地約46000平方米。大沽船塢是1880年李鴻章由於北洋水師修理艦船的需要,在原來是鹽村和漁村的名叫大沽的地點上建設的我國北方第一個近代化造船廠。

這裡彙集了當時中國先進的造船機器;這裡為清朝北洋水師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這裡造出了中國的第一艘潛艇;這裡的軍械製造推動了近代中國軍事裝備的改革……

因為原地址有皇帝恩賜的海神廟,故亦名海神廟船塢。因此,大沽船塢的故事要從海神廟說起。

關於海神廟

海神廟有400年以上的歷史,始建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從現存海神廟遺址以及歷史圖片等證據可以看出,海神廟的選址非正南正北,而是將主要立面朝向海河入海口的河道處,反映出海神廟初建時選址對祭祀海神、指引航路等的考慮。

大沽的海神廟

據文獻記載,海神廟由三進大殿組成,前殿為海神殿,禦制殿額,曰“靜洪波”,供奉著海神。中殿為觀音閣,殿額曰“潮音清梵”,供奉著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在塘沽地區多處被供奉,但以海神廟最為壯觀。觀音閣高七丈,是當時塘沽地區最高的建築。後殿為水母殿,殿額曰“涵育厥後”,供奉著水之母,四周有魚蝦貝蟹。廟中有一“海壇”,井臺用青磚砌成,從壇口可望見倒影。

海神廟是1793年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登陸的地方。1792年9月26日,英國政府任命馬戛爾尼為正使,以賀乾隆帝80大壽為名出使中國,這是西歐各國政府首次向中國派出正式使節。1793年8月5日,英國使團乘坐一艘60門炮艦“獅子”號和兩艘英國東印度公司提供的隨行船隻抵達天津白河口,之後換小船入大沽,落腳海神廟。該事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因此登陸點也成為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標。

1862年大沽地圖

海神廟在近代軍事基地建設中又成為東方精神的象徵。李鴻章除了致力於將天津建設成為一個軍事基地之外,他還將注意力集中到整個渤海灣的軍事部署。北洋水師的軍隊部署以威海衛基地、旅順軍港為主,大沽船塢更多的是作為修船、造船的場所和軍火供應地,它是李鴻章在海防緊急的情況下,在京師最後關卡——天津建設的北洋水師“天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之後的戰役中,這裡與威海衛劉公島、旅順軍港呈犄角之勢拱衛京師。

大沽船塢選址於大沽口海神廟附近,除了李鴻章駐節天津、大沽口有炮臺對其加以保護這兩個因素外,還有兩個因素應該特別值得注意:第一,在清代,大沽海神廟附近是船舶停靠的集中之地。海神廟在當時是進入內陸的集散地。從1862年的塘沽地圖可見有六個船塢,可能為便於船舶停靠之所。這說明此地已經具備建造船塢的基礎。第二,從1907年大沽鐵分廠圖和1941年大沽造船所平面圖都可以看出,整個大沽船塢各廠房、船塢、宿舍等以海神廟為中心建設,中國歷來有將重要建築放置于中心的傳統。據中國傳統,造船、修船、新船下水、出海都要舉行祭海神、龍王等儀式。

大沽船塢輪機車間遺址

大沽船塢的建設結合海神廟,不是巧合,它反映了近代工業文明與傳統祭海文化的結合。福州馬尾船政的天后宮、威海衛劉公島上的龍王廟的建設都與這種文化相關,開平礦務局為我國最早採用近代技術進行煤炭挖掘的軍工產業,仍然保留了祭祀窯神的活動。此外,在天津機器局選址中,有在空曠地域中依託既有建築建設軍工產業的選址習慣,海神廟在該區域不管是建築體量還是祭祀活動,都能起到精神中心的作用。將傳統的祭海文明作為近代工業的內核,是“中體西用”在近代中國工業的表現,這一點也獨具東方特色。

修船、造船、生產槍炮

在大沽船塢建造之前,天津機器局也有一定的造船能力。隨著海軍艦隊的擴大,天津機器局原有的船塢已不能滿足修船、造船的需要,光緒六年(1880年),大沽船塢開始建設。2月,購用民地110畝修建廠區和船塢。5月,甲塢興工建築,由天津四合順包攬工程。11月建造竣工。光緒十年(1884年),興建乙、丙塢。光緒十一年(1885年),興建丁、戊塢。船塢有打鐵廠、鍋爐廠、鑄鐵廠、模件廠,陸續建成甲、乙、丙、丁、戊船塢。光緒十六年(1890年),大沽船塢開始生產槍、炮等軍火。這是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光緒十七年(1891年),大沽船塢仿造德國一磅後膛炮90餘門,除修船外還開始製造槍炮、水雷等,實際上大沽船塢成為了一座軍火工廠。1892年,在船塢院內設修炮廠,兼造水雷,從此,大沽船塢成了一個修船、造船、生產槍炮軍火的綜合軍事基地。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大沽口,大沽船塢被俄國霸佔。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8月30日,清政府外務部正式向俄國提出交還大沽船塢的要求,俄國才於12月19日將大沽船塢交還。12月,奉直隸總督袁世凱之命繪製詳圖,將各塢、各廠損壞坍塌情形呈報在案,興工修理。

大沽鐵工分廠圖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袁世凱在天津大沽口船塢創辦憲兵學堂(後改名陸軍員警學堂),創建員警隊伍在當時天津也是創舉,這裡成為培養員警的搖籃。同年,開辦北洋勸業鐵工廠,設分廠於大沽船塢,大沽船塢改名為“北洋勸業鐵工廠大沽分廠”。1913年,大沽船塢劃歸北洋政府海軍部管轄,改名為“海軍部大沽造船所”。反映了近代中國造船業自主性發展進程。1937年,大沽船塢變成“大沽造船所”。1945年抗戰勝利,由交通部接受大沽船塢。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滿足大型船隻生產需求,大沽船塢進行了設備更新,20世紀60年代進行設備更新,把過去的舊機床變成萬能銑床、大刨床等,還擴大了生產的範圍,從1958年後開始製造蒸汽機,燒煤蒸汽機車,滿足生產大型船的需要。1964年這裡建造渤海石油鑽井平臺,1969年生產柴油機。新老廠區共同見證了136年老廠的歷史。

天津金湯橋

所在地:天津市建國道西端與水閣大街之間的海河

始建年代:1906

主要遺存:橋體

入選理由:天津最早、目前國內僅存的三跨平轉式開啟的鋼結構橋樑;象徵天津市解放的標誌性建築

金湯橋的前身是東浮橋。清雍正八年(1730)建造,由13條木船連綴而成,因在天津城廂東門外,故用此名。又因其東頭為清鹽關廳所在地,也稱“鹽關浮橋”。這種浮橋實際上就是船橋,和擺渡的渡船一起成為人們過河的交通工具。但當時官府不為民謀利,又限於落後的生產技術水準,在陳舊敗落的狀態中一直沿用了一百七十多年。

直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十月,比利時經營的天津電車公司欲將線路延伸到對岸的奧、意、俄三國租界,需要鋪設一條行駛于北大關到老龍頭火車站(今東站)的紅牌電車道,勢必行經此橋,便會同中國官府、三國租界當局共同集資20萬兩銀子而興建新橋。新式鐵橋全長76.4 米,橋面寬10.5米,車道寬6.8米。下部結構為三孔實墩,兩孔可以開啟行船,上旋呈曲線形。建成後大大方便了人員往來和貨物運輸,也是當時市政建設現代化的一個景觀。命名為“金湯橋”,取固若“金城湯池”之意。

1919年,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爆發了。當年10月10日下午,天津各界救國聯合會在南開中學“紅場”召開大會,要求懲辦賣國賊,抵制日貨,並組織環城遊行。由於員警阻止,毆打學生,激起群眾義憤,遊行隊伍到金湯橋西口的天津員警廳請願,向廳長嚴正抗議,又在街頭高呼口號,散發傳單,開展演講宣傳,一直堅持到第二天黎明。金湯橋頭出現的革命鬥爭氣勢,震動了海河兩岸。

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起解放天津的戰役。根據天津敵情和市區南北長、東西窄的特點,制定了“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各個擊破”的方針,確定38、39兩軍由西向東,44、45兩軍由東向西,將東西兩面主攻部隊的會師地點定在金湯橋。14日上午10點開始總攻,僅用16個小時就打開了東西兩方向的10個突破口。在津西突破了和平門、西營門,在津東殺進了民權門、民族門,並在金湯橋頭反復爭奪之後,于15日淩晨5時半,東西兩支部隊在金湯橋勝利會師,在高唱凱歌和歡呼聲中將紅旗插上了橋頭,從而宣告了解放天津戰役的決定性勝利。由於打通了東西走廊,敵軍南北分離,且被分割成散塊,陷入極度混亂之中。解放軍則乘勝進攻海光寺一帶,於當日上午10時攻進了敵天津警備司令部,生俘敵警備司令,下午3時全城結束了戰鬥,人民解放軍只用了29個小時,即全殲守敵13萬人,解放了天津。

新中國成立後,金湯橋舊貌換新顏。在1935年第一次大修的基礎上,於1970年又進行了第二次大修。因橋上的單行電車軌道早已被拆除,又把開啟設備廢除,將全橋頂高1.2米,把原來的木橋面板改為鋼筋混凝土板,並對一些構件進行更換加固。兩側人行道拓寬到1.5米,車道荷載的標準達到10噸,使這座老橋面目一新。

1984年,為了紀念人民解放軍在天津戰役中的豐功偉績,在金湯橋海河東路一側設立了解放天津會師紀念碑。1994年經中共天津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金湯橋被命名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6年,金湯橋又改成步行觀賞橋,鑲有玻璃引橋和全玻璃階梯,裝點了橋身,修復了開啟功能,橋下水面設置音樂噴泉,鐵橋在音樂噴泉的伴奏下徐徐開啟,成為津城旅遊的又一新景觀。此外,又在橋的東西兩端安置了兩組反映勝利會師的雕塑,有戰士群體、火炬、坦克和碉堡等實體重現,以生動直觀的形式,把已逝去的歷史遠景又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天津堿廠

(天津堿廠廠史館)

所在地:天津市塘沽大連東道

始建年代:1915

主要遺存:廠門、白灰窯、化鹽池、科學廳;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侯氏制堿法工藝;

入選理由:中國第一家近代精鹽廠;中國最早的鹽化工企業;我國乃至亞洲最早的制堿企業;蘇維爾生產線為我國最早的制堿工藝流程線,具有首創價值,目前保存完好,工業特色鮮明;聯堿區為我國自主研究的侯氏制堿法的代表,具有典範價值;1926年“紅三角”純鹼在美國的費城萬國博覽會獲得金質獎,被譽為“中國工業進步的象徵”;第一個專門的化工研究機構,開創了我國無機應用化學、有機應用化學及細菌化學的研究,培養了一批化工人才;先後向巴西、印度、阿爾巴尼亞等國家轉移制堿技術

“紅三角”純鹼曾是中國的驕傲

也是老一代濱海新區人最深的記憶

紅三角純鹼一直是濱海新區人的驕傲

它打破了西方70多年來對制堿技術的壟斷

“中國工業的進步”的象徵

這位“民族英雄”已經歷了百年歷史

歷史回顧

1914年久大精鹽公司在天津成立,設工廠於塘沽。

1920年永利制堿公司“紅三角”牌商標,經商標局核准發給註冊證證號16510號。

1926年永利堿廠生產的“紅三角”牌優質純鹼,在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

1941年新法制堿實驗成功,定名為“侯氏制堿法”。

1972年更名為天津堿廠。

2001年以天津堿廠著名商標冠名的濱海新區最大的“紅三角”廣場開放。

2005年12月18日渤海化工園暨天津堿廠搬遷改造工程在天津臨港工業區正式開工。

2011年8月1日

天津堿廠老廠區,兩個高度分別是100米和150米的煙囪被拆除。

老廠區的記憶並不會被磨滅,按照規劃,這一地區將作為於家堡自貿區的商業購物區、文化中心、遺址文化和娛樂區及居住區,同時結合地鐵B1線和于家堡高鐵站建立綜合交通樞紐。天鹼地區將與於家堡、響螺灣組成三角形濱海新區核心功能區。老堿廠和天堿科技廳相連,將形成特色工業長廊,百年久大永利的記憶將延續。

大沽的海神廟

據文獻記載,海神廟由三進大殿組成,前殿為海神殿,禦制殿額,曰“靜洪波”,供奉著海神。中殿為觀音閣,殿額曰“潮音清梵”,供奉著觀音菩薩,觀音菩薩在塘沽地區多處被供奉,但以海神廟最為壯觀。觀音閣高七丈,是當時塘沽地區最高的建築。後殿為水母殿,殿額曰“涵育厥後”,供奉著水之母,四周有魚蝦貝蟹。廟中有一“海壇”,井臺用青磚砌成,從壇口可望見倒影。

海神廟是1793年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登陸的地方。1792年9月26日,英國政府任命馬戛爾尼為正使,以賀乾隆帝80大壽為名出使中國,這是西歐各國政府首次向中國派出正式使節。1793年8月5日,英國使團乘坐一艘60門炮艦“獅子”號和兩艘英國東印度公司提供的隨行船隻抵達天津白河口,之後換小船入大沽,落腳海神廟。該事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因此登陸點也成為具有特殊意義的地標。

1862年大沽地圖

海神廟在近代軍事基地建設中又成為東方精神的象徵。李鴻章除了致力於將天津建設成為一個軍事基地之外,他還將注意力集中到整個渤海灣的軍事部署。北洋水師的軍隊部署以威海衛基地、旅順軍港為主,大沽船塢更多的是作為修船、造船的場所和軍火供應地,它是李鴻章在海防緊急的情況下,在京師最後關卡——天津建設的北洋水師“天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之後的戰役中,這裡與威海衛劉公島、旅順軍港呈犄角之勢拱衛京師。

大沽船塢選址於大沽口海神廟附近,除了李鴻章駐節天津、大沽口有炮臺對其加以保護這兩個因素外,還有兩個因素應該特別值得注意:第一,在清代,大沽海神廟附近是船舶停靠的集中之地。海神廟在當時是進入內陸的集散地。從1862年的塘沽地圖可見有六個船塢,可能為便於船舶停靠之所。這說明此地已經具備建造船塢的基礎。第二,從1907年大沽鐵分廠圖和1941年大沽造船所平面圖都可以看出,整個大沽船塢各廠房、船塢、宿舍等以海神廟為中心建設,中國歷來有將重要建築放置于中心的傳統。據中國傳統,造船、修船、新船下水、出海都要舉行祭海神、龍王等儀式。

大沽船塢輪機車間遺址

大沽船塢的建設結合海神廟,不是巧合,它反映了近代工業文明與傳統祭海文化的結合。福州馬尾船政的天后宮、威海衛劉公島上的龍王廟的建設都與這種文化相關,開平礦務局為我國最早採用近代技術進行煤炭挖掘的軍工產業,仍然保留了祭祀窯神的活動。此外,在天津機器局選址中,有在空曠地域中依託既有建築建設軍工產業的選址習慣,海神廟在該區域不管是建築體量還是祭祀活動,都能起到精神中心的作用。將傳統的祭海文明作為近代工業的內核,是“中體西用”在近代中國工業的表現,這一點也獨具東方特色。

修船、造船、生產槍炮

在大沽船塢建造之前,天津機器局也有一定的造船能力。隨著海軍艦隊的擴大,天津機器局原有的船塢已不能滿足修船、造船的需要,光緒六年(1880年),大沽船塢開始建設。2月,購用民地110畝修建廠區和船塢。5月,甲塢興工建築,由天津四合順包攬工程。11月建造竣工。光緒十年(1884年),興建乙、丙塢。光緒十一年(1885年),興建丁、戊塢。船塢有打鐵廠、鍋爐廠、鑄鐵廠、模件廠,陸續建成甲、乙、丙、丁、戊船塢。光緒十六年(1890年),大沽船塢開始生產槍、炮等軍火。這是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光緒十七年(1891年),大沽船塢仿造德國一磅後膛炮90餘門,除修船外還開始製造槍炮、水雷等,實際上大沽船塢成為了一座軍火工廠。1892年,在船塢院內設修炮廠,兼造水雷,從此,大沽船塢成了一個修船、造船、生產槍炮軍火的綜合軍事基地。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大沽口,大沽船塢被俄國霸佔。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8月30日,清政府外務部正式向俄國提出交還大沽船塢的要求,俄國才於12月19日將大沽船塢交還。12月,奉直隸總督袁世凱之命繪製詳圖,將各塢、各廠損壞坍塌情形呈報在案,興工修理。

大沽鐵工分廠圖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袁世凱在天津大沽口船塢創辦憲兵學堂(後改名陸軍員警學堂),創建員警隊伍在當時天津也是創舉,這裡成為培養員警的搖籃。同年,開辦北洋勸業鐵工廠,設分廠於大沽船塢,大沽船塢改名為“北洋勸業鐵工廠大沽分廠”。1913年,大沽船塢劃歸北洋政府海軍部管轄,改名為“海軍部大沽造船所”。反映了近代中國造船業自主性發展進程。1937年,大沽船塢變成“大沽造船所”。1945年抗戰勝利,由交通部接受大沽船塢。

新中國成立以後,為了滿足大型船隻生產需求,大沽船塢進行了設備更新,20世紀60年代進行設備更新,把過去的舊機床變成萬能銑床、大刨床等,還擴大了生產的範圍,從1958年後開始製造蒸汽機,燒煤蒸汽機車,滿足生產大型船的需要。1964年這裡建造渤海石油鑽井平臺,1969年生產柴油機。新老廠區共同見證了136年老廠的歷史。

天津金湯橋

所在地:天津市建國道西端與水閣大街之間的海河

始建年代:1906

主要遺存:橋體

入選理由:天津最早、目前國內僅存的三跨平轉式開啟的鋼結構橋樑;象徵天津市解放的標誌性建築

金湯橋的前身是東浮橋。清雍正八年(1730)建造,由13條木船連綴而成,因在天津城廂東門外,故用此名。又因其東頭為清鹽關廳所在地,也稱“鹽關浮橋”。這種浮橋實際上就是船橋,和擺渡的渡船一起成為人們過河的交通工具。但當時官府不為民謀利,又限於落後的生產技術水準,在陳舊敗落的狀態中一直沿用了一百七十多年。

直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十月,比利時經營的天津電車公司欲將線路延伸到對岸的奧、意、俄三國租界,需要鋪設一條行駛于北大關到老龍頭火車站(今東站)的紅牌電車道,勢必行經此橋,便會同中國官府、三國租界當局共同集資20萬兩銀子而興建新橋。新式鐵橋全長76.4 米,橋面寬10.5米,車道寬6.8米。下部結構為三孔實墩,兩孔可以開啟行船,上旋呈曲線形。建成後大大方便了人員往來和貨物運輸,也是當時市政建設現代化的一個景觀。命名為“金湯橋”,取固若“金城湯池”之意。

1919年,偉大的五四愛國運動爆發了。當年10月10日下午,天津各界救國聯合會在南開中學“紅場”召開大會,要求懲辦賣國賊,抵制日貨,並組織環城遊行。由於員警阻止,毆打學生,激起群眾義憤,遊行隊伍到金湯橋西口的天津員警廳請願,向廳長嚴正抗議,又在街頭高呼口號,散發傳單,開展演講宣傳,一直堅持到第二天黎明。金湯橋頭出現的革命鬥爭氣勢,震動了海河兩岸。

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起解放天津的戰役。根據天津敵情和市區南北長、東西窄的特點,制定了“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各個擊破”的方針,確定38、39兩軍由西向東,44、45兩軍由東向西,將東西兩面主攻部隊的會師地點定在金湯橋。14日上午10點開始總攻,僅用16個小時就打開了東西兩方向的10個突破口。在津西突破了和平門、西營門,在津東殺進了民權門、民族門,並在金湯橋頭反復爭奪之後,于15日淩晨5時半,東西兩支部隊在金湯橋勝利會師,在高唱凱歌和歡呼聲中將紅旗插上了橋頭,從而宣告了解放天津戰役的決定性勝利。由於打通了東西走廊,敵軍南北分離,且被分割成散塊,陷入極度混亂之中。解放軍則乘勝進攻海光寺一帶,於當日上午10時攻進了敵天津警備司令部,生俘敵警備司令,下午3時全城結束了戰鬥,人民解放軍只用了29個小時,即全殲守敵13萬人,解放了天津。

新中國成立後,金湯橋舊貌換新顏。在1935年第一次大修的基礎上,於1970年又進行了第二次大修。因橋上的單行電車軌道早已被拆除,又把開啟設備廢除,將全橋頂高1.2米,把原來的木橋面板改為鋼筋混凝土板,並對一些構件進行更換加固。兩側人行道拓寬到1.5米,車道荷載的標準達到10噸,使這座老橋面目一新。

1984年,為了紀念人民解放軍在天津戰役中的豐功偉績,在金湯橋海河東路一側設立了解放天津會師紀念碑。1994年經中共天津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金湯橋被命名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6年,金湯橋又改成步行觀賞橋,鑲有玻璃引橋和全玻璃階梯,裝點了橋身,修復了開啟功能,橋下水面設置音樂噴泉,鐵橋在音樂噴泉的伴奏下徐徐開啟,成為津城旅遊的又一新景觀。此外,又在橋的東西兩端安置了兩組反映勝利會師的雕塑,有戰士群體、火炬、坦克和碉堡等實體重現,以生動直觀的形式,把已逝去的歷史遠景又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天津堿廠

(天津堿廠廠史館)

所在地:天津市塘沽大連東道

始建年代:1915

主要遺存:廠門、白灰窯、化鹽池、科學廳;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侯氏制堿法工藝;

入選理由:中國第一家近代精鹽廠;中國最早的鹽化工企業;我國乃至亞洲最早的制堿企業;蘇維爾生產線為我國最早的制堿工藝流程線,具有首創價值,目前保存完好,工業特色鮮明;聯堿區為我國自主研究的侯氏制堿法的代表,具有典範價值;1926年“紅三角”純鹼在美國的費城萬國博覽會獲得金質獎,被譽為“中國工業進步的象徵”;第一個專門的化工研究機構,開創了我國無機應用化學、有機應用化學及細菌化學的研究,培養了一批化工人才;先後向巴西、印度、阿爾巴尼亞等國家轉移制堿技術

“紅三角”純鹼曾是中國的驕傲

也是老一代濱海新區人最深的記憶

紅三角純鹼一直是濱海新區人的驕傲

它打破了西方70多年來對制堿技術的壟斷

“中國工業的進步”的象徵

這位“民族英雄”已經歷了百年歷史

歷史回顧

1914年久大精鹽公司在天津成立,設工廠於塘沽。

1920年永利制堿公司“紅三角”牌商標,經商標局核准發給註冊證證號16510號。

1926年永利堿廠生產的“紅三角”牌優質純鹼,在美國費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獎章。

1941年新法制堿實驗成功,定名為“侯氏制堿法”。

1972年更名為天津堿廠。

2001年以天津堿廠著名商標冠名的濱海新區最大的“紅三角”廣場開放。

2005年12月18日渤海化工園暨天津堿廠搬遷改造工程在天津臨港工業區正式開工。

2011年8月1日

天津堿廠老廠區,兩個高度分別是100米和150米的煙囪被拆除。

老廠區的記憶並不會被磨滅,按照規劃,這一地區將作為於家堡自貿區的商業購物區、文化中心、遺址文化和娛樂區及居住區,同時結合地鐵B1線和于家堡高鐵站建立綜合交通樞紐。天鹼地區將與於家堡、響螺灣組成三角形濱海新區核心功能區。老堿廠和天堿科技廳相連,將形成特色工業長廊,百年久大永利的記憶將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