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蘋果硬體利潤攤薄,其軟體能否續寫利潤神話?

隨著智慧手機的發展,競爭對手逐漸崛起,品牌間的人才置換也越發頻繁,

曾幾何時,蘋果也曾陷入離職潮,這些天才們帶著自己的創新靈感,滲透到各路品牌商中,於是如你所見,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一款手機和iPhone手機相同,卻能找到1000種手機和iPhone相似,自然地,蘋果也沒有以前“硬了”。

硬體之殤,利潤卒於品質過剩

地球人都知道蘋果硬體品質過硬,卻鮮有人知道,這種品質過硬或者說叫品質過剩,是建立在怎樣的基礎之上的。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約伯斯和哈威的故事,他們常常泡在實驗室裡,不眠不休,爭論iPhone外觀顏色的種種色素搭配,是5%還是6%?大佬們的爭論不止於實驗室裡的理論研究,更會傳遞到供應商那裡做實打實的工程驗證,這種“尋找最佳”的驗證,一般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而且要迴圈幾次才能做到最佳。

iPhone手機有上百顆物料,幾乎每一種都是關鍵物料,莫說積體電路、顯示器、電池、攝像頭這樣的大型物料,就連螺絲、排線、小貼紙等等都不能有絲毫馬虎。拿螺絲舉例,相信很多人都記得iPhone4的死亡之握,這是因金屬外框會作為iPhone之天線,人體作為導體使之發生異常通路,從而造成信號異常,以此做推理,螺絲屬於金屬類,且和同外框緊密相連,

大小、形狀、貼合方式都會對信號產生影響,或許這就是為什麼iPhone螺絲需要大大小小、常常短短、琳琅滿目,肯定是用來迎合天線系統的變態需求,如此複雜的螺絲又衍生出更加複雜的內部設計,更加淩亂的製造過程,大大影響良品率,而這些都會折合成錢來體現到iPhone最終的售價裡。

此外,自iPhone7開始的產品,蘋果都增加了兩個攝像頭和防水功能,以及亮黑色的外觀,這些特性並沒有引爆手機銷量,

卻帶給整個產業鏈巨大的負擔,在筆者看來就是一些不折不扣的品質過剩:

首先是雙攝像頭的供應商,要承擔雙倍的製造風險,因這個部件合二為一,任何一部分有缺陷就會報廢整個部件,而且攝像頭對於溫度、濕度、空氣中的靜電和塵土都非常敏感,從設計到生產,再到物流運輸、倉庫存儲都需要一套非常嚴格的管理體系,雙攝像頭的要求需等比例增加一倍,

何況,它還要佔據手機更大空間,留給電池、主機板的空間進一步縮小;其次,筆者一直認為智慧手機的防水功能就是個雞肋,事實上,消費者把手機扔到水裡的幾率並不高,平均每3年才掉到水裡一回,而依靠現在平均的換機頻率,iPhone7還沒有來得及展示其防水功能就已經被換掉了,防水雖然雞肋,卻對手機的組裝生產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工序的精密度大大提升,最重要的是,全部手機在出廠前都要測試其“防水性能”,也就是說,他們真地要把“剛剛製造出來”的手機扔到水裡,然後再撈出來進行功能測試,這場景讓我想起了“大革命時期的煉鋼爐”,最後,是世間罕見的亮黑色,這種“奢華”的顏色,不僅要求大幅精進的拋光技術,更對生產環境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如此靚麗,卻相當脆弱,空氣中的顆粒物都能輕鬆地在亮黑面上留下一道深深地疤痕,從而報廢掉整個外框…

熟悉電子行業的人都知道,硬體製造不同於編寫代碼或者圖紙設計,容不得反復地變更,材料費用、人工費用都要平攤進最終的產品價格中去,廠房、設備、公共設施都在隨著時間推移而進行折舊,時間就是金錢,在電子製造業來說,真得是一句無可辯駁的真理。近年來,蘋果在硬體方面創新乏力,只是增加了一些噱頭式設計,非常容易導致品質過剩,況且,他們向來遵循“Better and better”的理念,舊款性能一個不丟,一直增加新東西,造成整個產業鏈成本大幅度上漲,而迫于華為、Vivo等競爭對手,蘋果又不敢貿然抬價,事實上,iPhone X售價9000塊,價格的上漲基本上源於其物料、製造成本,一個雞肋式的Face ID,讓整個產業鏈殫精竭慮,卻沒有提振任何銷量。在這種背景下,蘋果不得不向供應商施壓,試圖把壓力轉嫁出去,偶爾奏效,但硬體利潤神話已然破滅。

軟體為王,蘋果已到轉型的十字路口

持家、做生意、辦企業都不能一成不變,微軟是軟體大王,但也正在增加自己的重金屬含量;蘋果靠硬體發跡,轉型服務企業也未可知。利潤神話只是經營結果,更精彩的篇章來自于CEO對於未來的精准而大膽預測,和隨之而來的快速轉型,顯然,蘋果依舊如日中天,但已經到了轉型路口。(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最重要的是,全部手機在出廠前都要測試其“防水性能”,也就是說,他們真地要把“剛剛製造出來”的手機扔到水裡,然後再撈出來進行功能測試,這場景讓我想起了“大革命時期的煉鋼爐”,最後,是世間罕見的亮黑色,這種“奢華”的顏色,不僅要求大幅精進的拋光技術,更對生產環境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如此靚麗,卻相當脆弱,空氣中的顆粒物都能輕鬆地在亮黑面上留下一道深深地疤痕,從而報廢掉整個外框…

熟悉電子行業的人都知道,硬體製造不同於編寫代碼或者圖紙設計,容不得反復地變更,材料費用、人工費用都要平攤進最終的產品價格中去,廠房、設備、公共設施都在隨著時間推移而進行折舊,時間就是金錢,在電子製造業來說,真得是一句無可辯駁的真理。近年來,蘋果在硬體方面創新乏力,只是增加了一些噱頭式設計,非常容易導致品質過剩,況且,他們向來遵循“Better and better”的理念,舊款性能一個不丟,一直增加新東西,造成整個產業鏈成本大幅度上漲,而迫于華為、Vivo等競爭對手,蘋果又不敢貿然抬價,事實上,iPhone X售價9000塊,價格的上漲基本上源於其物料、製造成本,一個雞肋式的Face ID,讓整個產業鏈殫精竭慮,卻沒有提振任何銷量。在這種背景下,蘋果不得不向供應商施壓,試圖把壓力轉嫁出去,偶爾奏效,但硬體利潤神話已然破滅。

軟體為王,蘋果已到轉型的十字路口

持家、做生意、辦企業都不能一成不變,微軟是軟體大王,但也正在增加自己的重金屬含量;蘋果靠硬體發跡,轉型服務企業也未可知。利潤神話只是經營結果,更精彩的篇章來自于CEO對於未來的精准而大膽預測,和隨之而來的快速轉型,顯然,蘋果依舊如日中天,但已經到了轉型路口。(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