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劉備用一成語指責曹操,透露了一樁往事,虛偽面目暴露無遺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本文要介紹的這句三國成語出自《三國志·先主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西元219年)七月。當時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地區,事業達到頂峰。

文武推薦劉備為漢中王。隨後,劉備上了一道奏章給遠在許昌的漢獻帝。先來看看原文:

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機事不密,承見陷害,臣播越失據,忠義不果。遂得使操窮凶極逆,主後戮殺,皇子鴆害。雖糾合同盟,念在奮力,懦弱不武,歷年未效。常恐殞沒,

孤負國恩,寤寐永歎,夕惕若厲。

今臣群寮以為在昔虞書敦敘九族,庶明勵翼,五帝損益,此道不廢。周監二代,並建諸姬,實賴晉、鄭夾輔之福。高祖龍興,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今操惡直醜正,寔繁有徒,包藏禍心,篡盜已顯。既宗室微弱,

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臣大司馬漢中王。

在這道奏章中,劉備指出當年自己曾與車騎將軍董承一起密謀誅殺曹操,後因行事不密緻使董承被曹操殺害。自己雖然在各地組織同盟對抗曹操,卻始終未能將其消滅,這也使得曹操的氣焰更加囂張,

先後殺害了皇后和皇子。

隨後,劉備引經據典,從周朝平定分封諸侯王說到漢高祖劉邦建立九大諸侯國,說明這種方式能對削弱並最終消滅曹操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劉備還指出,如今曹操挾持漢室,培植爪牙,心中懷著害人的惡意,早就想竊國篡位。

在這種不利局面下,參照古代的做法,自己的手下想出了一個變通的方法,推舉自己為大司馬漢中王。

本文要說的這句成語,便出自劉備的這道奏章中,叫做“包藏禍心”,意為心中懷著害人的惡意,其意思很明確,指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不過,這句成語並非劉備首創,而是出自《左傳·昭西元年》:“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已,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

劉備的這道奏章,其實就是為自己自封漢中王尋找理由。故此,劉備不僅在奏章中用了大量篇幅介紹古代的分封制,同時還對曹操進行了全方位的指責,以此來說明自己自立為王的合理性。

不過,劉備在這倒奏章中卻一不小心透露了十九年前在許昌發生的一件往事。這個事件發生在獻帝建安五年(西元200年),是由漢獻帝劉協指使、車騎將軍董承及大臣王子服等數人實施、劉備也參與其中的一場密謀,目的是為了誅殺曹操,此事也被後人稱之為“衣帶詔事件”。

不過,這個計畫並沒有成功。失敗的原因是董承自己行事不密,被曹操發覺。但就在董承等人積極準備之際,劉備卻突然離開了許昌,這無疑也削弱了董承等人的力量,董承等人的失敗也就變得不可避免。

《三國志·關羽傳》注引《蜀記》中關羽就曾經對劉備說過:“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這說明當時也的確出現過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但卻被劉備阻止。

這足以說明,劉備在奏章中提到的“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是一句假話,從頭至尾,劉備想的只是如何擺脫曹操、自行發展。對於董承誅殺曹操的圖謀,劉備只是敷衍,所以才會在事發前就急急忙忙找了個理由離開。

從這個角度上看,劉備與曹操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想在漢末的亂世中有自己的一番作為。只不過劉備與曹操所採用的方式不同,一個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被天下人唾駡,另一個則是假借復興漢室的名義自立為王,但名義上卻要好聽的多。由此可見,即便曹操是個真小人,劉備也絕對不是個真君子,他要比曹操更加虛偽。

參考書籍:《三國志》

以此來說明自己自立為王的合理性。

不過,劉備在這倒奏章中卻一不小心透露了十九年前在許昌發生的一件往事。這個事件發生在獻帝建安五年(西元200年),是由漢獻帝劉協指使、車騎將軍董承及大臣王子服等數人實施、劉備也參與其中的一場密謀,目的是為了誅殺曹操,此事也被後人稱之為“衣帶詔事件”。

不過,這個計畫並沒有成功。失敗的原因是董承自己行事不密,被曹操發覺。但就在董承等人積極準備之際,劉備卻突然離開了許昌,這無疑也削弱了董承等人的力量,董承等人的失敗也就變得不可避免。

《三國志·關羽傳》注引《蜀記》中關羽就曾經對劉備說過:“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這說明當時也的確出現過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但卻被劉備阻止。

這足以說明,劉備在奏章中提到的“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是一句假話,從頭至尾,劉備想的只是如何擺脫曹操、自行發展。對於董承誅殺曹操的圖謀,劉備只是敷衍,所以才會在事發前就急急忙忙找了個理由離開。

從這個角度上看,劉備與曹操其實並沒有什麼區別,都是想在漢末的亂世中有自己的一番作為。只不過劉備與曹操所採用的方式不同,一個是挾天子以令諸侯,被天下人唾駡,另一個則是假借復興漢室的名義自立為王,但名義上卻要好聽的多。由此可見,即便曹操是個真小人,劉備也絕對不是個真君子,他要比曹操更加虛偽。

參考書籍:《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