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7創歷史新低,2018全球能否迎來生物製藥並購大年?

作者: 吳健

2018年開年不到一個月,全球生物製藥行業陸續宣佈多項並購交易:Celgene先後以70億美元和90億美元收購Impact Biosciences和Juno、Takeda以 6.3億美元收購TiGenix、Sanofi以116億美元收購Bioverativ,

除此之外還有多項超過10億美元的並購意向和合作協定。人們不禁要問,在經歷了2017年的“平靜無波”後,2018年全球能否迎來生物製藥並購大年?

2017年全球生物製藥行業並購回顧

2017年全球生物製藥並購交易金額總計約為775億美元,交易數量為167筆。無論是金額還是數量,均創近5年的歷史新低。

自1月Johnson & Johnson以300億美金收購Actelion後,2017年全球範圍沒有再出現較大的醫藥並購事件,如果不是第三季度Gilead Sciences以119億美元收購Kite Pharma吸引了業界的注意力,那麼2017年全球醫藥並購就真的可以用“平靜無波”來形容。而願意出資進行大宗並購的收購方,瞄準的多是罕見病及腫瘤治療領域的潛力公司和產品,

這也顯示出罕見病、腫瘤、神經系統疾病等仍是全球生物製藥聚焦的熱點領域。

圖1. 2012-2017年全球生物製藥行業並購交易公佈情況

過去一年,全球製藥巨頭對於並購普遍持觀望和審慎的態度,並購動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美國特朗普政府稅收改革的不確定性,使得美國大型製藥企業在並購策略和資金上受到限制;英國脫歐和EMA總部遷址也給全球醫藥市場帶來了隱憂和不確定性;生物技術股高估值提高了大規模並購的風險等等,諸多因素都阻礙了2017年規模較大的並購交易的開展。

2018年全球生物製藥行業並購趨勢

隨著美國稅改明朗及政府對生物製藥行業的支持、某些治療領域藥物研發競爭日益加劇、擴充產品管線以維持盈利意願強烈以及全球範圍內大量資本的湧入,業內人士普遍認為2018年有望成為全球生物製藥並購大年。另外,由於美國某些政策支援大型製藥企業之間的橫向整合,大型製藥企業也能有大量的海外資金回流,2018年極可能出現超級並購,

市場猜測較多的是2017年就數度傳出被收購傳聞的Bristol-Myers Squibb,潛在買家則可能是Pfizer、Amgen、Novartis、Roche等巨頭。

存在有利因素的同時也應看到,2018年生物製藥並購交易會呈現上升趨勢也有可能是因為2017年交易量太低,任何增長都將增加2018年的並購成績。另外,在2016年暴跌之後,2017年納斯達克生物科技指數(Nasdaq Biotechnology index)上漲了18%,高估值帶來的交易風險是導致並購交易下降的原因之一。如果2018年潛在收購標的的估值仍處在高位,全球生物製藥行業或許也會延續2017年的謹慎態度。

最後還應注意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國買家進入全球生物製藥並購浪潮中。2017年就有中國三胞集團(Sanpower Group)以8.2億美元收購Dendreon Pharmaceuticals、5家中國投資機構聯合以6.05億美元收購SciClone Pharmaceuticals、複星醫藥(Fosun Pharma)以11億美元收購Gland Pharma 74%股權的交易完成交割、上海醫藥集團(Shanghai Pharmaceuticals Holding)以12億美元收購Cardinal Health的中國區業務實體等並購交易,並購海外企業也從側面體現了中國醫藥企業實力的逐步增強,預計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融入並參與到全球醫藥市場的競爭中來。

全球生物製藥行業或許也會延續2017年的謹慎態度。

最後還應注意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國買家進入全球生物製藥並購浪潮中。2017年就有中國三胞集團(Sanpower Group)以8.2億美元收購Dendreon Pharmaceuticals、5家中國投資機構聯合以6.05億美元收購SciClone Pharmaceuticals、複星醫藥(Fosun Pharma)以11億美元收購Gland Pharma 74%股權的交易完成交割、上海醫藥集團(Shanghai Pharmaceuticals Holding)以12億美元收購Cardinal Health的中國區業務實體等並購交易,並購海外企業也從側面體現了中國醫藥企業實力的逐步增強,預計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融入並參與到全球醫藥市場的競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