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誰說我們拍不出BBC級別的紀錄片?

說到紀錄片界的王者,國內觀眾第一反應肯定是BBC。

的確。憑藉爐火純青的拍攝技術和深入淺出的人文情懷,BBC在國內圈了一大批粉兒,特別是最近兩年《地球脈動》、《藍色星球》的重啟版,在豆瓣以9.9的高分傲視蒼生。

最近兩年,國產紀錄片逐漸發力,大有看齊和趕超的勢頭。比如《舌尖上的中國》、《航拍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幾部紀錄劇集前期低調,播出後成了刷屏爆款。主題直擊痛點,拍攝堪比匠人,節奏舒緩走心,它們的切入點巧妙而有趣,

觀眾看完不僅洗了眼睛,也漲了姿勢。

碗哥最近就挖到了寶,所以迫不及待地想把這套國產良心紀錄劇集推薦給大家!

《萬物滋養》

看海報有人要噓碗哥了,美食紀錄片能好過《舌尖》系列?

好不好得過先不說,只要你是《舌尖》粉兒,絕對也能掉入《萬物滋養》的坑。

這麼比喻吧——

如果說《舌尖》告訴吃貨怎麼吃得爽,那《萬物》則告訴觀眾如何吃得好。

因為整部劇集的重點,落在了“滋養”二字上。

別誤會,這裡說的滋養並不是網生“可樂泡枸杞,啤酒放人參”的朋克概念,也絕非打著滋補旗號招搖撞騙的藥物推銷,

用醫學術語來講,《萬物滋養》更像是一道食療藥方。

吃飯是門學問,前兩天“人生不過76000多頓飯”刷爆朋友圈,它以大資料為背書勸告我們要好好吃飯,而《萬物滋養》則更系統、更有趣地告知我們究竟要吃什麼,怎麼吃。

比如都知道動過手術的產婦需要滋補,但具體吃什麼事半功倍呢?

《海岸邊的流浪》一集中,為產婦媽媽們推薦的是跳跳魚。

這小玩意生於泥沼,相貌奇醜卻驍勇善戰,

常常佔領灘塗上螃蟹們的老窩。

它們生命最後的跳躍點,是人類的餐桌。

外行人一提到滋養,只知道鮑魚、燕窩、海參,卻對它們的滋補原理一無所知。

燕窩從何而來?

大家應該都還記得《阿飛正傳》裡面的無腳鳥。

它一生飛啊飛,只有死亡的時候才會落地。

這種無腳鳥的原型,是金絲燕,金絲燕用唾液為孩子築巢,而這個巢穴就是被人類視為滋補聖品的燕窩。

說起人參,大多數人只聞起名不見其形。

由於過於珍貴,人參在坊間市場的交易中,也有特定的砍價手勢。

如果你知道人參的來之不易,就會理解這種儀式感強烈的手勢。

在長白山森林,採摘野山參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一顆上等的野山參往往需要長達半年的搜尋。

採摘過程中,為了避免弄斷人參的根須,採摘人會用特製的鹿骨簽輕挖泥土,耗時長達四五個小時。人參的根須在受傷時會將主體隱藏起來,也因此“人參會跑”成了笑談。

人參之所以被人膜拜,除了自身極高的營養價值外,還因為它的高齡。人參像美酒,時間越長,滋補效果越強。

還有還有,老百姓身邊最多調理聖品,蜂蜜的全產業鏈也在片子中曝光。

從萬千矚目破繭而出的蜂王,到陰暗穴居的工蜂群組。

鏡頭從微觀視角記錄了它們的一舉一動。

在人類農耕文明前,蜂蜜是唯一的甜味劑。

蜂蜜富含果糖、維生素、氨基酸,能讓人類獲取能量,保持活力。

在與養蜂人的來往中,蜜蜂用辛勤勞作製造蜂蜜,養蜂人為其提供房屋住所。

最近網路流行一句話,“以大多數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用不到拼天賦。”

蜜蜂采蜜的過程則生動詮釋了這句話。

首先,內勤蜂將外勤蜂采回的花蜜吸入蜜囊,混入酶等分泌物,過一會兒吐出,再由另一隻內勤蜂吸入、吐出,每一滴蜂蜜,都需要蜜蜂交互吞吐120—240次之多,歷時四到七天才能釀成真正的蜂蜜。

所以你看,《萬物滋養》不僅安利你吃,也解釋了為什麼要吃,以及吃什麼最好。

它沒有驚天動地的劇情,所有橋段都來自身邊,它講述了農夫與田地的故事、漁夫和大海的故事、套馬漢和草原的故事。

看《萬物滋養》,觀眾不僅為大自然的饋贈感到敬畏,也能深知一粒米一瓢飲的來之不易。比如一株冬蟲夏菜往往意味著幾番寒暑,一粒珍珠可能影響著幾個家庭的興衰。

除了這些溫潤的故事,《萬物滋養》也足夠有“大製作紀錄片”的范兒。

光看幾個微觀鏡頭,就足見製片的耐心和誠意。

吃松子的松鼠——

辛勤采蜜的蜂群——

潮起潮落時留下的螃蟹隊伍——

蠢萌的犛牛在高原上發呆——

在這部片子裡,你能看到多廣袤的大地,就能看到多渺小的蟲蝦,你能聽到多浩瀚的海浪,就能聽到多細微的低吟。

除了精緻的內容,《萬物滋養》的周邊也足夠走心。

整套劇共六集,每集一張單獨海報,每張都用潑墨和水粉營造了足夠濃郁的大自然氣味,海報中的人事物盡顯寧靜和諧。

配樂對自然類的紀錄片重要性不言而喻。

《萬物滋養》的主題曲,請來了周傑倫御用編曲鐘興民,《青花瓷》、《七裡香》、《最後的戰役》等等,創作出這些光聽前奏就足夠炸裂的音樂人,回歸自然特寫生活的樣子是怎樣的呢?

《萬物滋養》用鏡頭將祖國的大江大河與人類的飲食療養相勾連,表達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主題,還以江河湖海為第一人稱向觀眾講述食材的故事,使故事完美融合了理性與感性,親密感大增。就連主打二次元文化的B站網友,也紛紛為這部美食節目獻上膝蓋。

碗哥看前兩集的時候,曾有個疑問。

導演作為食材與餐飲的擺渡人,態度是否在“環境保護”與“刺激消費”兩者間搖擺不定?宣傳宣導食療最終會導致自然進一步遭遇開墾和破壞。

這個疑問在後來幾集中被解答了。

因為《萬物滋養》的著力點根本不在這兒,人類索取的過程,也是大自然修復自淨的過程;種植人與滋補食材之間共生共存的關係,足夠動人有趣;而人類探尋滋補哲學,本身也是向自然俯首稱臣的結果。

最後,公佈一下播出時間,大家可千萬抓緊看:

網路版《萬物滋養》全六集,愛奇藝、嗶哩嗶哩、優酷、芒果TV,doco熱紀錄已全屏上線,歡迎點擊!

採摘過程中,為了避免弄斷人參的根須,採摘人會用特製的鹿骨簽輕挖泥土,耗時長達四五個小時。人參的根須在受傷時會將主體隱藏起來,也因此“人參會跑”成了笑談。

人參之所以被人膜拜,除了自身極高的營養價值外,還因為它的高齡。人參像美酒,時間越長,滋補效果越強。

還有還有,老百姓身邊最多調理聖品,蜂蜜的全產業鏈也在片子中曝光。

從萬千矚目破繭而出的蜂王,到陰暗穴居的工蜂群組。

鏡頭從微觀視角記錄了它們的一舉一動。

在人類農耕文明前,蜂蜜是唯一的甜味劑。

蜂蜜富含果糖、維生素、氨基酸,能讓人類獲取能量,保持活力。

在與養蜂人的來往中,蜜蜂用辛勤勞作製造蜂蜜,養蜂人為其提供房屋住所。

最近網路流行一句話,“以大多數人努力程度之低,根本用不到拼天賦。”

蜜蜂采蜜的過程則生動詮釋了這句話。

首先,內勤蜂將外勤蜂采回的花蜜吸入蜜囊,混入酶等分泌物,過一會兒吐出,再由另一隻內勤蜂吸入、吐出,每一滴蜂蜜,都需要蜜蜂交互吞吐120—240次之多,歷時四到七天才能釀成真正的蜂蜜。

所以你看,《萬物滋養》不僅安利你吃,也解釋了為什麼要吃,以及吃什麼最好。

它沒有驚天動地的劇情,所有橋段都來自身邊,它講述了農夫與田地的故事、漁夫和大海的故事、套馬漢和草原的故事。

看《萬物滋養》,觀眾不僅為大自然的饋贈感到敬畏,也能深知一粒米一瓢飲的來之不易。比如一株冬蟲夏菜往往意味著幾番寒暑,一粒珍珠可能影響著幾個家庭的興衰。

除了這些溫潤的故事,《萬物滋養》也足夠有“大製作紀錄片”的范兒。

光看幾個微觀鏡頭,就足見製片的耐心和誠意。

吃松子的松鼠——

辛勤采蜜的蜂群——

潮起潮落時留下的螃蟹隊伍——

蠢萌的犛牛在高原上發呆——

在這部片子裡,你能看到多廣袤的大地,就能看到多渺小的蟲蝦,你能聽到多浩瀚的海浪,就能聽到多細微的低吟。

除了精緻的內容,《萬物滋養》的周邊也足夠走心。

整套劇共六集,每集一張單獨海報,每張都用潑墨和水粉營造了足夠濃郁的大自然氣味,海報中的人事物盡顯寧靜和諧。

配樂對自然類的紀錄片重要性不言而喻。

《萬物滋養》的主題曲,請來了周傑倫御用編曲鐘興民,《青花瓷》、《七裡香》、《最後的戰役》等等,創作出這些光聽前奏就足夠炸裂的音樂人,回歸自然特寫生活的樣子是怎樣的呢?

《萬物滋養》用鏡頭將祖國的大江大河與人類的飲食療養相勾連,表達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融的主題,還以江河湖海為第一人稱向觀眾講述食材的故事,使故事完美融合了理性與感性,親密感大增。就連主打二次元文化的B站網友,也紛紛為這部美食節目獻上膝蓋。

碗哥看前兩集的時候,曾有個疑問。

導演作為食材與餐飲的擺渡人,態度是否在“環境保護”與“刺激消費”兩者間搖擺不定?宣傳宣導食療最終會導致自然進一步遭遇開墾和破壞。

這個疑問在後來幾集中被解答了。

因為《萬物滋養》的著力點根本不在這兒,人類索取的過程,也是大自然修復自淨的過程;種植人與滋補食材之間共生共存的關係,足夠動人有趣;而人類探尋滋補哲學,本身也是向自然俯首稱臣的結果。

最後,公佈一下播出時間,大家可千萬抓緊看:

網路版《萬物滋養》全六集,愛奇藝、嗶哩嗶哩、優酷、芒果TV,doco熱紀錄已全屏上線,歡迎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