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名患癌鄉村女教師的執著堅守

1月16日,一個雪後初晴的日子裡,記者來到巴彥縣興隆鎮第二中學,時隔8年,第二次採訪一位既普通又特殊的鄉村女教師。

她叫劉書蘭,今年57歲。說她普通,是因為她和千千萬萬鄉村教師一樣,

紮根鄉村、教書育人,一輩子沒啥驚天動地的事蹟;說她特殊,是因為在教師的身份外,她還是一位身患兩種癌症的病人,患病23年的歲月裡,她始終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地堅守在教師崗位上。

年輕老師的課,劉書蘭都會多聽幾次。

A 幸運與不幸

兩癌纏身,三尺講臺幫她忘記病痛

走在校園翻新的操場上,記者的心情有些沉重。2009年,記者曾報導過劉書蘭,那時患有惡性甲狀腺腫瘤多年的劉書蘭又被查出患有惡性子宮肌瘤。轉眼又過了9年,這個被癌症病魔纏身多年的女教師會有怎樣的變化?是否早已有氣無力、步履蹣跚?記者不敢想。

但當記者再次看到劉書蘭時,一顆懸著的心放下了。她的腰杆依舊挺拔、笑容依舊溫暖,

說話比9年前更有底氣,唯一的變化是栗色頭髮已變得花白。

“還是老樣子,上半天班兒時總感覺沒精神兒,吃幾片藥頂一下,就好多了。”說起自己的病情,劉書蘭輕描淡寫。

對於普通人來說,癌症已非常可怕,身患兩癌更叫人不敢想像。

1983年,劉書蘭到巴彥縣興隆鎮第二中學任教。作為學校英語教師骨幹和班主任,她一門心思撲在教學和學生身上。

1994年6月,感覺身體“不適”的劉書蘭被確診為“晚期惡性甲狀腺腫瘤”。

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劉書蘭平靜地回到校園,繼續帶班、上課。

2007年,不幸再次降臨。在甲狀腺例行檢查中,劉書蘭又被確診“惡性子宮肌瘤”。手術後,劉書蘭重返教師崗位。

患兩種癌症仍在堅守崗位,還表現得如此平靜?

“站在孩子們中間,我不覺得自己是個病人。”劉書蘭說,得了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身體未倒下精神卻先垮了。如果整天躺在家裡,只能把自己當成病人胡思亂想,

而在學校,課堂讓她沒有時間“胡思亂想”,孩子們旺盛的求知欲也變成快樂感染著她。

身體患病,但劉書蘭一貫的工作熱情沒有變,要強的性格也沒變。除了手術住院期間,劉書蘭從來沒有耽誤過上課,作為班主任,她跟其他教師一樣起早貪黑,有時工作強度甚至超過常人。

劉書蘭的堅守換來了碩果累累。連年的中考中,劉書蘭所教學生的英語成績都在巴彥縣名列前茅。

劉書蘭本人先後榮獲“巴彥縣英語教師6項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哈爾濱市教育系統勞動模範”“黑龍江省優秀教師”等稱號。

各種榮譽和劉書蘭吃下的藥片一樣,多到她自己也記不清。

B 朋友與鏡子

當上教務主任,她比以前更累更忙

劉書蘭告訴記者,自己現在的職務是校教務主任,雖然不再帶班上課,可是總感覺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是不是第一個到校不敢說,但劉老師肯定是第一批到校的。”聽校長孫軍的介紹,記者大致瞭解了劉書蘭作為教務主任平凡又忙碌的一天。

掃地、燒水、擦桌子,每天搶著把辦公室收拾利索後,劉書蘭開始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聽課評課。“要讓學生獲得一杯水,教師必備一桶水。雖然不用帶班上課,可遠離了講臺的教務主任肯定不稱職。”劉書蘭對自己有著明確的約束。

於是,在興隆鎮第二中學,每個班級的學生都見過這樣的畫面:上課鈴沒響,一個頭髮斑白的老師就已經坐在班級後排,她有時會有說有笑地跟學生聊起當下最火的電影、電視、暢銷書。可只要上課鈴聲一響,這位“老”同學立刻收起笑容,腰杆拔得溜直,聚精會神地觀察著課堂的一切變化。

學生眼裡的劉書蘭像同學、像朋友,而在任課老師的心裡,劉書蘭更像一面鏡子。

“講課累,聽課也累,況且劉主任那麼大年紀還帶病工作。她總是趁熱打鐵,下課後就把我們叫到走廊外,避開學生和其他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教學上的缺點和不足,這對於年輕老師提高水準太有幫助了。”提到這位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務主任,同事們總是既感激又心疼。

“這個學期聽了110多節課,全校每個任課老師的課至少聽一次,那些剛走上教師崗位的年輕老師的課,我會多聽幾次。”劉書蘭說,聽課評課對老師個人能查缺補漏,找出課堂教學上的短板;對學校而言,則能提高整體的教學品質。

是朋友也是鏡子,但回到辦公室,拉開抽屜,服下六七種藥片的劉書蘭避不開一個癌症患者的身份。同事們經常看到,她的抽屜裡,又有“新藥”增加,其中用量最大的是去痛片。

C 滿足與遺憾

貼心老大姐,卻沒能送父親最後一程

劉書蘭說每天完成著本職工作,她現在很滿足。但在同事眼裡,在本職之外,劉書蘭付出的也很多。學校領導班子團結,同事之間和睦,劉書蘭功不可沒。

“她就像一位貼心的老大姐,其他老師有什麼心事,有什麼苦惱,總愛跟她說,她也總能幫上忙。”校長孫軍給記者講了一件發生在上個月的事。當時,學校一位青年教師在體檢中查出重病,由於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加上家庭條件比較困難,這位教師的情緒波動很大。

“得知情況後,我還沒想出辦法如何幫這位老師,劉大姐早就行動起來了。她幾次三番地主動找這位老師,跟她聊天談心,用自己患病的經歷去開導她。”孫軍說,劉書蘭還提出倡議,在全校教師中發起捐款活動。

人的心血和精力是有限的,在學校做好了大姐、做好了主任,在家裡就很難做好女兒、兒媳、妻子、母親。

劉書蘭的愛人多年前就下崗失業,劉書蘭在家裡也是個頂樑柱。“其實愛人對我支持更大,當年我查出癌症堅持要繼續工作,他第一個反對,他問我上課重要還是命重要?但是我每天早出晚歸,都是他忙裡忙外、做飯帶孩子,他才是我背後的頂樑柱。”劉書蘭說,她虧欠愛人和兒子,對自己的父親和婆婆也有著深深的內疚。“6年前,父親發急病住院,正好趕上期末考試,我上午把父親送到醫院後,感覺沒啥大事,中午就抽空跑回學校評卷和做期末考評去了,結果沒承想下午父親就走了。”劉書蘭說,如果時間能倒流,自己肯定會守在父親身旁。

D 欣慰與心願

退休後給學校看大門也快樂

在劉書蘭看來,能堅持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生命的長短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她不太喜歡別人經常把她比作春蠶、蠟炬,在她眼裡身患癌症和堅守崗位並不衝突。“作為一名老師,如果不能上課了,真不知道自己還能幹啥。”劉書蘭這樣說。

劉書蘭很快就要退休,她經常像開玩笑似的跟校長孫軍說:“等退休了,你聘我在校門口收發室看大門咋樣?癌症帶不走我,我也不想離開校園,這是我的福地。”

而孫軍知道那不是簡單的說笑。“作為一個晚期癌症患者,23年來,劉書蘭能正常教學已實屬不易,而在教學上取得突出成績就更不容易。如果說精神能在治病過程中發揮作用,那麼教學就是劉書蘭病而不倒的精神支柱。”

但劉老師肯定是第一批到校的。”聽校長孫軍的介紹,記者大致瞭解了劉書蘭作為教務主任平凡又忙碌的一天。

掃地、燒水、擦桌子,每天搶著把辦公室收拾利索後,劉書蘭開始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環:聽課評課。“要讓學生獲得一杯水,教師必備一桶水。雖然不用帶班上課,可遠離了講臺的教務主任肯定不稱職。”劉書蘭對自己有著明確的約束。

於是,在興隆鎮第二中學,每個班級的學生都見過這樣的畫面:上課鈴沒響,一個頭髮斑白的老師就已經坐在班級後排,她有時會有說有笑地跟學生聊起當下最火的電影、電視、暢銷書。可只要上課鈴聲一響,這位“老”同學立刻收起笑容,腰杆拔得溜直,聚精會神地觀察著課堂的一切變化。

學生眼裡的劉書蘭像同學、像朋友,而在任課老師的心裡,劉書蘭更像一面鏡子。

“講課累,聽課也累,況且劉主任那麼大年紀還帶病工作。她總是趁熱打鐵,下課後就把我們叫到走廊外,避開學生和其他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教學上的缺點和不足,這對於年輕老師提高水準太有幫助了。”提到這位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務主任,同事們總是既感激又心疼。

“這個學期聽了110多節課,全校每個任課老師的課至少聽一次,那些剛走上教師崗位的年輕老師的課,我會多聽幾次。”劉書蘭說,聽課評課對老師個人能查缺補漏,找出課堂教學上的短板;對學校而言,則能提高整體的教學品質。

是朋友也是鏡子,但回到辦公室,拉開抽屜,服下六七種藥片的劉書蘭避不開一個癌症患者的身份。同事們經常看到,她的抽屜裡,又有“新藥”增加,其中用量最大的是去痛片。

C 滿足與遺憾

貼心老大姐,卻沒能送父親最後一程

劉書蘭說每天完成著本職工作,她現在很滿足。但在同事眼裡,在本職之外,劉書蘭付出的也很多。學校領導班子團結,同事之間和睦,劉書蘭功不可沒。

“她就像一位貼心的老大姐,其他老師有什麼心事,有什麼苦惱,總愛跟她說,她也總能幫上忙。”校長孫軍給記者講了一件發生在上個月的事。當時,學校一位青年教師在體檢中查出重病,由於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加上家庭條件比較困難,這位教師的情緒波動很大。

“得知情況後,我還沒想出辦法如何幫這位老師,劉大姐早就行動起來了。她幾次三番地主動找這位老師,跟她聊天談心,用自己患病的經歷去開導她。”孫軍說,劉書蘭還提出倡議,在全校教師中發起捐款活動。

人的心血和精力是有限的,在學校做好了大姐、做好了主任,在家裡就很難做好女兒、兒媳、妻子、母親。

劉書蘭的愛人多年前就下崗失業,劉書蘭在家裡也是個頂樑柱。“其實愛人對我支持更大,當年我查出癌症堅持要繼續工作,他第一個反對,他問我上課重要還是命重要?但是我每天早出晚歸,都是他忙裡忙外、做飯帶孩子,他才是我背後的頂樑柱。”劉書蘭說,她虧欠愛人和兒子,對自己的父親和婆婆也有著深深的內疚。“6年前,父親發急病住院,正好趕上期末考試,我上午把父親送到醫院後,感覺沒啥大事,中午就抽空跑回學校評卷和做期末考評去了,結果沒承想下午父親就走了。”劉書蘭說,如果時間能倒流,自己肯定會守在父親身旁。

D 欣慰與心願

退休後給學校看大門也快樂

在劉書蘭看來,能堅持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生命的長短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她不太喜歡別人經常把她比作春蠶、蠟炬,在她眼裡身患癌症和堅守崗位並不衝突。“作為一名老師,如果不能上課了,真不知道自己還能幹啥。”劉書蘭這樣說。

劉書蘭很快就要退休,她經常像開玩笑似的跟校長孫軍說:“等退休了,你聘我在校門口收發室看大門咋樣?癌症帶不走我,我也不想離開校園,這是我的福地。”

而孫軍知道那不是簡單的說笑。“作為一個晚期癌症患者,23年來,劉書蘭能正常教學已實屬不易,而在教學上取得突出成績就更不容易。如果說精神能在治病過程中發揮作用,那麼教學就是劉書蘭病而不倒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