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908年的敦煌莫高窟,極大視覺震撼!

兩千多年前,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給絲路沿線帶來了勃勃生機和無限活力。

敦煌,這座飽經風雨的古絲綢之路重鎮,則見證了東西經濟文化交流最繁盛的時代,是絲綢之路上當之無愧的一顆璀璨明珠。

敦煌是絲綢之路的節點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遺產莫高窟和漢長城邊陲玉門關、陽關的所在地。

“敦煌”一詞,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列傳》中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說“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西元前111年,漢朝正式設敦煌郡。

古代人一般用漢語字面意義來解釋“敦煌”地名,如東漢應邵注《漢書》中說“敦,大也。煌,盛也。”

唐朝李吉甫編的《元和郡縣圖志》進一步發揮道:“敦,大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

▽▽▽

敦煌有悠久的歷史,也有燦爛的文化。

無數的學者與考古專家對它的神秘與壯麗進行過探訪。

早在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考察團從新疆進入敦煌,他們來到莫高窟以後,進行洞窟的編號、測繪、攝影和文字記錄工作。

並且當時法國漢學家伯希和編著了《Les Grottes de Touen-houang》(敦煌石窟),其中大量的圖片記錄了當時的敦煌情景。

收錄了伯希和考察團從新疆進入敦煌所拍攝:莫高窟外景、洞窟(約一百八十二窟)彩塑、壁畫等照片。

從伯希和考察團拍攝到今天已有百年多的時間,

在這百年當中,由於自然、歷史以及人為的關係,洞窟已經發生了這樣那樣的變化。

有的甚至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當時完好的彩塑壁畫,到了今天早已不存。

所以看到這些在伯希和圖錄中意外得到保留的圖片,彌足珍貴,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視覺震撼!

▽▽▽

如今,風塵往事雖早已消散在大漠黃沙中,但千年歷史傳奇至今仍異彩流光,吸引無數人前往。

▲ 第257窟:中心柱南向面上龕內,半跏菩薩(北魏)

▲ 第259窟:北壁,禪定佛(北魏)

▲ 第305窟:隋

▲ 第419窟:西壁,龕內(隋)

▲ 第430窟:中心柱東向南側

▲ 第328窟:西壁,龕內(初唐)

▼喜歡你就點個贊!

在當時完好的彩塑壁畫,到了今天早已不存。

所以看到這些在伯希和圖錄中意外得到保留的圖片,彌足珍貴,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視覺震撼!

▽▽▽

如今,風塵往事雖早已消散在大漠黃沙中,但千年歷史傳奇至今仍異彩流光,吸引無數人前往。

▲ 第257窟:中心柱南向面上龕內,半跏菩薩(北魏)

▲ 第259窟:北壁,禪定佛(北魏)

▲ 第305窟:隋

▲ 第419窟:西壁,龕內(隋)

▲ 第430窟:中心柱東向南側

▲ 第328窟:西壁,龕內(初唐)

▼喜歡你就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