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1944年,這群美國人為什麼執意要到中國的延安?

1943年11月23日,中國、英國、美國三國領導人在埃及開羅召開商討反攻日本的戰略及戰後國際局勢的安排,也就是開羅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蔣介石可以說是走到了政治生涯的頂峰,

成功站在了國際舞臺上。誰知這個時候,羅斯福卻給蔣介石潑了一盆涼水。怎麼回事呢?原來,為了早日取得勝利,羅斯福建議蔣介石和中國共產黨組建聯合政府。

參加開羅會議的蔣介石、羅斯福、邱吉爾

蔣介石當場便態度強硬的拒絕了這個提議。但是為了能更有效的在東方戰場牽制日軍,

羅斯福決定繼續向蔣介石施壓。1944年2月9日,在羅斯福的授意下,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史迪威給蔣介石發去了一封電報。電報是這樣寫的:儘管目前中國抗日主戰場在華北,但美國對這一地區的情報卻極為匱乏,總統認為,應立即向中國山西,及山西北部和其他地區,派出一支美國觀察組搜集情報,是十分明智之舉。

抗日戰爭時期的延安

山西北部,不就靠著延安嘛。美國想要去延安的想法,蔣介石當然心知肚明。他擔心的是,美軍一旦和延安接觸上了,極有可能會支援共產黨的抗日武裝力量,這對自己的政權,是莫大的威脅。於是,拖了兩個星期後,蔣介石給羅斯福回信說:如果美方想要考察,

那麼考察路線由我方來定。如果擅自離開設定路線,那麼我方將不負責美方人員的安全問題。這樣的回答,實際上就是婉言拒絕了美國考察延安的提議。

蔣介石設宴接待華萊士副總統

1944年6月20日,美國副總統亨利·華萊士訪華。華萊士與蔣介石在重慶見面,

雙方就中國抗日戰爭的形勢進行會晤,同時也再次談到國共合作以及和關於在中國華北地區,建立美軍觀察組的問題。結果,蔣介石軟硬不吃的態度,讓他感覺到驚訝。然而,僅僅兩天過後,當華萊士再次提到建立美軍觀察組的問題時,蔣介石竟突然答應了。

美軍駐中緬印戰區司令史迪威

原來,1944年6月,中國駐印軍先後轉移至印度密支那,向侵略印度的日軍發動猛攻。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蔣介石和美軍駐中緬印戰區司令史迪威,因為戰略思想等問題爆發了激烈的爭吵。這次衝突,讓蔣介石發誓趕走史迪威。他左右衡量了一番,決定同意美國派使團前往延安,條件是換掉史迪威。羅斯福斟酌之後,同意了蔣介石的要求。

準備前往延安的“迪克西”使團成員

在得到蔣介石的允許後,美國政府開始正式組建前往延安的觀察團,並給這一隊專員起了一個響亮的名稱“美軍使團”,但這個名稱卻遭到了蔣介石的堅決反對。無奈之下,只好降級改名為“中緬印戰區駐延安美軍觀察組”。這個觀察組還有一個外號,叫“迪克西”使團。“迪克西”這個詞指的是美國內戰時期南方發動革命的各州總稱,在他們心裡延安也是革命的聖地,所以便有了這個稱號。

1944年6月28日,在重慶的董必武得到消息後,第一時間發電報告訴毛主席:“美國軍事人員赴延安一事,已經確定,不久即可啟程。”對於延安的毛澤東來說,這是一個重大消息,他馬上回電:“美軍事人員來延,請你們代表我及朱、周表示歡迎,飛機場即日開始準備。”

毛主席親自前往延安機場歡迎“迪克西”使團的成員

1944年7月22日,上午8點,一架美國C-47運輸機降落在了延安機場。不一會,從這架飛機上,走出了九名身份特殊的美國乘客,這九名成員分別是來自外交、情報、通訊等美國政府和軍方的精英人士,他們就是“迪克西”使團的首批成員。這也是近代歷史上美國首次派出官方團體與中國共產黨人接觸的歷史性的一刻。

那麼,“迪克西”使團在延安到底做了怎樣的考察呢?請繼續關注明天的“湖北衛視大揭秘”頭條號。

準備前往延安的“迪克西”使團成員

在得到蔣介石的允許後,美國政府開始正式組建前往延安的觀察團,並給這一隊專員起了一個響亮的名稱“美軍使團”,但這個名稱卻遭到了蔣介石的堅決反對。無奈之下,只好降級改名為“中緬印戰區駐延安美軍觀察組”。這個觀察組還有一個外號,叫“迪克西”使團。“迪克西”這個詞指的是美國內戰時期南方發動革命的各州總稱,在他們心裡延安也是革命的聖地,所以便有了這個稱號。

1944年6月28日,在重慶的董必武得到消息後,第一時間發電報告訴毛主席:“美國軍事人員赴延安一事,已經確定,不久即可啟程。”對於延安的毛澤東來說,這是一個重大消息,他馬上回電:“美軍事人員來延,請你們代表我及朱、周表示歡迎,飛機場即日開始準備。”

毛主席親自前往延安機場歡迎“迪克西”使團的成員

1944年7月22日,上午8點,一架美國C-47運輸機降落在了延安機場。不一會,從這架飛機上,走出了九名身份特殊的美國乘客,這九名成員分別是來自外交、情報、通訊等美國政府和軍方的精英人士,他們就是“迪克西”使團的首批成員。這也是近代歷史上美國首次派出官方團體與中國共產黨人接觸的歷史性的一刻。

那麼,“迪克西”使團在延安到底做了怎樣的考察呢?請繼續關注明天的“湖北衛視大揭秘”頭條號。