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鳴驚人!戰士如何讓世界記住昆侖山下"一抹黃"

來源中國軍網

一場春雨過後,昆侖山腳下的風夾雜著一絲涼意,不少人系上了迷彩服最上面的一粒扣子。在南疆軍區某師修理工間前,停放著幾輛待修的裝備,一群維修人員挽著袖子緊張地忙碌著,

為備戰下階段的野外演訓任務進行最後的衝刺。

見到馬軍時,他剛和幾個修理工檢修完一輛火炮,正從駕駛艙上爬下。一個士官用手一指,“喏,那個上校就是馬工,今年是他來咱們師的第8個年頭,46歲了,還是那麼踏實……”他口中的馬工名叫馬軍,是該師技術室的一名工程師。

“時刻提醒自己為什麼來部隊”

7年前,馬軍還在老家大同市某軍工廠工作,精通各式裝甲車輛的底盤修理,上萬人的工廠裡,技術上馬軍“沒服過誰”。那年,師領導到該廠選拔維修裝甲車輛的技術能手,一場“高端對決”後,馬軍又是意料之中的第一,拿到了唯一的“入場券”。

想到能夠穿上軍裝,到部隊更直接地保障作戰,早就對部隊有著些許憧憬的馬軍沒做太多思考,

安頓好家人就遠離家鄉和熟悉的環境,坐上了西行的列車,成為“高原勁旅”的一員。那年,他38歲。

馬軍剛入伍的第三個月,便受領了野外巡修任務。

在師署裝甲團,馬軍一口氣檢修了8輛坦克,為部隊節省了20多萬元。某型步戰車發動機修理一直是該師的難題,經常要雇廠家師傅解決。馬軍發動車輛,一聽發動機的聲音,就找出了故障的根源,三下五除二,

戰車就在馬軍手上“起死回生”了。

由於在戰車上爬上爬下,馬軍的身上經常掛滿了油污。但只要有裝備要維修,他從沒有二話。“必須把自己的專長發揮出來,時刻提醒自己為什麼來部隊。”馬軍心平氣和地說。

2013年10月,師組織高原寒區適應性訓練,馬軍負責伴隨保障任務。高原環境惡劣,面對裝甲車輛多、技術人員缺的實際困難,他領著幾個徒弟逐一對裝甲車輛的排風、供油提前角、配氣相位、循環系統進行調整,

採集了大量資料,以零失誤助力訓練圓滿完成。

“身為一名技術幹部,我得把問題想在前面,不能讓戰車‘出征’時掉鏈子。”對於取得的成績,馬軍“不以為然”。

部隊回撤翻越庫地達阪的時候,正趕上下大雪,積雪超過10釐米。達阪上,一面是峭壁,一面是斷崖,路面寬度只允許一輛車通行,如果車輛打滑後果不堪設想。馬軍把高原反應忘在腦後,帶著戰士連夜挖雪清路,

經過近10個小時,推出了35公里的山路,保證了車隊安全返回。

馬軍原籍遼寧瀋陽,12歲隨父親到山西,所以他操著一口標準的“東北普”。庫地達阪在維吾爾語裡意為“連猴子都爬不上去的雪山”,也有一些人稱之為“絕望坡”。總有過往行人長眠于此。說到這時,讓人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馬軍卻愣是把這段經歷講成了“段子”,聽者笑也不是,不笑也不是。

“幹活不能掐著點,不幹完就不能撤”

早在1999年、2009年,馬軍就擔負過閱兵保障任務,但馬軍說2015年的“9•3”閱兵,是他離閱兵最“近”的一次。這一次,馬軍身著軍裝擔任方隊裝備保障組技術工程師。

“去北京前的最後一次檢修,按計劃每天必須‘過’兩輛火炮,幾乎兩三天就得幹上一個通宵。”馬軍回憶道。

由於前期的充足準備,火炮在運抵閱兵村時整齊乾淨,平板拖車上沒有一滴漏油,受到聯指和各單位的一致好評。3個月的保障中,馬軍都是“車在哪人就睡在哪”,直到閱兵結束,他連閱兵村生活區的門都摸不清。“裝備保障先進單位”的流動紅旗也始終懸掛在方隊,他還經常受邀到其他方隊介紹保障經驗。最終,“身著”荒漠迷彩服的履帶自行火炮方隊,在天安門前完成了“出彩36秒”,馬軍也榮立個人二等功。說到這裡,馬軍美滋滋的。

還有一件事兒,讓馬軍特別自豪。

“此次閱兵是該型火炮的首次亮相,必須一鳴驚人。”馬軍暗自叫著勁。南疆部隊與高原達阪為伴,與大漠戈壁為鄰,那裡既是訓練場,也是未來主戰場。馬軍認為,裝備的“迷彩外衣”既要貼合實戰化要求,又得體現部隊特色;既要整齊劃一,還得別出心裁。最終,他結合以往工作經驗,建議為裝備噴塗“荒漠迷彩”,經各級領導審定,予以批准。

馬軍帶著修理工奮戰三天三夜,打線、貼紙、噴漆,每個方塊都用尺子量、細線卡,每輛火炮同一位置上的色塊不差10毫米,高標準完成任務。方陣駛過天安門那一刻,世界記住了來自昆侖山腳下的“一抹黃”。

“現在我老自豪了,現在新疆大部分部隊都在用這種迷彩,有的內地部隊也噴了這個色。”馬軍說著,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條縫。

“自豪的背後,有時候也有說不出的心酸,真要感謝這群幫忙的兄弟們。”馬軍一邊回憶,一邊笑著說,“跟我幹活的人一開始都恨我,說實話,跟我一起幹活確實累!但我們的友誼也是在工作中建立的,非常牢固。”去年,該師裝甲團參加俄羅斯“坦克兩項”國際比武競賽,馬軍全程負責比賽前的保障任務。

“坦克兩項”是指坦克機動越野和精准射擊,參賽坦克不但要圍繞沿途設置涉水場、雷場、土嶺、車轍橋等障礙的路線跑3圈,還要依次完成火炮、高射機槍、並列機槍射擊。根據比賽規則,以代表隊完成比賽總時間(含罰時)決定名次。總之,對坦克性能要求極高。為了萬無一失,馬軍帶著修理工把每輛坦克分解重新組裝,平均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

“幹活不能掐著時間點兒,有時候不幹完就是不能撤。”有一次,原計劃夜裡12點帶回,但還是延誤了半小時,“回去躺在床上怎麼想活都幹不完,於是我2點半又吹哨起床”……由於精神高度緊張,加之缺乏休息,馬軍好幾次站著就摔倒了。最終,出國參賽車組亮劍阿拉比諾,在“發動機和電氣之音”裡,取得了單車賽第一,總成績第二的歷史最好成績。

去年,該師大項活動多,保障任務重。馬軍剛把坦克送出國,才休息了半個月後,就又接到任務,保障“和平使命-2016”聯合軍演,這一次是出國到吉爾吉斯斯坦。出發前,每台裝備車輛馬軍都親自駕駛一遍,確保沒有隱性故障,機動途中,馬軍一路伴隨,不敢有一點馬虎。最終,演習順利完成,受到各級領導和外軍的一致肯定。

“被領導和兄弟們認可的感覺很滿足”

正是這股子拼勁和准勁,馬軍成了該師裝甲裝備的“護航人”,每次大項任務,都少不了他的身影。馬軍參與編寫的《裝備發動機維護保養實用手冊》成為了該師裝甲車輛維修保養方面的實用教材,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還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修理大拿”“鐵甲神醫”……

為了得到一個“立體”的馬軍,筆者走訪了幾位他的徒弟,從他們那裡也獲知了一些馬軍的故事。

其實馬軍剛過來時,融入得並不容易。

“剛到團裡檢修時,大家都不怎麼看好。他工作的時候大家就在遠處看著,爬上爬下連個遞工具的都沒有。”裝甲團四級軍士長白興文面帶尷尬地說,“想當初還真挺對不住我師父的。”裝甲裝備的發動機好比人的心臟,是一切活動的基礎,結構複雜、零件繁多,即使是拆開組裝都不是件容易事,嚴重的會使發動機報廢。因此,這方面的維修是該師修理工們的“禁區”。

“我師父改變了這一現狀!”白興文說,沒想到馬工一上來就專修發動機,當一輛、兩輛、三輛發動機有著嚴重故障的坦克在他手裡“復活”的時候,團裡修理連的技術尖子們開始套起近乎來,遞工具的遞工具、送水的送水,圍在一旁認真地學習。“那名氣一下就起來了,剛修好的坦克跑起來跟剛出廠的一樣。”白興文說,原來大家以為這位“空降”的技術幹部是個“半桶水”,本想看看笑話,結果自己鬧了個大紅臉。

“我師父幹活比較細,標準比較高,負責任。”說起馬軍,白興文一口一個“師父”,這位16年老兵對馬軍是打心眼兒裡敬佩。有一次,一輛裝備故障比較麻煩,時間又很緊張,馬軍帶著他連續工作了一晚上,一直在旁邊陪著,任白興文怎麼說,馬軍就是不回去。

“他也挺關心人的,晚上回去,自己又準備泡面給我泡上。”說起那件事,白興文笑容裡是滿滿的幸福。

“既然他都做到這一點了,我跟著他學肯定沒錯的。” 馬軍對技術也從不保留,每次修完都會留上一輛裝備,讓白興文自己體會,有什麼問題就隨時給他打電話。

“他是我軍旅生涯碰到的唯一一個既替別人考慮,又認真負責的老師,我一下子就來興趣了,他安排啥工作我都會認真完成。”如今,白興文在原蘭州軍區、新疆軍區等多級比武競賽中摘得桂冠,是團裡響噹噹的修理骨幹,他最感激的人就是馬軍。就像他常說的,“能有今天,多虧了我師父。”

2013年那次保障高原訓練白興文也在,就是在那時師徒倆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各式裝甲裝備、運輸車、平板掛車,只要是有故障,馬軍帶著修理工都過去搶修。訓練前保障裝備先行,訓練後負責裝備托運,一前一後馬軍在高原上比別人多呆了一個月。白興文說,“那段時間,我們吃啥他吃啥,有難處了師父總是第一個上。”

部隊回撤翻越馬紮達阪時,路上都結了冰,馬軍帶頭用手捧起沙土灑在路面,突然之間,一塊桌子大小、直徑一米的石土塊從山上滾落。“我當時一喊,師父反應也比較快,趕緊大步跑過來,石塊就落在他身後開了花,那次真是有驚無險。” 白興文笑著說,這也算一起經歷過生死吧!

師修理營三級軍士長伍翔評價馬軍:“師父是個急性子,只要是有車修,他就一刻都閑不下。”

2016年春節前後,馬軍又到裝甲團巡修。年前忙到大年三十,大年初四又開始檢修,前後20多天,白興文也沒過好這個年。“師父不喜歡在幹工作的時候幹別的事情,或者是耽誤幹工作的時間,好多準備工作都要提前做好,維修用的吊車、工具、器材我都要提前過來準備好,下班之前,再把所有工具收拾好,場地打掃乾淨。”白興文說,跟著師父幾年了,這個習慣一直沒有變。

工作中,馬軍對每一個細節要求嚴,技術標準高,他說“裝備無小事,出事即大事”。某新式榴彈炮發動機電氣化程度較高,拆開時要對線路進行編號,從哪走線、線接到什麼程度都有嚴格要求。“如果有哪個線卡子、電線沒接好或是接的不美觀,師父不會批評我,只是點上兩句。”白興文說,但這足夠讓我內疚一整天的。

“這幾年,不是他出任務就是我出任務,竟然沒有機會請師父吃頓飯,一起坐著好好聊聊天兒。”白興文說,跟著師父學到了太多,自己只能用成績來回報他。

7年的光景,彈指一揮間。7年放在軍營可能並不算長,可對於這個接近不惑之年拋家舍業走入軍營的漢子來說,真的不短了。

“現在再到各個單位檢修,大家都很歡迎,因為他們知道我是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去了。”講這番話時,馬軍很欣慰,也很有歸屬感。

“改革與我有關,但又好像與我‘無關’,因為不管怎麼改,只要我還在部隊,就不能辜負組織的信任。”說起當下熱門的“軍改”,馬軍似乎並沒有太多想法,他說必須要幹好本職工作,不能混日子,被領導和兄弟認可的感覺很滿足!

馬軍最近迷上了夜跑,他說自己總保障大項任務,生活不規律,身體容易發胖。

“上次休假跟即將參加高考的女兒約定了,我體重保持在70公斤,再把煙戒掉,她一定考個‘211’大學!”馬軍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把擺弄很久的煙捲又放回了煙盒……

“幹活不能掐著點,不幹完就不能撤”

早在1999年、2009年,馬軍就擔負過閱兵保障任務,但馬軍說2015年的“9•3”閱兵,是他離閱兵最“近”的一次。這一次,馬軍身著軍裝擔任方隊裝備保障組技術工程師。

“去北京前的最後一次檢修,按計劃每天必須‘過’兩輛火炮,幾乎兩三天就得幹上一個通宵。”馬軍回憶道。

由於前期的充足準備,火炮在運抵閱兵村時整齊乾淨,平板拖車上沒有一滴漏油,受到聯指和各單位的一致好評。3個月的保障中,馬軍都是“車在哪人就睡在哪”,直到閱兵結束,他連閱兵村生活區的門都摸不清。“裝備保障先進單位”的流動紅旗也始終懸掛在方隊,他還經常受邀到其他方隊介紹保障經驗。最終,“身著”荒漠迷彩服的履帶自行火炮方隊,在天安門前完成了“出彩36秒”,馬軍也榮立個人二等功。說到這裡,馬軍美滋滋的。

還有一件事兒,讓馬軍特別自豪。

“此次閱兵是該型火炮的首次亮相,必須一鳴驚人。”馬軍暗自叫著勁。南疆部隊與高原達阪為伴,與大漠戈壁為鄰,那裡既是訓練場,也是未來主戰場。馬軍認為,裝備的“迷彩外衣”既要貼合實戰化要求,又得體現部隊特色;既要整齊劃一,還得別出心裁。最終,他結合以往工作經驗,建議為裝備噴塗“荒漠迷彩”,經各級領導審定,予以批准。

馬軍帶著修理工奮戰三天三夜,打線、貼紙、噴漆,每個方塊都用尺子量、細線卡,每輛火炮同一位置上的色塊不差10毫米,高標準完成任務。方陣駛過天安門那一刻,世界記住了來自昆侖山腳下的“一抹黃”。

“現在我老自豪了,現在新疆大部分部隊都在用這種迷彩,有的內地部隊也噴了這個色。”馬軍說著,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條縫。

“自豪的背後,有時候也有說不出的心酸,真要感謝這群幫忙的兄弟們。”馬軍一邊回憶,一邊笑著說,“跟我幹活的人一開始都恨我,說實話,跟我一起幹活確實累!但我們的友誼也是在工作中建立的,非常牢固。”去年,該師裝甲團參加俄羅斯“坦克兩項”國際比武競賽,馬軍全程負責比賽前的保障任務。

“坦克兩項”是指坦克機動越野和精准射擊,參賽坦克不但要圍繞沿途設置涉水場、雷場、土嶺、車轍橋等障礙的路線跑3圈,還要依次完成火炮、高射機槍、並列機槍射擊。根據比賽規則,以代表隊完成比賽總時間(含罰時)決定名次。總之,對坦克性能要求極高。為了萬無一失,馬軍帶著修理工把每輛坦克分解重新組裝,平均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

“幹活不能掐著時間點兒,有時候不幹完就是不能撤。”有一次,原計劃夜裡12點帶回,但還是延誤了半小時,“回去躺在床上怎麼想活都幹不完,於是我2點半又吹哨起床”……由於精神高度緊張,加之缺乏休息,馬軍好幾次站著就摔倒了。最終,出國參賽車組亮劍阿拉比諾,在“發動機和電氣之音”裡,取得了單車賽第一,總成績第二的歷史最好成績。

去年,該師大項活動多,保障任務重。馬軍剛把坦克送出國,才休息了半個月後,就又接到任務,保障“和平使命-2016”聯合軍演,這一次是出國到吉爾吉斯斯坦。出發前,每台裝備車輛馬軍都親自駕駛一遍,確保沒有隱性故障,機動途中,馬軍一路伴隨,不敢有一點馬虎。最終,演習順利完成,受到各級領導和外軍的一致肯定。

“被領導和兄弟們認可的感覺很滿足”

正是這股子拼勁和准勁,馬軍成了該師裝甲裝備的“護航人”,每次大項任務,都少不了他的身影。馬軍參與編寫的《裝備發動機維護保養實用手冊》成為了該師裝甲車輛維修保養方面的實用教材,填補了多項技術空白,還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修理大拿”“鐵甲神醫”……

為了得到一個“立體”的馬軍,筆者走訪了幾位他的徒弟,從他們那裡也獲知了一些馬軍的故事。

其實馬軍剛過來時,融入得並不容易。

“剛到團裡檢修時,大家都不怎麼看好。他工作的時候大家就在遠處看著,爬上爬下連個遞工具的都沒有。”裝甲團四級軍士長白興文面帶尷尬地說,“想當初還真挺對不住我師父的。”裝甲裝備的發動機好比人的心臟,是一切活動的基礎,結構複雜、零件繁多,即使是拆開組裝都不是件容易事,嚴重的會使發動機報廢。因此,這方面的維修是該師修理工們的“禁區”。

“我師父改變了這一現狀!”白興文說,沒想到馬工一上來就專修發動機,當一輛、兩輛、三輛發動機有著嚴重故障的坦克在他手裡“復活”的時候,團裡修理連的技術尖子們開始套起近乎來,遞工具的遞工具、送水的送水,圍在一旁認真地學習。“那名氣一下就起來了,剛修好的坦克跑起來跟剛出廠的一樣。”白興文說,原來大家以為這位“空降”的技術幹部是個“半桶水”,本想看看笑話,結果自己鬧了個大紅臉。

“我師父幹活比較細,標準比較高,負責任。”說起馬軍,白興文一口一個“師父”,這位16年老兵對馬軍是打心眼兒裡敬佩。有一次,一輛裝備故障比較麻煩,時間又很緊張,馬軍帶著他連續工作了一晚上,一直在旁邊陪著,任白興文怎麼說,馬軍就是不回去。

“他也挺關心人的,晚上回去,自己又準備泡面給我泡上。”說起那件事,白興文笑容裡是滿滿的幸福。

“既然他都做到這一點了,我跟著他學肯定沒錯的。” 馬軍對技術也從不保留,每次修完都會留上一輛裝備,讓白興文自己體會,有什麼問題就隨時給他打電話。

“他是我軍旅生涯碰到的唯一一個既替別人考慮,又認真負責的老師,我一下子就來興趣了,他安排啥工作我都會認真完成。”如今,白興文在原蘭州軍區、新疆軍區等多級比武競賽中摘得桂冠,是團裡響噹噹的修理骨幹,他最感激的人就是馬軍。就像他常說的,“能有今天,多虧了我師父。”

2013年那次保障高原訓練白興文也在,就是在那時師徒倆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各式裝甲裝備、運輸車、平板掛車,只要是有故障,馬軍帶著修理工都過去搶修。訓練前保障裝備先行,訓練後負責裝備托運,一前一後馬軍在高原上比別人多呆了一個月。白興文說,“那段時間,我們吃啥他吃啥,有難處了師父總是第一個上。”

部隊回撤翻越馬紮達阪時,路上都結了冰,馬軍帶頭用手捧起沙土灑在路面,突然之間,一塊桌子大小、直徑一米的石土塊從山上滾落。“我當時一喊,師父反應也比較快,趕緊大步跑過來,石塊就落在他身後開了花,那次真是有驚無險。” 白興文笑著說,這也算一起經歷過生死吧!

師修理營三級軍士長伍翔評價馬軍:“師父是個急性子,只要是有車修,他就一刻都閑不下。”

2016年春節前後,馬軍又到裝甲團巡修。年前忙到大年三十,大年初四又開始檢修,前後20多天,白興文也沒過好這個年。“師父不喜歡在幹工作的時候幹別的事情,或者是耽誤幹工作的時間,好多準備工作都要提前做好,維修用的吊車、工具、器材我都要提前過來準備好,下班之前,再把所有工具收拾好,場地打掃乾淨。”白興文說,跟著師父幾年了,這個習慣一直沒有變。

工作中,馬軍對每一個細節要求嚴,技術標準高,他說“裝備無小事,出事即大事”。某新式榴彈炮發動機電氣化程度較高,拆開時要對線路進行編號,從哪走線、線接到什麼程度都有嚴格要求。“如果有哪個線卡子、電線沒接好或是接的不美觀,師父不會批評我,只是點上兩句。”白興文說,但這足夠讓我內疚一整天的。

“這幾年,不是他出任務就是我出任務,竟然沒有機會請師父吃頓飯,一起坐著好好聊聊天兒。”白興文說,跟著師父學到了太多,自己只能用成績來回報他。

7年的光景,彈指一揮間。7年放在軍營可能並不算長,可對於這個接近不惑之年拋家舍業走入軍營的漢子來說,真的不短了。

“現在再到各個單位檢修,大家都很歡迎,因為他們知道我是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去了。”講這番話時,馬軍很欣慰,也很有歸屬感。

“改革與我有關,但又好像與我‘無關’,因為不管怎麼改,只要我還在部隊,就不能辜負組織的信任。”說起當下熱門的“軍改”,馬軍似乎並沒有太多想法,他說必須要幹好本職工作,不能混日子,被領導和兄弟認可的感覺很滿足!

馬軍最近迷上了夜跑,他說自己總保障大項任務,生活不規律,身體容易發胖。

“上次休假跟即將參加高考的女兒約定了,我體重保持在70公斤,再把煙戒掉,她一定考個‘211’大學!”馬軍臉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把擺弄很久的煙捲又放回了煙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