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做號江湖”的生財之道:“爆文”軟體5分鐘成稿 一人開10個號 月入超3萬元

原標題:金錢下的“做號江湖” 一人10個號 每篇5分鐘 月入3萬多

“我們雖然晚了一大步,號也不多,但你知道一天能入帳好多不?至少一千!”王文有些得意。去年11月,王文組建了現在的四人團隊,開始在各個平臺註冊帳號,靠發送文章、視頻,來獲得平臺補助和高額流量帶來的廣告分成,“一天保底一千,有時候接近兩千,一個月起碼有3萬多元進賬。”

王文會習慣性地向他的朋友介紹自己目前的身份和職業:“新媒體工作者”、“自媒體人”。說話間,

28歲的王文顯得甚是“老道”。不過,外人並不知道,他的身份其實用三個字即可說明——做號者。

“做號”是指通過運營者前期註冊大量的自媒體帳號,然後通過抄襲、洗稿、偽原創等各種低成本生產內容的方式,再通過各大平臺分發出去,獲得大量流量,從而賺取廣告分成。

近日,成都商報記者走近這個游離于讀者、平臺邊緣的隱秘群體,探秘做號江湖,以及他們的生財之道。

A

做號

一人申請10個號自稱“新媒體工作者”

去年11月,28歲的王文正式進入這個行業,並組建了4人團隊。在這之前,他曾幹過多個職業,“策劃、活動執行、婚慶、賣房子等,但都賺不到什麼錢。”其他三人,有剛畢業的大學生,也有與他一樣剛剛轉行的同齡人。當時,百度百家號正式上線不久,王文便註冊帳號進駐。隨後他又在網易、今日頭條、搜狐等平臺註冊了帳號,一共10個帳號。

不過,在這位“自媒體人”眼裡,

並不關心發文品質。王文說,“重要的是能變現,有錢進賬,這個圈子裡都是這樣的,很多人都賺發了,可惜我們懂得太晚。”

小八是一個在讀大學生,今年初加入到做號行列。為了做號,小八還加入了多個“自媒體交流群”,取經學習。記者以“自媒體運營交流”為關鍵字查找發現,成都範圍內此類QQ群達27個,其中人數達到500以上的高級群就有6個。這些群中,“賣號”、“刷流量”等詞則成了最常見的主題詞。

記者加入了一個大型交流群,發現群裡不少人員為全職運營的個人或工作室,還有很大部分是在校大學生。

群內另一位“資深自媒體人”告訴記者,如果想要多賺點,作為一個新手可以採取“走量”的方式,“走量就是指批量‘做號’,一個人同時做100個號的內容,如果註冊不了那麼多號就到網上去買。”

B

寫稿

59元購買“爆文”軟體5分鐘寫篇稿子

自媒體號的運營,一個重要的環節在於內容創作。

不過,這並不是王文最在意的,他有著自己的一套辦法。“比如最近上映的電影《金剛。“為啥內容不重要,有沒有人看也無所謂,因為不管發啥文章流量都不用再擔心了,特別是百家號,只要下方的廣告內容不斷被點擊,就能帶來廣告收益分成。”

記者聯繫上了這家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員小宇,小宇介紹,“對方把連結給我們,其他的就不用管了,需要閱讀量的就做閱讀量,要點廣告條的就點廣告條,我們有自己的方式。”小宇介紹,目前在成都的合作夥伴有近20個,帳號過百。“不過,現在平臺查得比較嚴,必須要有節奏,慢慢地進行,不然平臺會對一些異常帳號封停。”

相對於之前幹的所有工作,現在的王文覺得輕鬆得多,帳號每天都能為他帶來一定的收入,“一天加起來有1000多元,好的時候可能更多,總之,一個月保底有三萬多元吧。”王文說。

D

攪局

抄襲盜竊者收益,

甚至比原創者還高

自媒體人李洪夥從2015年開始陸續在各個平臺開設自己的自媒體帳號,主要發佈娛樂類文章,其原創內容在各個平臺都獲得了不俗的閱讀成績。不過,他發現多個平臺開始出現與自己帳號名字近似的自媒體號,就連帳號文字介紹也完全一致,數量多達數十個。“總有一批人會盯著你的,閱讀量大,就會被人抄襲,一些帳號一看就是搬運抄襲。”

從事自媒體寫作兩年來,李洪夥最直觀的感受在於自媒體帳號越來越多,理論上提供的內容應該越來越豐富,品質也應該有所上升才對,但現實並非如此。

“反而是同質化的產品在服務。當你打開那些與自己近似內容的帳號時,發現其內容正是自己在其他平臺發佈的原創內容,僅僅是做了一定的修改而已,說白了就是一種搬運和抄襲。”李洪夥說,遇到這種狀況,只能試著跟平臺溝通,舉報或者撤掉文章,但效果並不佳,“平臺不處理或者不封號,我們也沒有辦法,即便處理了,沒多久你又會發現一些新帳號冒出來了,而低質內容的氾濫,讀者將是最終受害者。”

另一面,做號者王文則幾乎沒有擔心過版權問題。“中國這麼大,各平臺帳號那麼多,內容差不多也正常啊,即便有部分抄襲了,一篇文章而已,一般人是不會來起訴的。當然,要起訴我也不存在,正好可以宣傳我的帳號,說明這個帳號關注度高啊。”

“抄襲盜竊者收益,甚至比我還高,直接打擊了我的創作熱情,有底線的人會堅持創作,沒有底線的也就隨大流,都去抄襲算了。”李洪夥認為,之所以出現此類抄襲,其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利益驅動;加上自媒體平臺管理不力,對抄襲搬運的懲罰也非常低。

成都泰和泰律師事務所長期從事智慧財產權案件辦理的曾祥坤律師認為,互聯網時代,網路抄襲侵權案件在近年來越發的呈現著上升趨勢,但在認定和查處上面臨很多困難。“其一,被侵權者維權意識不高,不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追究;其二,侵權的發生往往不是一對一,而很可能是一個群體的數量;其三,在取證認定上也比較麻煩,所謂的抄襲者也不再是簡單的直接搬運,或者說在來源的說明上非常模糊。”

“原創作者應該強化版權意識,網路平臺也應該建立投訴管道,加大處理和曝光的力度,也可以發動公眾力量,建立一定的有獎舉報機制。”曾祥坤介紹。

E

反擊

禁言、扣分、封號……

多平臺出臺嚴管政策保護原創者權益

最近,王文的幾個號就因為流量異常以及內容問題遭到了平臺查處。“百家號被封了3個,其他幾個平臺的號現在本來變現就控制得很嚴,這幾天都在處理這個事情。”

實際上,針對做號者,目前各大平臺已陸續出臺相應的政策和辦法。以百家號為例,根據媒體報導,上線之初就曾向作者發佈公告,嚴懲各類抄襲行為,違反一次禁言一周,兩次禁言兩周,三次就將永久封號。

今年3月,UC總經理陳超也公開表示,對於“震驚”為代表的標題現象,將不會成為主流,“這是一個貓捉老鼠的遊戲。他們將通過信用分值的方式,去教育創作者,杜絕類似文章”。

四川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版權處副處長王志堅表示:“在自媒體勢頭火熱的今天,對於網路作品的保護主要依靠《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對網路作品的使用應該按照先授權後使用的行為準則來進行。但由於互聯網具有匿名性的特點,對這類侵害版權行為的取證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目前,我國正在積極地改善互聯網作品的版權保護環境,也希望發現自己作品被侵權的權利人能夠積極舉報。不要認為對方只是複製了一篇文章而已,實際上,權利人的權益很可能已經遭受了侵害。”(應本人要求,文中王文、小八、小宇系化名)

成都商報記者 杜玉全 實習生 岳依桐

要點廣告條的就點廣告條,我們有自己的方式。”小宇介紹,目前在成都的合作夥伴有近20個,帳號過百。“不過,現在平臺查得比較嚴,必須要有節奏,慢慢地進行,不然平臺會對一些異常帳號封停。”

相對於之前幹的所有工作,現在的王文覺得輕鬆得多,帳號每天都能為他帶來一定的收入,“一天加起來有1000多元,好的時候可能更多,總之,一個月保底有三萬多元吧。”王文說。

D

攪局

抄襲盜竊者收益,

甚至比原創者還高

自媒體人李洪夥從2015年開始陸續在各個平臺開設自己的自媒體帳號,主要發佈娛樂類文章,其原創內容在各個平臺都獲得了不俗的閱讀成績。不過,他發現多個平臺開始出現與自己帳號名字近似的自媒體號,就連帳號文字介紹也完全一致,數量多達數十個。“總有一批人會盯著你的,閱讀量大,就會被人抄襲,一些帳號一看就是搬運抄襲。”

從事自媒體寫作兩年來,李洪夥最直觀的感受在於自媒體帳號越來越多,理論上提供的內容應該越來越豐富,品質也應該有所上升才對,但現實並非如此。

“反而是同質化的產品在服務。當你打開那些與自己近似內容的帳號時,發現其內容正是自己在其他平臺發佈的原創內容,僅僅是做了一定的修改而已,說白了就是一種搬運和抄襲。”李洪夥說,遇到這種狀況,只能試著跟平臺溝通,舉報或者撤掉文章,但效果並不佳,“平臺不處理或者不封號,我們也沒有辦法,即便處理了,沒多久你又會發現一些新帳號冒出來了,而低質內容的氾濫,讀者將是最終受害者。”

另一面,做號者王文則幾乎沒有擔心過版權問題。“中國這麼大,各平臺帳號那麼多,內容差不多也正常啊,即便有部分抄襲了,一篇文章而已,一般人是不會來起訴的。當然,要起訴我也不存在,正好可以宣傳我的帳號,說明這個帳號關注度高啊。”

“抄襲盜竊者收益,甚至比我還高,直接打擊了我的創作熱情,有底線的人會堅持創作,沒有底線的也就隨大流,都去抄襲算了。”李洪夥認為,之所以出現此類抄襲,其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利益驅動;加上自媒體平臺管理不力,對抄襲搬運的懲罰也非常低。

成都泰和泰律師事務所長期從事智慧財產權案件辦理的曾祥坤律師認為,互聯網時代,網路抄襲侵權案件在近年來越發的呈現著上升趨勢,但在認定和查處上面臨很多困難。“其一,被侵權者維權意識不高,不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追究;其二,侵權的發生往往不是一對一,而很可能是一個群體的數量;其三,在取證認定上也比較麻煩,所謂的抄襲者也不再是簡單的直接搬運,或者說在來源的說明上非常模糊。”

“原創作者應該強化版權意識,網路平臺也應該建立投訴管道,加大處理和曝光的力度,也可以發動公眾力量,建立一定的有獎舉報機制。”曾祥坤介紹。

E

反擊

禁言、扣分、封號……

多平臺出臺嚴管政策保護原創者權益

最近,王文的幾個號就因為流量異常以及內容問題遭到了平臺查處。“百家號被封了3個,其他幾個平臺的號現在本來變現就控制得很嚴,這幾天都在處理這個事情。”

實際上,針對做號者,目前各大平臺已陸續出臺相應的政策和辦法。以百家號為例,根據媒體報導,上線之初就曾向作者發佈公告,嚴懲各類抄襲行為,違反一次禁言一周,兩次禁言兩周,三次就將永久封號。

今年3月,UC總經理陳超也公開表示,對於“震驚”為代表的標題現象,將不會成為主流,“這是一個貓捉老鼠的遊戲。他們將通過信用分值的方式,去教育創作者,杜絕類似文章”。

四川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版權處副處長王志堅表示:“在自媒體勢頭火熱的今天,對於網路作品的保護主要依靠《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對網路作品的使用應該按照先授權後使用的行為準則來進行。但由於互聯網具有匿名性的特點,對這類侵害版權行為的取證造成了一定的困難。

目前,我國正在積極地改善互聯網作品的版權保護環境,也希望發現自己作品被侵權的權利人能夠積極舉報。不要認為對方只是複製了一篇文章而已,實際上,權利人的權益很可能已經遭受了侵害。”(應本人要求,文中王文、小八、小宇系化名)

成都商報記者 杜玉全 實習生 岳依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